张家坳的清晨刚褪去薄雾,村口就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三匹战马踏着碎石路疾驰而来,为首的军人身着灰色军装,肩章上的参谋标识格外醒目,身后两名战士各挎一把驳壳枪,腰间还挂着鼓鼓囊囊的文件袋——这是旅部派来的人。
李铮刚和孙师傅检查完新组装的车床,听到动静立刻迎了上去。张大山和赵纲也快步从团部赶来,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期待——日军大扫荡刚被粉碎,旅部此刻派人来,大概率是为了军工坊的事。
“独立团张大山、李铮接旅部命令!”参谋勒住马缰绳,翻身下马,从文件袋里掏出一份盖着旅部印章的公文,声音洪亮,“旅部获悉独立团成功粉碎坂田联队大扫荡,军工生产在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特作出以下部署!”
张大山、李铮和赵纲立刻立正敬礼:“请参谋传达命令!”
参谋展开公文,目光扫过三人:“第一,旅部决定对独立团军工坊进行资源倾斜,调拨5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括2名机械技工、2名化工技师、1名冶金助理;第二,调拨工具钢3吨、电解铜1.5吨、浓硫酸200公斤、浓硝酸150公斤,物资已由运输队押送,三日后抵达;第三,批准将‘独立团军工作坊’升级为‘独立团直属军工车间’,赋予李铮同志车间主任职务,享有人员招聘、物资调配的直接决策权,报旅部备案即可!”
“太好了!”张大山忍不住喊出声,赵纲也激动地搓了搓手,只有李铮强压着心头的狂喜,再次敬礼:“请参谋放心!我一定带领军工车间,为部队生产更多精良武器!”
参谋笑着拍了拍李铮的肩膀:“旅部首长特意交代,你这个军工车间可是咱们晋西北根据地的‘宝贝疙瘩’。这次派来的5名技术人员,都是旅部从后方兵工厂抽调的骨干,好好用!”
说话间,5名技术人员从后面的马车上下来。为首的中年男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装满图纸的木箱,自我介绍道:“李主任好!我叫周明,是机械技工,之前在兵工厂负责机床维修;这两位是化工技师,陈平和刘军,擅长炸药配制;这位是冶金助理,王磊,懂点土法炼钢的门道。”
李铮一一握手,心里早已盘算开了:周明能帮吴博文改进机床,陈平和刘军正好协助刘姐提升弹药威力,王磊更是能为后续炼钢铺路——旅部这波支援,简直是“雪中送炭”。
“各位一路辛苦!”李铮热情地说,“王小柱,你带同志们先去临时帐篷休息,刘姐,安排伙房准备午饭!”
等技术人员离开,参谋又从文件袋里掏出一份清单递给李铮:“这是调拨物资的详细清单,你核对一下。另外,旅部还有个‘小要求’——这次战斗中,你们改进的轻量化迫击炮和新型诡雷表现突出,旅部希望车间能优先为旅直属部队生产50门迫击炮、200颗磁性诡雷,月底前交付。”
李铮接过清单快速浏览,工具钢、电解铜正好能补充生产缺口,浓硫酸和浓硝酸更是制作炸药的关键原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请参谋转告旅部首长,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三天,李铮几乎脚不沾地。他先带着周明和吴博文勘察车间选址——原来的临时帐篷空间太小,升级为直属车间后,必须扩建。两人最终选定张家坳后山一处隐蔽的山谷,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进出,既便于隐蔽,又能抵御轰炸。
“这里地势好,咱们可以依山建车间,分枪械、弹药、零件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挖防空洞。”周明拿着树枝在地上画草图,“我之前在兵工厂做过车间规划,咱们可以借鉴一下,把机床按加工流程排列,减少零件搬运时间,能提高不少效率。”
吴博文连连点头:“周师傅说得对!之前咱们的机床是随便摆的,加工一个零件要来回跑,按流程排列后,至少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
李铮当即拍板:“就按这个方案来!王小柱,你带领战士和工人先清理场地,孙师傅,你负责烧制耐火砖,用来砌车间墙壁和防空洞!”
第三天下午,旅部的运输队如期抵达。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开进张家坳,每辆马车上都盖着帆布,里面装满了工具钢、电解铜和化工原料。李铮和王磊一起清点物资,王磊拿起一块工具钢,用手指敲了敲,又用随身携带的小锤刮了刮,笑着说:“李主任,这可是优质工具钢,含碳量适中,用来做步枪枪管最合适不过!”
清点到化工原料时,陈平和刘军也凑了过来。陈平拿起装浓硫酸的陶坛,仔细看了看封口:“密封得很严实,没泄漏。有了这些浓硫酸和浓硝酸,咱们就能尝试制备硝化棉,比现在用的黑火药威力大多了!”
刘姐眼睛一亮:“真的?要是能用上硝化棉,咱们的手榴弹威力至少能提升一倍!”
“不仅是手榴弹,子弹的发射药也能改进。”刘军补充道,“之前复装子弹用的是黑火药,射程和精度都受影响,换成硝化棉发射药,能让子弹射程提升20%!”
李铮听得心头火热——旅部的资源倾斜,不仅解决了当前的生产缺口,更让军工车间的技术升级有了可能。他当即决定,成立一个“技术攻坚组”,由吴博文牵头,周明、陈平、刘军、王磊任副组长,专门负责武器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当天晚上,李铮在临时帐篷里召开了军工车间第一次全员大会。三十多名工人和战士围坐在一起,帐篷中央的马灯照亮了每个人兴奋的脸庞。
“同志们!”李铮站起身,声音洪亮,“今天,咱们的军工作坊正式升级为‘独立团直属军工车间’!旅部给咱们派来了技术骨干,送来了紧缺物资,这是对咱们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指着帐篷外的运输车:“大家看到了,3吨工具钢、1.5吨电解铜,还有制作炸药的化工原料,这些都是咱们生产武器的‘粮食’。接下来,咱们要做三件事:第一,用半个月时间建好新车间;第二,月底前完成旅部交代的50门迫击炮、200颗诡雷的生产任务;第三,组建技术攻坚组,改进武器和生产技术!”
“我们能做到吗?”李铮提高声音问道。
“能!”众人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帐篷顶的帆布微微晃动。
周明站起身,推了推眼镜:“我代表技术人员表个态,一定把兵工厂的技术经验用上,帮车间改进机床、提升效率!”
孙师傅也跟着站起来:“老骨头虽然年纪大了,但有的是力气!烧制耐火砖、打造机床零件,保证不耽误事!”
看着眼前群情激昂的场面,李铮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旅部的重视和资源倾斜,是军工车间发展的新起点。从简陋的作坊到直属车间,从缺兵少将到技术齐全,他们在晋西北的军工事业,终于要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夜深了,帐篷里的灯火依旧明亮。李铮和吴博文、周明等人围在一起,借着马灯的光绘制新车间的详细图纸。图纸上,三个生产区域错落有致,防空洞蜿蜒在山体之间,机床排列得整整齐齐——那是他们的希望,是八路军抗战的底气,更是烽火岁月里,用钢铁和热血铸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