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风启实验室的门被“砰”地撞开。
小陈抱着一摞报纸冲进来,怀里还揣着个布袋子,装着几支带露水的竹笋:“秦小姐!李工!”
他把报纸往桌上一摊,喘得胸口起伏:“李大爷托人送了筐竹笋来,说楠竹架测成了,给咱们当菜吃!”
“还有——您火到国外了!”
最上面的《纽约时报》头版角落,印着秦翡蹲在模拟舱旁的照片——她手里捏着旧量角器,盯着膜面,标题写着:“中国民间主播的‘竹架黑科技’:100元成本破解沙漠灌溉难题”。
小陈又翻出《泰晤士报》,指着科技版:“您看这个!整版都是集水器拆解图,标着‘楠竹架(20元,青川乡十年生楠竹)’‘疏水膜(50元,医用级材质)’!”
“配文还说‘效率碾压国际团队!中国设备每小时出水3升,国外同类产品售价3000美元’!”
“还有这个!”小陈点开手机里的《科学》杂志电子版,声音更响了,“他们专门提了李大爷的楠竹,说‘天然材料与现代技术结合,降低干旱地区灌溉门槛’!”
他转向李工,笑着说:“李工,国外都夸您选的竹好!”
李工凑过来,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点着拆解图笑:“这画得还挺像!俺就说李大爷的楠竹结实,十年老竹纤维密,比铁架轻,还不怕锈。”
“上次收废品的来,说铁架用三年就锈,楠竹用五年都没问题。”
他摸了摸桌上的竹笋,语气软下来:“这笋是李大爷家后山的,去年俺还帮他挖过,煮腊肉最香。”
小陈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几张打印纸:“还有国外网友的邮件!这个非洲网友‘沙漠守护者’,发了他们村的照片。”
“地里的玉米都蔫了,孩子们提着破水桶去几里外挑水,问能不能先寄两台样机救庄稼。”
这时,林晚的连麦突然弹进来,她举着手机绕了圈,镜头里是国外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秦翡!欧洲公益组织‘绿色大地’联系我了!”
“他们说索马里有个种植点,下个月就要进入旱季,需要50台样机,愿意承担运费,问能不能加急做!”
“还有个美国工程师,说他花两年研发的集水器,效率还没你的三分之一,想跟你视频请教膜角度怎么算,还说要寄他们的测试数据给你!”
“对了!”林晚又补充,语气有点急,“有个留学生帮你翻译制作教程,遇到个问题——‘竹架接口加固’的术语不知道怎么翻,怕国外网友看不懂,你能不能简单说下,我转告他?”
秦翡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接口图:“就说‘用竹篾绑紧接口,再涂一层桐油’。”
“桐油就说‘中国传统防腐油,从油桐树果实中提取,便宜且易获取’。”
小陈插话:“上次村里的王大爷说,他们家的老油坊就能榨桐油,一斤才两块钱。”
“要是国外需要,还能帮忙寄样品。”
秦翡摸了摸报纸上的旧量角器——边缘都磨圆了,是用了三年的老物件:“报纸上的字太多,像没划重点的立项文件,看着脑子乱。”
她翻开草图本,笔尖落在纸上:“昨天测试完,我想了想,冰袋光用松紧带绑还不够,沙漠里风大,容易滑。”
“得加个小布口袋,把冰袋装进去,再缝在竹架上。”
“可不是嘛!”小陈赶紧点头,“昨天跟黄沙村的阿强打电话,他说之前帮邻居绑过冰袋,风一吹就滑下来了,还得重新绑,耽误时间。”
“加个布口袋就方便了,村民自己就能缝。”
李工也附和:“俺老伴会缝布袋,她能教村里的妇女做,布就用村里的老粗布,结实,还便宜。”
“上次俺老伴做个布袋,才用了一尺布,成本不到五毛钱。”
正在这时,陈砚舟的视频电话弹了进来,他身后是风启的会议室,墙上贴满了国外媒体的报道剪报:“秦翡,国际灌溉协会想请你去瑞士开研讨会,下个月的事,包食宿和机票。”
“还有几家媒体要采访,我推了追噱头的,留了《科学》和路透社,他们想聊技术细节,比如膜角度的计算方法,不搞八卦。”
“不想去。”秦翡摇头,笔尖在布带连接处画了个小圆圈,“要改冰袋固定的布袋设计,还得整理测试数据,给工厂出生产图纸。”
“上次画神经手套图纸被电话打断,我重新画了两遍才找回感觉,采访会打乱节奏。”
“陈总您不知道!”小陈赶紧帮腔,“上次她画手套的防滑垫,被快递电话打断,之后愣了半小时,说‘零件的位置记不清了’。”
“而且她一面对镜头就紧张,上次录教程,说‘膜角度30度’,重说了八遍,最后还是李工帮着搭话,说‘就像太阳照在坡上,角度对了才暖和’,才录完。”
“去那折腾啥?”李工也插了句,“咱们把样机做好,送到黄沙村、送到非洲才是正经事。”
“国外要是想知道技术,发个带图的教程过去,比当面说还清楚——俺上次教村里的年轻人修竹筐,发了个小视频,他们一看就会。”
弹幕里的留言早刷成了海,【留学生小周】的评论跳得最显眼:【“桐油”术语我按秦翡说的翻了,国外网友说“原来这么简单,我们这边也有类似的防腐油”,已经有人说要找本地的竹子试做了!】
【环保小卫士】也留言:【别去研讨会!专心画图!索马里的公益组织还等着样机救庄稼呢!】
陈砚舟看着弹幕,笑着无奈摇头:“行,那我帮你推了。不过《科学》杂志想发篇技术文章,我让助理整理你的设计思路,比如膜角度怎么根据纬度算,你回头看看参数对不对,不用出镜。”
秦翡点点头,笔尖终于落定——布袋画得又直又稳,旁边标着“宽15厘米,高20厘米,顶部留5厘米开口,方便换冰袋”:“这样就行,布袋缝在竹架侧面,冰袋放进去不会滑。”
她把草图推给小陈:“跟工厂说,先做100台带布袋的,50台给索马里,50台给黄沙村,优先送——丫丫的玉米苗,等不起。”
小陈赶紧掏出手机给工厂发消息,指尖飞得飞快:“放心!我现在就说!让他们加个急,下周准能发货!”
他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工厂问桐油要不要一起采购,我跟王大爷的油坊订了两百斤,到时候一起送过去。”
李工拿起桌上的竹笋,笑着往厨房走:“俺去煮竹笋腊肉,中午咱们边吃边聊咋教村民缝布袋——俺老伴说,缝布袋不难,就跟缝粮袋一样,针脚密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