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孵化带来的创业激情如同星星之火,在“智伞”内部形成了数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然而,随着各事业部开始独立运作,之前被掩盖的资源重复投入、信息孤岛、以及各自为战导致的内部损耗问题,开始逐渐浮现。陈默意识到,单纯的“裂变”若不加以“整合”,最终可能导致力量分散,甚至内部互相倾轧。建立强大的“共享中台”,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增效,成为维系整个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重复的车轮:隐形成本的飙升
问题最先在技术资源上爆发。
数据洞察事业部为了提升ApI响应速度,计划自行采购一批高性能计算服务器。社区服务事业部为了优化其社区链小程序,也申请组建一个专属的小型开发团队。边缘安全事业部更是需要特定的硬件测试环境。
林薇看着这些各自提交的预算申请,眉头紧锁。如果每个事业部都建立自己“小而全”的技术支撑体系,总体的硬件采购成本、人力成本和运维成本将呈倍数增长,这完全违背了孵化裂变“降本增效”的初衷。
“我们不能让每个事业部都去重复造轮子,”陈默在协调会上指出,“尤其是技术、数据、以及某些共性的商务资源。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共享的、强大的‘中台’,让前台的事业部可以像插拔U盘一样,便捷地获取他们需要的核心能力,从而更专注于业务创新和客户服务。”
二、 中台战略:打造可复用的能力基座
方哲被委以重任,牵头组建“技术中台部”。他的任务不是取代各事业部的研发,而是将那些通用的、底层的、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能力沉淀到中台。
1. 基础设施云化:将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全面池化,建立统一的私有云平台。各事业部按需申请资源,按实际使用量结算,避免闲置浪费。
2. 能力组件化:将“智伞”积累的核心能力——如数据加密模块、身份认证服务、联邦学习框架、甚至“信用微粒”模型的调用接口——进行标准化封装,变成一个个可被灵活调用的ApI组件。各事业部无需理解底层复杂逻辑,只需根据文档调用即可快速构建自己的产品。
3. 数据资产化:刘强在负责数据洞察事业部的同时,也兼任“数据中台”的顾问。他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治理规范,将来自各业务线的数据(在严格脱敏和授权前提下)进行清洗、整合、打上标签,形成更完善的数据资产库。这个资产库反过来又能为所有事业部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养分。
与此同时,林薇着手搭建“业务中台”。
她将地推团队中经验最丰富、最懂方法论提炼的成员抽离出来,成立“市场赋能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将地推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话术、谈判技巧、甚至对不同区域市场的理解,总结成标准化的“市场拓展工具包”和培训课程,赋能给各事业部自己的市场人员,提升整体拓客效率。
她还建立了“共享商务渠道”,将各事业部在拓展过程中接触到的潜在合作伙伴信息(如区域性银行、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汇总和管理,避免重复拜访和资源浪费,也便于发掘跨事业部的合作机会。
三、 协同增效: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
中台机制建立后,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社区服务事业部在拓展一个新的菜市场社区时,发现市场内的商户普遍存在小额短期借贷需求。他们自己没有风控能力,但通过调用技术中台提供的标准化“信用微粒”ApI接口,快速为这些商户建立了一套简单的信用评估机制,并顺利引入了数据洞察事业部之前合作过的一家小贷公司资源,成功开辟了新的服务模式,增加了收入来源。
边缘安全事业部在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安全模块时,对方提出需要验证其数据采集的合规性。边缘安全部通过数据中台,合法合规地调用了社区服务事业部积累的(经严格授权的)数据匿名化处理日志,作为技术验证的参考案例,最终帮助拿下了订单。
甚至总部之前为应对危机开发的“去节点化”技术,也被技术中台封装成“高可用安全通信组件”,不仅供内部使用,甚至被边缘安全事业部稍作包装,向对数据主权和断网续传有特殊要求的客户进行推广。
各事业部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通过共享中台这座桥梁,实现了能力、数据和商机的流动与交换。这种协同,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
四、 内部的挑战:协同的文化与利益分配
推行中台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思维惯性和局部利益。
起初,一些事业部负责人觉得调用中台服务“不够自主”、“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组建团队来得方便快捷。技术中台提供的标准化组件,有时也无法完全满足某个事业部的特殊化需求,引发抱怨。
为此,陈默和林薇强力推行“中台优先”原则,严格控制各事业部重复建设中台已有能力的预算审批。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中台治理委员会”,由各事业部负责人和平台方共同组成,定期沟通需求,评审中台路线图,确保中台的建设方向与业务发展同频。
在利益分配上,也设计了内部结算和激励机制。当中台支持某个事业部取得显着业绩时,中台团队也能获得相应的绩效奖励,从而调动其服务前台的积极性。
五、 平台的雏形:从生存到生态
共享中台的建立,标志着“智伞”的组织形态从一艘单一的战舰,向一个以强大核心能力为基座、搭载着多艘灵活冲锋艇的航母编队演变。
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各孵化事业部的运营成本和创新门槛,更重要的是,它开始孕育一种内部协同、共生共荣的“微生态”文化。各事业部在共享基座上专注于自己的垂直领域,同时又通过中台相互赋能,形成合力。
这种架构,让“智伞”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组织的弹性和创新能力。它不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苦苦支撑,而是开始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更具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的组织模式。
活下去,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智慧和格局。共享中台的构建,正是这种智慧与格局的体现,它让“裂变”出的星火,得以在共同的燃料和支持下,燃烧得更加明亮和持久。前方的风浪依旧,但这支初步成型的“航母编队”,正以一种新的队形,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