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霍然起身,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他沉声问道:“敌军主攻方向在何处?兵力如何布置?”
“回陛下,敌军主力集中于谷口,由盖苏文亲自坐镇。另有两支偏师,约各万人,正在尝试攀爬东西两侧山脊,意图占据制高点!”
“果然来了。”李世民冷笑一声,“传朕将令:尉迟恭,死守谷口,寸步不让!程名振,分兵阻击攀山之敌,绝不能让敌军占据山脊!其余各部,依营寨固守,没有朕的命令,不得擅自出战!”
“遵命!”
战鼓擂响,唐军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谷口处,杀声震天。尉迟恭如同一尊黑色煞神,手持双鞭,立于阵前,指挥唐军凭借提前设置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高丽军如同潮水般的进攻。箭矢如蝗,炮石呼啸,每一次冲击都在谷口留下层层叠叠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土地。
东西两侧山脊上,亦是激战正酣。程名振挥舞马槊,身先士卒,将试图登顶的高丽士兵一次次砍落山崖。山势陡峭,不利于大军展开,唐军占据地利,暂时稳住了阵脚。
李世民亲临前线,在距离谷口不远的一处高地上指挥若定。他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陛下万岁!”的呼喊声甚至压过了战场上的厮杀声。
然而,高丽军人数占优,且是有备而来。盖苏文用兵狠辣,不计伤亡,轮番猛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唐军虽然英勇,但兵力与体能的劣势开始显现。谷口防线数次被突破,全靠尉迟恭率亲兵死战,才勉强将敌军压回。两侧山脊的争夺也愈发惨烈,程咬金部伤亡渐增,防线开始松动。
更糟糕的是,到了傍晚,斥候带来了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陛下!我军通往山外的所有小路,均已被敌军切断!后勤补给线……彻底断了!”
帐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被围困,补给断绝,敌军数倍于己,持续猛攻……这凤凰山,竟真的成了一处绝地!
长孙无忌面色凝重:“陛下,敌军势大,硬拼恐难持久。为今之计,或可尝试夜间组织精锐,寻敌薄弱处突围。”
李世民沉默不语。突围?谈何容易。盖苏文既然布下此局,岂会留下破绽?夜间突围,一旦被识破,便是全军覆没之局。他走到帐外,望向谷口方向,那里依旧火光冲天,杀声不绝。又抬头望向暮色沉沉的天空,心中那股自淤泥河之后便萦绕不去的压抑感,愈发沉重。
难道,金龙显圣,也难改此困局?天意,究竟何为?
接下来的数日,成了唐建军史上最为艰难的时光。盖苏文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将唐军困死、耗死在凤凰山。他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总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攻,辅以不断骚扰的策略。炮车日夜不停地向谷内抛射巨石、火球,箭矢如同下雨般落入唐营。唐军士卒不得不时刻紧绷神经,躲避攻击,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与精神都在急速消耗。
最大的危机,来自于粮草与水源。
随军携带的粮草本就不多,淤泥河损失一部分后,更是捉襟见肘,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后,也只能再支撑三五日。
山谷内的溪流虽未断,但取水的士兵时常暴露在敌军弓箭手的射程之下,取水变成了一场用生命进行的赌博。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攀升,伤兵营人满为患,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绝望的情绪,如同山谷中的瘴气,开始悄然蔓延。即便有金龙显圣的光环,在饥饿、干渴、疲劳和死亡的持续威胁下,部分士卒的信念也开始动摇。私下里,开始出现一些怨言和质疑。
李世民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他每日巡视各营,亲自慰问伤兵,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体弱的士卒,甚至亲自到溪边危险区域监督取水,以稳定军心。但他的内心,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眼窝深陷,嘴唇因干渴而开裂,昔日英武的面容染上了深深的疲惫。
他再次登高望远,看着山谷外围密密麻麻的敌军营寨,如同铁桶一般。尝试组织的几次小规模夜间出击,都如同石沉大海,未能撼动敌阵分毫。
“莫非……朕真要困死于此?”这个念头再次浮现,比在淤泥河畔时更加清晰,也更加冰冷。他不怕死,但他肩负着整个大唐的国运,肩负着数万忠诚将士的性命!若东征大军覆灭于此,对初创的大唐帝国将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第四日,黄昏。粮草将尽,最后一点米粮熬成的稀粥,几乎能照出人影。军中已开始宰杀伤重不治的战马充饥。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李世民独自立于帐外,望着西天那如血般的残阳,一股深沉的无力感攫住了他。他缓缓闭上双眼,在心中默祷:“皇天后土,若李世民果真有负天命,愿以一身承担所有罪责,但求放过朕麾下这些忠诚的将士……若天不亡唐,请再示朕一线生机……”
就在他祷祝方毕,心神激荡之际——
“呱——呱——!”
一阵突兀的、嘈杂的鸦鸣声,自天际传来!
