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舟穿云破雾,离了长安仙域那令人窒息的繁华与暗流,西行归途,气氛为之一松。
然诸葛亮心头,却无半分懈怠。
舟行半日,正于云海间调整航向,一道不起眼的传讯玉符,竟精准地穿透飞舟防护,悄无声息落在诸葛亮案前。玉符形制古朴,上有计相殿独有的微缩算盘纹路。
诸葛亮神识探入,萧何那沉稳中带着一丝凝重的声音便在识海中响起:
“孔明吾弟,见字如晤。名分虽定,然树欲静而风不止。皇后心性,睚眦必报,此番未竟全功,其心难平。恐不日便将发难,手段必集中于资源配额克扣、边境事务掣肘二端。彼掌部分内务府及鸾卫,运作空间颇大。望弟早作绸缪,广积粮,缓称王,切莫因一时之名分而松懈。兄,萧何,顿首。”
讯息简短,却字字千钧!
诸葛亮握着玉符,目光穿透舷窗,望向下方苍茫山河。
萧何的提醒,印证了他最深的隐忧。吕雉的报复,绝不会因一纸册封而停止,只会转入更隐蔽、更刁钻的层面。
资源,是发展的血液;边境,是安全的门户。
此二者若被卡住,无异于釜底抽薪。
“云长,子龙。”他唤来二人,将萧何提醒略作转述。
关羽丹凤眼寒光一闪:“彼欲战,便战!关某之刀,正需饮血!”
赵云则沉稳道:“丞相,看来我等归去后,需立即加强边境巡查,清点仓储,开拓新的资源渠道,以备不虞。”
“正是此理。”诸葛亮颔首,“名分虽好,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
又过数日,千瘴荒原那熟悉的、带着淡淡腥甜气息的风再度拂面。
远方,炎汉城巍峨的轮廓在稀薄瘴气中显现。
与离开时相比,城池似乎并无太大变化,但若运足目力,便可发现城墙之上符文流转更为顺畅,那“九转乾坤阵”的光罩也凝实了几分,显是留守众人并未懈怠。
然而,当飞舟临近,异象突生!
“嗡——!”
炎汉城中心,那根承载气运的青铜巨柱,或是整个“九转乾坤阵”的核心,猛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一道粗壮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贯云霄!
光柱之中,隐隐有龙吟凤鸣之声,更似有万千臣民虚影朝拜,汇聚成一股磅礴、堂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气运洪流!
这洪流与诸葛亮怀中那枚代表着“炎汉国相”身份的玉印产生剧烈共鸣!
与此同时,整个炎汉城仿佛被注入了无穷活力!
城墙上的符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转,光华大盛!
城内灵气浓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一截!
田间禾苗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抽穗灌浆,工坊中炼器炉火更为纯净旺盛,甚至连普通民众都感觉周身暖洋洋的,一些沉疴旧疾竟有不药而愈的迹象!
“这是……气运加持!正统名分带来的天地认可!”
诸葛亮眼中闪过明悟。刘邦的册封,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更引动了冥冥中的规则,给予了炎汉实实在在的好处!
“丞相回来了!”
“是关将军!赵将军!”
“陛下册封了我们!我们是正统了!”
“天降祥瑞啊!”
城头守军首先发现飞舟,顿时爆发出震天欢呼!
这欢呼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传遍全城!
城门大开!
以周瑜、张飞、刘禅为首,庞统、徐庶、黄盖、韩力、叶凡等文武百官,以及无数闻讯而来的百姓,如同潮水般涌出!
张飞一马当先,哇呀呀大叫着冲上来,先是用力抱了一下关羽,又锤了赵云一拳,最后冲到诸葛亮面前,激动得满脸通红。
“军师!你们可算回来了!俺老张想死你们了!还有这金光……哈哈哈,咱们炎汉,这下可是名正言顺了!”
周瑜羽扇轻摇,面带欣慰笑容:“丞相此行,功在千秋!此气运加持,胜却十万雄兵!”
刘禅更是激动不已,看着那冲天光柱,看着归来的诸葛亮,眼中满是崇敬与自豪:“相父!”
