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作坊外的岗哨战士张强,就发现了不对劲——往常清晨会从山外砍柴回来的老乡,今天一个都没出现;更奇怪的是,远处的山口方向,隐约能听到日军的军犬叫声,虽然很远,但听得很清楚。
“不对劲,肯定有情况!”张强心里一紧,立刻让同伴去汇报刘满仓,自己则握紧步枪,警惕地盯着山口方向。没过多久,刘满仓就带着几个战士跑了过来,还带来了地下党周青传来的紧急消息:“日军封锁升级了!三个据点的日军都在加固关卡,还有一支特工队潜入了根据地,很可能是冲着咱们作坊来的!”
李铮接到消息时,正在和陈婉儿一起,测试新改进的火药。听到日军封锁升级、特工队潜入的消息,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召集刘满仓、赵纲、王铁锤、孙小虎等人,在茅草屋里开紧急会议。
“现在情况很紧急,日军不仅加强了封锁,还派了特工队,目的很可能是侦察咱们的作坊,为后续的袭击做准备。”李铮指着地图上的作坊位置,语气严肃,“咱们必须立刻升级安全防御,不能让日军的阴谋得逞!”
刘满仓首先发言:“我建议分三步走:第一,加强预警,在周围的山头设烽火台,派侦察兵深入到距离作坊十公里的范围,一旦发现日军,立刻点燃烽火;第二,加固防御工事,在作坊周围加设地雷和诡雷,挖战壕,让战士们进入戒备状态;第三,疏散附近的老乡,把他们转移到后山的安全山洞,避免战斗时受到波及。”
“我同意!”赵纲点点头,补充道,“还要加强思想动员,让工人和战士们都提高警惕,发现可疑人员立刻报告,不许私自外出。另外,把作坊里的重要图纸和生产记录,都转移到山洞里的保险柜,就算作坊遇到袭击,也不能让这些资料落入日军手里。”
王铁锤也说:“我可以带着工人,用之前剩下的粗钢和石头,在作坊周围砌一道一米五高的防御墙,墙上留射击孔,战士们可以在墙上警戒,阻挡日军的冲锋。”
李铮看着众人的提议,心里有了完整的方案:“好!就按大家说的办,现在分工:刘满仓,你负责预警系统和战士的戒备,立刻派侦察兵出去,在三个山头设烽火台;赵纲,你负责疏散老乡和思想动员,确保中午前把所有老乡转移到安全地方;王铁锤,你带着工人砌防御墙,优先加固作坊的大门和窗户;孙小虎,你跟着我,重新布置地雷和诡雷,把之前的压发雷换成更隐蔽的陶瓷壳地雷,再增加一些跳雷,提高杀伤力;陈婉儿,你负责转移化工原料和重要图纸,把乙醇、火药原料都搬到山洞里,做好防潮和防火。”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立刻行动起来。
刘满仓带着十个战士,分成三组,赶往三个预定的山头。每个山头都要搭建一个简易的烽火台——用石头垒起一米高的台子,上面堆放干燥的茅草和松枝,旁边放一个火种,只要发现日军,就能立刻点燃烽火。侦察兵则两人一组,穿着迷彩服,背着步枪,深入到距离作坊十公里的小路,趴在草丛里,眼睛紧紧盯着来路。
赵纲则带着几个干事,挨家挨户通知老乡转移。老乡们听说日军可能要袭击,都很配合,纷纷收拾简单的行李,背着粮食和衣物,跟着赵纲往后山的山洞走。一个老大娘还特意把家里的鸡蛋塞给赵纲:“同志,你们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作坊,咱们还等着你们打跑鬼子,回来过好日子呢!”
王铁锤带着五个工人,推着牛车,把之前储存的粗钢和石头运到作坊周围。他们先在作坊的东、西、北三面,用石头砌墙,石头之间用粘土和沙子混合的泥浆填实;南面是进山的路,暂时不砌墙,留作通道,等后续再用可移动的木栅栏封堵。墙上每隔两米,就留一个三十厘米见方的射击孔,战士们可以趴在墙后,通过射击孔射击。
李铮和孙小虎则带着工具,去重新布置地雷。他们把之前的铁壳地雷换成了陶瓷壳地雷——这种地雷用陶瓷做外壳,日军的探雷器不容易探测到;还在地雷周围撒上泥土和落叶,只露出一点引信的压片,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在进山的小路上,他们还布置了几枚跳雷——这种地雷被触发后,会先跳到一米高的空中再爆炸,杀伤力比普通地雷大得多,能有效打击集群冲锋的日军。
“李师傅,你看这里,咱们可以把跳雷藏在灌木丛里,用细铁丝做绊线,铁丝上绑点草,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孙小虎指着路边的灌木丛,眼里满是主意。李铮点点头,看着孙小虎熟练地布置绊线,心里很是欣慰——这个曾经连卡尺都不会用的年轻人,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的防御布置了。
陈婉儿则带着两个女工,把仓库里的乙醇、硫磺、硝石等化工原料,装进密封的陶缸里,搬到后山的山洞。山洞里已经提前挖好了防潮的土台,陶缸放在土台上,周围用干草围住,防止碰撞。重要的图纸和生产记录,则放进一个铁盒里,锁进山洞深处的保险柜,钥匙由陈婉儿和李铮各保管一把,只有两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
中午时分,预警系统搭建完成,三个山头的烽火台都已就绪,侦察兵也到位了;老乡们全部转移到后山山洞,赵纲还安排了两个卫生员留在山洞,负责老乡的健康;防御墙砌好了两面,剩下的一面预计傍晚就能完成;地雷和诡雷布置了五十多颗,覆盖了作坊周围的所有小路;化工原料和图纸也全部转移完毕。
李铮站在作坊的防御墙上,看着周围的布置——远处的烽火台隐约可见,近处的地雷标记(只有自己人能看懂的石头堆)整齐排列,战士们趴在墙后的射击孔旁,眼神警惕;王铁锤还在带领工人砌最后一面墙,孙小虎则在检查跳雷的绊线,每个人都在忙碌,却有条不紊。
“李师傅,侦察兵传来消息,距离咱们八公里的小路上,发现了几个可疑人员,穿着百姓的衣服,却背着沉重的背包,很可能是日军的特工队!”刘满仓快步跑过来,语气急促。
李铮心里一紧,立刻下令:“通知所有岗哨和侦察兵,密切监视,不要暴露自己;让王师傅加快砌墙速度,争取半小时内完成;孙小虎,去检查烽火台的火种,确保能随时点燃;告诉山洞里的老乡,不要外出,保持安静。”
孙小虎立刻跑向最近的烽火台,刘满仓则去通知各岗哨。李铮站在防御墙上,望着远处的小路,手里握紧了王铁锤给他的匕首。他知道,日军的特工队已经来了,一场无声的较量,已经开始。但他不慌——有完善的防御,有齐心协力的战友,有准备充分的应对,就算日军来势汹汹,他们也有信心守住作坊,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军工希望。
傍晚时分,最后一面防御墙砌好了。王铁锤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走到李铮身边:“李师傅,都弄好了!这墙能扛住步枪子弹,就算日军冲锋,也能挡他们一会儿!”李铮点点头,看着夕阳下的防御墙,像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作坊,也守护着抗战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