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破庙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李铮把《简易机床设计与制造》图纸摊在工作台上,图纸太大,不得不把两张木桌拼在一起才勉强铺开。王铁锤、陈婉儿、孙小虎、刘满仓围在桌旁,目光都落在那些复杂的线条上,脸上带着不同的神色——好奇、疑惑,还有几分担忧。
“这就是机床图纸?”王铁锤伸出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图纸上的传动系统示意图,“这么多零件,俺光看着就头晕,真能造出来?”他这辈子跟铁匠炉打交道,手里的活全靠经验,从没见过这么精密的设计,光是图纸上标注的“齿轮模数2.5”“主轴转速120转\/分”,就让他摸不着头脑。
孙小虎凑得最近,手指顺着机床底座的线条移动:“这底座得用实心钢浇筑吧?咱们现在连块完整的钢板都没有,怎么弄?还有这些齿轮,要求齿距误差不超过0.1毫米,手工锻打根本做不到,就算有工具钢,也得有专门的加工工具才行。”他之前做木柄模具,误差能控制在1毫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0.1毫米的精度,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刘满仓没看懂图纸,却更关心眼前的危机:“李干事,就算这机床再好,也得几个月才能造出来吧?可鬼子三天后就要来了,咱们现在连足够的手榴弹都没有,要是等机床造好,作坊都没了咋办?”他说着指了指窗外,“刚才观察点传来消息,鬼子的小队已经到了二十里外的李家村,正在村里搜刮粮食,看方向,确实是往咱们这边来的。”
陈婉儿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从帆布包里拿出一把直尺和铅笔,对照着图纸上的零件参数,在草稿纸上计算着:“机床的核心零件有三个——主轴、齿轮组、进给机构。主轴需要直径50毫米的工具钢,长度300毫米,咱们之前被扣的工具钢里,正好有几根这个规格的;齿轮组需要12个不同模数的齿轮,其中8个可以用旧铁轨锻打后打磨,剩下4个精度要求高的,得想办法找更硬的材料;进给机构相对简单,用废弃的农机零件改造就行。”
她抬起头,看向众人:“我算过了,要是全力以赴,先做最核心的主轴和齿轮,半个月能做出简易版的机床,虽然精度比不上图纸要求,但用来加工手榴弹弹体的卡槽和引信座,应该没问题。至于眼前的鬼子,咱们有123颗‘太行雷’(83颗库存+40颗赶制),再加上部队派来的一个班支援,守住作坊的可能性很大。”
“一个班?”刘满仓眼睛一亮,“要是有部队支援,咱们就不用怕鬼子的迫击炮了!”
李铮点头:“张团长已经答应了,明天一早就派一个班过来,带两挺轻机枪,负责外围防御。咱们的任务是做好内部隐蔽和防御,比如把铁匠炉的火熄了,用泥土盖住炉口,把成品手榴弹和原料都藏进地窖,再在作坊周围挖几个散兵坑,布置些土地雷——虽然威力不大,但能拖延鬼子的进攻速度。”
王铁锤还是有些犹豫:“可造机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咱们现在既要赶制手榴弹,又要准备防御,哪有时间研究图纸?万一两头都耽误了,咋办?”他说着拿起一把刚锻好的弹体,弹体边缘还带着毛刺,“你看这弹体,要是分心去弄机床,手工锻打的精度肯定会下降,到时候手榴弹组装不上,或者爆炸时弹体碎得太细,那才麻烦。”
陈婉儿放下铅笔,接过弹体看了看:“老锤,我有个办法。咱们可以分两组,一组负责生产和防御,一组专门研究机床图纸。生产组由你和孙小虎带领,继续赶制手榴弹,优先保证数量,精度只要能满足基本使用就行;研究组由我和李干事带领,再选两个懂点算术的战士,负责整理图纸上的零件参数,统计需要的材料;满仓你还是负责警戒,这样分工明确,不会互相耽误。”
孙小虎也补充道:“我可以把木柄模具再简化一下,之前的模具要刻螺旋纹,费时费力,现在改成直纹,虽然贴合度差一点,但加工速度能提高一倍,一天能做80个木柄,足够配合弹体生产了。”
刘满仓也点头:“我可以让巡逻队在观察点多放些烟雾信号,一旦发现鬼子,就放烟,咱们能提前半小时准备。另外,我还可以跟村里的老乡借些锄头,在作坊周围挖几条交通壕,万一鬼子冲过来,咱们能依托交通壕防守。”
李铮看着众人的讨论,心里的石头渐渐落地——之前他还担心大家会因为选择机床而产生抵触情绪,现在看来,每个人都在为作坊的未来考虑,都在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他拿起图纸,指着核心零件部分:“咱们先从主轴开始,图纸上要求用45号工具钢,咱们被扣的工具钢里正好有这种材质,周青正在想办法弄回来,要是能在三天内弄到手,咱们就能在鬼子走后立刻开始加工;要是弄不回来,就用旧铁轨代替,虽然硬度差一点,但先做个试验品,看看效果。”
他顿了顿,又强调道:“不管是生产手榴弹,还是研究机床,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生产组在锻打弹体时,要注意控制炉火,不能让烟太大,免得被鬼子发现;研究组整理图纸时,要把图纸藏好,不能让无关人员看到;满仓的巡逻队,要注意隐蔽,别跟鬼子的先头部队正面冲突,咱们的目标是守住作坊,不是跟鬼子硬拼。”
“放心吧李干事!”王铁锤拍了拍胸脯,“俺保证生产组一天至少出30个弹体,精度绝对没问题!”
孙小虎也笑着说:“我简化后的木柄模具,今天就能做好,明天就能批量生产!”
刘满仓则立正敬礼:“巡逻队保证24小时不间断警戒,绝不让鬼子靠近作坊半步!”
陈婉儿看着众人的样子,嘴角也露出了笑容:“那研究组就负责尽快整理出零件清单和材料需求,等鬼子走后,咱们就立刻开始造机床!”
李铮看着眼前的团队,心里充满了力量——虽然选择机床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有这样一群齐心协力的兄弟,有这样一群为了抗日而拼尽全力的人,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他拿起铅笔,在图纸的空白处写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不仅是对大家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傍晚时分,生产组已经开始用简化后的模具加工木柄,“沙沙”的刨木声在殿内回荡;研究组整理出了第一批零件清单,列出了需要的材料和规格;刘满仓带着巡逻队,开始在作坊周围挖交通壕,村里的老乡听说要防鬼子,也主动过来帮忙,有的扛锄头,有的送水,场面热闹又温馨。
夕阳西下,把破庙的屋顶染成了金色。李铮站在院子里,看着忙碌的众人,又看了看远处的群山——鬼子的威胁还在,造机床的困难还在,但他知道,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这场抉择,不仅是选择了机床,更是选择了作坊的未来,选择了抗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