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受挫的冷水,让“智伞”团队彻底清醒。陈默果断叫停了盲目铺开阵线的冲动,将战略重心从“广度”彻底转向“深度”。一场以“恒远制造”为唯一试验田,以“成本穿透”和“效率革命”为核心目标的深度耕作战役,悄然打响。
一、 成本穿透:显微镜下的运营剖析
林薇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成本穿透小组”,成员包括财务、运营、技术代表。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制定宏大的预算,而是拿起“显微镜”和“手术刀”,对“恒远制造”供应链金融项目的全流程进行毫厘级的成本剖析。
他们沿着业务流,拆解出每一个动作:
· 获客成本:地推人员拜访一家恒远供应商,平均需要几次?每次交通、时间成本是多少?成功转化一家的总成本是多少?
· 操作成本:协助一位供应商完成从注册、认证到提交融资申请的全流程,平均需要多少分钟?需要什么级别的员工介入?
· 技术成本:处理一笔应收账款确权、一道风控审核、一次资金路由,消耗的服务器算力和存储资源,折算成现金是多少?
· 沟通成本:与恒远对应窗口、农商行客户经理、供应商老板进行沟通确认,平均每笔业务产生多少通电话、多少条信息?耗费多少工时?
· 风险成本:虽然不承担信用风险,但操作失误、流程出错导致的客户抱怨、银行质询、甚至潜在的赔付风险,其概率和可能损失是多少?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甚至有些琐碎,但结果触目惊心。他们发现,当前模式下,成功促成一笔融资所收取的服务费,几乎刚刚覆盖甚至略微低于其全流程的综合成本!这意味着,业务量越大,可能亏损越多,所谓的“现金流改善”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
二、 效率革命:流程再造与工具赋能
冰冷的数字迫使团队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效率革命”。
1. 流程标准化与线上化:针对供应商端操作复杂的问题,技术团队与地推团队坐在一起,将整个申请流程像流水线一样拆解,砍掉所有非必要环节,将能线上化的全部线上化。他们开发了极简的供应商端h5页面,支持营业执照自动识别、信息预填、一键授权查询税务社保信息,极大简化了注册和认证流程。对于融资申请,则简化为“选择应收账款-确认金额-签署电子协议”三步走。
2. 地推赋能工具包:为地推人员开发了专用的移动工作台App。内置话术库、常见问题解答、视频教程,可以一键生成针对不同供应商的定制化介绍方案。最重要的是,地推人员可以用这个App直接为供应商完成线上注册的辅助操作,现场扫码、拍照上传,将后续的线上流程大部分前置到面对面沟通中完成,成功率大幅提升,后续跟进成本急剧下降。
3. 自动化风控与路由:方哲团队集中火力,优化了针对“恒远模式”的风控规则引擎。对于经过恒远确权、且供应商历史无不良记录的应收账款,实现系统自动审核通过,无需人工干预。同时,建立了与农商行系统的标准ApI接口,审核通过的申请自动推送,资金状态自动回传,减少了大量人工沟通和核对工作。
4. 建立知识库与Sop:将地推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与恒远、农商行打交道的注意事项,全部沉淀成一个动态更新的知识库。并制定了极其详细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包括什么情况该找恒远的什么人、什么问题该反馈给农商行的哪个部门、话术该怎么说等等。新员工通过学习Sop和知识库,可以快速上手,降低了对个别资深地推人员的依赖。
三、 价值重塑:从融资通道到供应链优化伙伴
在拼命“节流”的同时,陈默也在思考如何“开源”——如何为恒远制造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提升自身服务的溢价能力。
他让林薇再次拜访恒远的采购总监和财务总监,但这次带去的不是融资方案,而是一份《基于数据洞察的供应链健康度初步分析报告》。
报告利用“智伞”平台积累的数据,分析了恒远上游主要供应商的集中度、稳定性、对账期的敏感度、以及潜在的金融需求。报告指出,过度依赖少数几家大供应商可能存在断供风险,而一批高质量的小供应商因为资金问题发展缓慢,建议恒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金融手段扶持这批小供应商,优化供应链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同时,报告也委婉指出,恒远目前的付款流程内部耗时较长,平均比约定账期又多出15天,这无形中加剧了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这份报告让恒远的管理层眼前一亮。他们之前从未从这个维度审视过自己的供应链。虽然报告还很粗糙,但展现出的潜力和视角,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融资工具的范围。他们开始意识到,“智伞”或许不仅能解决供应商的燃眉之急,更能成为自身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有益补充。
这次会谈后,恒远的态度明显更加积极,甚至主动提出可以简化内部的确权流程,并考虑将更多品类的供应商纳入合作范围。合作的主动权,悄然发生了一丝转变。
四、 数据哺育:反哺核心业务的意外之喜
深度耕作恒远项目,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高质量的数据。
这些真实的、经过核心企业确权的交易数据,以及供应商的还款行为数据,虽然数量不大,但纯度极高,价值极大。刘强带领数据团队,小心翼翼地清洗、脱敏、分析这些数据。
他们发现,这些数据能够极好地印证和校准“智伞”风控模型中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部分参数。一些在传统征信报告中看不到的行为细节,比如对账期的敏感度、融资的紧迫性、甚至操作人的习惯,都成为了评估其经营状况的宝贵线索。
这些来自一线实战的数据,开始反哺“智伞”的核心风控算法,让其在小微企业领域的判断变得更加精准。这为未来开发其他产品提供了可能。
五、 文化淬炼: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深度耕作的过程,极大地重塑了“智伞”的企业文化。
每个人都被灌输了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大家开会不再空谈概念,而是直接拿数据说话;提出任何新想法,必须同时回答“成本多少”、“效果如何衡量”、“如何标准化”;跨部门协作时,会主动思考如何减少对方的麻烦,提升整体流程效率。
那种初创公司常有的“铺张浪费”和“跑马圈地”的浮躁气息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苦练内功、精打细算、追求极致的务实作风。虽然公司依然身处困境,但团队的心气反而更加凝聚,目标更加清晰。
深度耕作没有带来爆炸性的业务增长,但它让“智伞”在“恒远”这一个点上,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可控、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深化。他们就像一棵树,在将枝叶向外扩张受挫后,开始将根系向泥土深处更用力地扎下去,汲取着更基础的养分,等待着下一次生长的时机。活下去,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这种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耐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