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照进作坊,车床旁就围满了人。吴博文手里拿着刚画好的液压部件组装图,李铮、孙师傅、刘姐和几个工人都凑在旁边,眼神里满是期待——今天是改装车床液压系统的第一天,能不能成功,就看这第一步了。
“大家先把旧的传动箱拆下来,注意别碰坏主轴。”吴博文指着车床的齿轮箱,“孙师傅,您经验丰富,负责拆主轴旁边的轴承,一定要轻拿轻放,这轴承是咱们好不容易从日军机床里拆的,坏了不好找。”
孙师傅点点头,戴上厚手套,拿起扳手小心翼翼地拧下轴承的固定螺栓。轴承已经用了快半年,上面沾了不少机油和铁屑,他一边拆一边用布擦:“这轴承还能用,就是得清理干净,不然装新传动系统时会卡顿。”
李铮和另外两个工人负责拆齿轮箱,里面的齿轮早就磨得有些变形,有的齿牙都断了。“难怪之前加工总卡顿,这齿轮都快废了。”李铮把齿轮放在旁边的木箱里,“这些旧齿轮别扔,以后可以熔了做垫片。”
拆旧部件用了整整一上午,中午吃饭时,大家也没闲着。刘姐把做好的牛皮密封垫拿出来,分给大家看:“这是用3毫米厚的牛皮做的,浸了三个小时机油,摸起来特别软,应该不会漏油。”
吴博文拿起一块密封垫,放在手里捏了捏,又对着阳光看了看:“厚度刚好,边缘也剪得整齐,装的时候再涂一层黄油,密封效果会更好。下午咱们就开始装油缸和油管。”
下午一开始,吴博文就带着大家组装油缸。油缸是用日军的75mm炮弹壳做的,先把炮弹壳的底部切掉,再用车床把内壁车光滑,然后在一端焊上一个圆形的铁板,作为油缸的底。孙师傅负责焊接,他拿着焊枪,手稳得像定了型,焊点又小又均匀:“这炮弹壳的铁皮够厚,焊好了肯定结实,能扛住压力。”
李铮则负责加工阀芯——用的是日军步枪的枪管,截断后车成圆柱形,再在上面车出一道凹槽,用来装密封垫。“吴博士,阀芯的凹槽深度要多少?”李铮拿着卡尺问。
“2毫米就行,太深了密封垫会挤变形,太浅了封不住油。”吴博文走过来,帮李铮调整卡尺的刻度,“你看,卡尺的刻度要对齐,这样量出来才准,加工时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
王小柱在旁边帮忙递工具,眼睛紧紧盯着李铮加工阀芯的动作,手里还拿着小本子记:“阀芯要车成直径2厘米,凹槽深2毫米,密封垫要刚好卡在凹槽里……”
装油管的时候遇到了点小麻烦——从日军通讯设备里拆的铜管有点短,不够从油缸接到阀门。吴博文想了想,说:“可以用两根铜管接起来,中间用铜套连接,再焊死,这样就够长了。”
李铮立刻找来了铜套,孙师傅负责焊接,很快就把油管接好了。吴博文又让人往油缸里加了机油,测试密封效果——大家都屏住呼吸,盯着油缸和油管的接口,过了五分钟,一点油都没漏出来。
“成了!”刘姐兴奋地喊了一声,大家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的两天,大家都在忙着调试液压系统。吴博文设计的手动阀门,需要通过转动手柄控制机油的压力,从而调节主轴的转速。一开始调试时,主轴转速总不稳定,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吴博文蹲在阀门旁,仔细观察机油的流动:“是阀门的开口太大了,咱们把阀芯的凹槽再磨窄一点,让机油流得更均匀。”
李铮立刻拿着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阀芯的凹槽。磨了大概十分钟,再装上去测试——主轴的转速果然稳了,用手摸上去,一点震动都没有。“太稳了!比原来的皮带传动强太多了!”孙师傅忍不住感叹,伸手摸了摸转动的主轴。
调试好转速,就该测试加工精度了。李铮找来了一块硬度较高的钢材,固定在车床上,准备加工一个轻机枪的枪机零件——这零件之前用机械传动的机床加工,总是因为卡顿导致尺寸不准,现在正好用来测试新系统。
吴博文站在旁边,指导李铮调整液压压力:“加工枪机需要较高的精度,压力调到5公斤就行,转速别太快,每分钟300转刚好。”
李铮点点头,转动阀门手柄,主轴缓缓转动起来。高速钢刀具切入钢材,铁屑像细面条一样卷了出来,均匀地落在接屑盘里,一点卡顿都没有。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正在加工的零件,连大气都不敢喘。
大概半小时后,零件加工好了。李铮关掉机床,把零件取下来,用卡尺测量尺寸——直径误差只有0.05毫米,比之前的0.1毫米提升了一倍,完全符合轻机枪枪机的精度要求!
“成了!加工成了!”王小柱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家也都欢呼起来,围着零件看个不停。孙师傅拿着零件,翻来覆去地看:“这尺寸太准了!以前加工十个才能成一个,现在一个就能成,以后造轻机枪有希望了!”
吴博文也笑着点头:“液压系统的优势就是这样,不仅精度高,还省劲——以前摇机床手柄得用很大的劲,现在转动液压阀门,一只手就能操作,女同志也能开机床。”
刘姐立刻上前试了试,转动阀门手柄,主轴果然轻松转动起来,她笑着说:“真省力!以后我也能帮着加工零件了,咱们的产能又能提不少!”
当天晚上,张大山特意来作坊视察。李铮用改进后的机床,当场加工了一个迫击炮炮管的膛线样品,递给张大山:“团长,您看,这膛线的误差只有0.03毫米,比之前精准多了,以后咱们的迫击炮,射程能再远50米,精度也更高!”
张大山拿着样品,对着灯光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膛线,高兴地说:“好!太好了!吴博士,李铮,你们立了大功!有了这液压机床,咱们不仅能造更精准的迫击炮,还能造轻机枪,前线的战士们再也不用缺枪少炮了!”
吴博文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可以把其他几台机床也改成液压的,再设计可调节的夹具,到时候产能还能再提一倍。等机床都改好,咱们就可以开始仿制轻机枪的零件,争取下个月能造出第一挺试制品。”
张大山立刻拍板:“需要啥支持,团部都满足!你们尽管放手干,咱们独立团的军工生产,以后就要靠你们了!”
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灯还亮着。李铮和吴博文坐在办公室里,对着轻机枪的图纸,讨论着下一步的仿制计划;孙师傅和工人们在车间里,准备改装第二台机床;刘姐则在整理今天的零件,把加工好的枪机零件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里。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笑容——他们知道,液压机床的改进,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还要造更多的武器,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让军工作坊真正成为抗击日寇的“弹药库”。在这太行山深处,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属于八路军的军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