李世民猛地睁开双眼。
只见夕阳的余晖中,黑压压的一大片乌鸦,正从凤凰山主峰的方向飞来,数量之多,竟如同一片移动的乌云!它们径直飞向唐军营地,然后在营地上空盘旋、鸣叫,声音嘶哑,在寂静的黄昏中显得格外刺耳。
“是乌鸦!晦气!”附近的士兵们抬头望去,脸上大多露出厌恶与不祥的神色。在传统观念中,乌鸦乃不祥之鸟,其出现往往预示着死亡与灾祸。在此绝境之中,见到如此多的乌鸦,无疑是在众人心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李世民的目光却死死地盯着那片鸦群,心中莫名地悸动。他想起了一些古老的记载,一些民间传说……乌鸦,在某些情境下,并非全然是不祥的象征。
就在这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那盘旋的鸦群,在发出阵阵急促的鸣叫后,仿佛接到了某种指令,开始降低高度。它们并非冲向士卒,而是飞向了营地中央,那片相对空旷的地带,以及附近的树林。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这些乌鸦在空中盘旋片刻后,竟然纷纷松开了喙爪!
刹那间,如同下起了一场奇特的“雨”。无数细小的、枯黄的、或是带着嫩绿芽孢的树枝,从空中簌簌落下!这些树枝长短不一,粗细不等,但都相对干燥,显然是乌鸦从山林中衔来的!
起初,士兵们只是愕然地看着,不明所以。但随着落下的树枝越来越多,渐渐在地上铺了薄薄一层,有人开始反应过来。
“树枝!是干树枝!”一个沙哑的声音激动地喊道,“可以生火!可以取暖!”
这一声呼喊,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绝望的士兵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微光,他们争先恐后地冲上前,捡拾那些从天而降的“礼物”。有了这些树枝,夜晚就能升起更多的篝火,驱散辽东夜间的寒意,也能烧些热水,稍微缓解干渴,甚至可以将仅存的一点马肉烤熟,让食物变得容易下咽!
然而,李世民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那些用于生火的细小枝条上。他的视线,紧紧跟随着几只体型明显更大、喙爪更为有力的乌鸦。那几只乌鸦并未像同伴那样随意丢弃口中的树枝,而是在低空盘旋数圈后,径直朝着李世民所在的方向飞来!
在距离李世民不到十步远的地方,它们松开了喙爪。
“啪嗒”、“啪嗒”。
几根比普通树枝粗壮得多,甚至带着明显被啃噬痕迹的、富含水分的植物根茎,掉落在了李世民的脚边。其中一根,形似人参,却更为肥大;另一根,则像是某种块茎,断口处渗出清亮的汁液。
李世民弯腰,缓缓拾起那根形似人参的根茎,触手沉实,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一种独特的生机感。他身边随侍的、来自山寨的那位老神医恰好也在场,见状急忙上前,接过那根茎仔细端详,又凑到鼻尖闻了闻,浑浊的老眼中猛地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光芒!
“陛下!陛下!这是……这是‘鸟衔参’啊!古籍有载,乃灵鸦识得深山老参,以其根须为食,偶有遗落!此物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更能解毒!还有这个,”他又捡起那块茎,“这是‘黄精’!亦是益气健脾之上品!有此物在,可暂解军中饥渴,更能提振元气,于伤兵大有裨益啊!”
老神医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清晰地传遍了四周。
刹那间,整个营地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正在捡拾树枝的士兵都停下了动作,望向他们的皇帝,望向皇帝手中那其貌不扬的根茎,再望向天空中那些仍在盘旋、鸣叫的乌鸦。
厌恶、恐惧、不祥……所有的负面情绪,在这一刻,被一种更强大的、混合着震撼、感激与无比敬畏的情绪所取代!
乌鸦衔枝,非为报丧,而是送炭!送药!送生机!
这哪里是晦气的不祥之鸟?这分明是上天派来解围的神使!
李世民手握“鸟衔参”,仰头望向那片似乎完成使命、开始逐渐散去的鸦群,心中百感交集,一股热流涌上眼眶。淤泥河畔,金龙托渡,是力挽狂澜的霸道;凤凰山中,群鸦衔枝,是润物无声的仁道。
天意,终究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它并非一味展示神威,更在绝境中彰显其生生不德的仁心!
他深吸一口气,将手中参根高高举起,运足中气,声音如同洪钟,响彻整个山谷:
“众将士!尔等可见?此乃天意!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我大唐忠勇之士困厄于此!金龙护驾,是为昭示朕承天命!群鸦衔枝,是为解我军民倒悬之苦!此乃祥瑞,乃吉兆!”
他目光炯炯,扫过每一个激动得浑身颤抖的士兵:
“天不亡唐,吾等岂能自弃?拾起这些树枝,升起篝火,取暖充饥!以此灵药,救治伤患!积蓄体力,坚守待援!朕相信,援军不日必至!胜利,终将属于大唐!”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再次从凤凰山谷中冲天而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响亮,都要坚定!绝望的阴霾被彻底驱散,士气在神迹的滋养下,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李世民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将士,看着手中那带着乌鸦啄痕的参根,又望向谷外依旧严密的敌营,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冷峻而自信的弧度。
盖苏文,你困得住山,困得住水,却困不住这天意民心!
凤凰山之困,犹未结束,但破局之机,已然在这群鸦衔来的枝叶根茎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