万民欢呼,声浪如潮!
“丞相万胜!”
“武圣万胜!”
“炎汉万胜!”
无数炽热、崇敬、充满希望的目光聚焦在诸葛亮一行人身上。
那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欢迎,更是对“炎汉”这个正式得到天地与道庭认可的名号的狂热认同与归属!
民心凝聚力,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诸葛亮望着眼前欢腾的海洋,感受着周身澎湃的气运加持与那纯粹的信仰之力,心中豪情激荡。
他高举手中炎汉国相玉印,声音清越,传遍四野:
“今日之后,我炎汉,便是道庭钦封,天地认可之邦!”
“望我军民,同心同德,共筑伟业!”
“炎汉——万胜!”
“万胜!万胜!万胜!”
欢呼声震天动地,气运光柱愈发璀璨,将整个千瘴荒原都映照得一片辉煌。
凯旋的荣耀与正统名分带来的巨大好处,暂时冲淡了归途警讯带来的阴霾。
但诸葛亮深知,萧何的提醒言犹在耳,吕雉的阴影并未远离。
欢庆之后,便是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更为急迫的发展!
他必须利用这名分初定、气运加持、民心凝聚的大好时机,尽快将炎汉的实力,提升到足以应对一切明枪暗箭的程度!
万民欢腾,气运加持的盛况持续了整日,直至夜幕降临,炎汉城依旧灯火通明,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希望。
然而,在这全城欢庆的氛围中,丞相府深处,一间静谧的密室内,诸葛亮已摒绝内外,悄然闭关。
喧嚣归于寂静,澎湃的心潮逐渐平复。他盘膝而坐,并未立刻投入修炼,而是先在心神中,将此次未央宫之行的点点滴滴,细细梳理。
与留侯张良那场涉及天道、气运、因果的论道,言辞机锋犹在耳畔;那局暗合兴衰进退之机的和棋,棋路变化历历在目。
与兵仙韩信校场观阵,得其亲口点评“奇正相合”,更获赠那枚蕴含无上阵道玄奥的玉简。
神识沉入其中,便能感受到那尸山血海般的杀伐煞气与穷极变化的军阵智慧,与他“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的阵道理念相互印证,碰撞出无数新的火花。
与萧何计相殿中考绩论政,那些关于考核、监察、民生的深入探讨,诸多超越时代的内政理念得到认同与激发,许多在荒原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仿佛找到了更系统、更精妙的解决思路。
这些收获,来自道庭最顶尖人物的智慧碰撞,何其珍贵!
诸葛亮周身,那玄妙的光阴道基自然而然地流转起来,清辉弥漫密室。
与张良论道所得,关于“流转”的真意,不断融入道基之中。
原本更侧重于推演、洞察的光阴之力,此刻仿佛活了过来,变得更加灵动,更具韧性,不再仅仅是映照过去未来的“镜”,更添了几分融入当下、影响变化的“水”的特性。
对时光长河的感知愈发清晰,甚至能隐约捕捉到那遁去的一线生机在虚空中的闪烁。
他同时分心多用,一边体悟道基变化,一边以心神推演韩信玉简中的阵道奥秘。
无数军阵变化在识海中生灭,与他原有的阵法知识融合、重构。
一些以往觉得晦涩难通的变化,此刻豁然开朗;一些大胆的、融合道罡与元戎仙弩的新型战阵雏形,开始悄然孕育。
另一边,萧何关于治理的诸多见解,亦在他脑中与炎汉现状结合,推演出数套更具效率、更能应对潜在资源危机的考核方案、监察体系以及民生保障策略。
时间在闭关中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诸葛亮缓缓睁开双眼,眸中清光流转,仿佛有无数智慧丝线交织,又归于平静。
周身气息愈发渊深,光阴道基圆融通透,隐与周围空间的光阴流速产生微妙谐振。
他轻轻呼出一口浊气,感受着自身从道法根基到军阵理念,再到内政方略的全方位精进,心中一片澄明。
长安之行,危机四伏,然收获之丰,远超预期。
【第1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