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段时间里,寰宇航天基地的改装生产线全力运转,将一艘艘“开拓者级”平台转化为各具特色的民用飞船。其中,一艘格外引人注目的飞船完成了最后的舾装和系统总调。
这艘“开拓者-探索型”飞船,并非寰宇科技自用,也非“国家队”订单,而是由国家航天集团参与技术指导、并提供部分政策保障,联合数家极具远见的民间科技公司与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建造的。它被正式命名为 “蓝剑号” ,其运营主体为新成立的蓝剑深空探索公司。它的诞生,标志着民间资本深度介入核心太空探索领域的时代,正式开启。
今日,是“蓝剑号”完成所有测试,正式移交运营的日子。
巨大的停机坪上,“蓝剑号”流线型的舰体反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舰首那柄蓝色的利剑徽章格外醒目。寰宇科技的测试工程师团队与蓝剑公司接收团队完成了最后的文件签署和数据移交。
“船就交给你们了,所有系统状态完美,祝你们首航顺利!”测试队长握着蓝剑公司首席技术官的手说道。 “放心吧!我们期待这一天太久了!”对方激动地回应。
随着测试人员撤离,早已等候多时的蓝剑公司首批船员和科学家团队,穿着崭新的定制舱内服,精神抖擞地开始登舰。他们的平均年龄很轻,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得益于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兴行业技能培训”政策,以及反重力技术、人工重力环境普及后大幅降低的航天员身体素质门槛, 一大批经过高强度、专业化培训的航天人才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所有人都清楚,太空,就是未来几十年最具潜力的领域。
舰桥内,气氛既紧张又兴奋。
“各岗位报告状态!”年轻的舰长,一位曾在模拟器上练习过上千小时的的前空军飞行员,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导航系统正常!” “动力系统正常!反重力引擎待命,‘泰山-N型’运行稳定!” “生命维持系统正常,人工重力场生成稳定,保持在1.0G!” “科学载荷全部上线,数据流畅通!” …… 一连串“正常”的汇报声传来,让舰长稍稍松了口气。他环顾着这些同样年轻却才华横溢的队友——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医生——他们大多和他一样,这是第一次脱离模拟器,真正驾驶如此庞大的飞船进入太空。
“各位,”舰长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传遍全船,“模拟了上百次,演练了每一个应急预案。现在,真正的星辰大海就在我们面前。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通讯频道里传来众人压抑不住的、混合着激动与坚定的回应。
“很好!‘蓝剑号’首次航行,目标——近地轨道适应性飞行,并前往‘广寒宫’进行最终补给。让我们开始吧!启动反重力引擎,缓速升空!”
指令下达! 一阵低沉平稳的嗡鸣声响起,熟悉的失重感并未出现,人工重力系统完美地维持着舰内的环境。“蓝剑号”那庞大的舰体被无形之力稳稳托起,轻盈得仿佛没有重量,向着湛蓝的天空攀升。主离子引擎甚至无需启动,仅凭反重力场就实现了优雅而安静的起飞。
地面的景象越来越远,苍穹逐渐变得深邃。 当飞船稳定在近地轨道时,所有船员都不由自主地被舷窗外的景象所吸引。 “看!是天宫空间站!”一名船员指着远处那个如同巨大拼装模型般的复合体惊呼。虽然早已在视频中见过无数次,但亲眼目睹其宏伟,依然令人震撼不已。它如同一位忠实的哨兵,守护着祖国的天际线。
“蓝剑号”调整轨道,继续向着月球进发。 数日后,那个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造物出现在前方。 “我的天…这就是‘广寒宫’…”舰长喃喃自语。月球轨道上,那座银灰色的超级空间站如同一个精心打造的工业奇迹,巨大的桁架、繁忙的工程机器人、以及停靠在各泊位的其他飞船,构成了一幅充满未来感的画卷。与“天宫”的科研色彩不同,“广寒宫”充满了硬核的工业力量感。
“蓝剑号”在“广寒宫”空管中心的引导下,熟练地(得益于模拟器的极致还原)对接上了指定的补给泊位。船员们得以短暂登站,进行最后的物资清点和设备复查,同时也亲身感受了一下这座太空港的繁忙与壮观。
在月球轨道上,“蓝剑号”又进行了数日的适应性飞行和设备实操训练,船员们彻底熟悉了这艘飞船的每一个“脾性”。
几天后,一切准备就绪。
“蓝剑号”缓缓脱离“广寒宫”的泊位,调整姿态,舰首对准了星空深处那一颗格外明亮的、呈现橘红色的星星——火星。
“报告‘广寒宫’,‘蓝剑号’已完成所有补给与适应性训练,申请离港,前往预设探测区域。” “‘广寒宫’收到,‘蓝剑号’,允许离港。祝你们一路顺风,首战告捷!期待你们传回的好消息!”
“谢谢!‘蓝剑号’,出发!”
主离子引擎喷射出幽蓝色的长尾,开始为飞船加速。 反重力引擎则持续工作,优化着飞船的航行姿态,抵消部分加速度过载,让舱内始终保持舒适。
飞船逐渐离开月球的引力影响范围,向着深邃的星际空间驶去。那颗橘红色的星球在视野中缓缓变大。
驾驶室内,所有人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书写历史。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探测任务,更是民间力量独立迈向深空的第一步。
“蓝剑号”,这把由民间铸造的利剑,正式出鞘,直刺荧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