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音符耳钉还躺在掌心,林清歌站在地铁口的台阶上,风把卫衣帽子吹得来回晃。她没再塞回口袋,而是轻轻捏住耳钉,指尖摩挲着背面那行小字:“传递,才是声音的归处。”
她忽然笑了下。
不是冷笑,也不是自嘲,就是单纯地,觉得这句话挺对。
走进地铁站,她打开手机,把耳钉的照片发到了动态,配文只有两行:
“有人把我的歌带去了病房。
现在,轮到我把它写出来。”
没提周砚秋,没提许沉舟,也没说公益版的事。只是附了一段《星轨残片》的纯音乐,然后点下发布。
她以为这就是个纪念。
结果半小时后,手机开始震个不停。
评论区炸了。
有人问:“这是你写的吗?为什么听起来像在讲自己的故事?”
有人留言:“我刚听完,哭了。我妈妈去年走的,她最爱听我弹钢琴。”
还有人说:“能不能写成小说?我想知道那个唱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林清歌靠在工位椅背上,一条条翻着。
这些话不像流量,不像捧杀,更像……有人真的被碰到了。
她点开一个高赞评论:“你说‘轮到你把它写出来’,那你是用文字继续传递吗?”
她盯着那句话,右手指无意识蹭了下右耳。
空的。
但她没觉得缺了什么,反而有种奇怪的轻盈。
她打开文档,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星轨手记”。
第一段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想写音乐,可音乐是声音,是频率,是震动,怎么用字写出来?
想写情绪,可情绪又太飘,抓不住。
她卡了二十分钟,最后干脆不写了。
转头把《星轨残片》的创作过程拆成三段短文:
第一篇,写投稿前夜,设备只有五十块耳麦,隔壁在吵架,她唱了十七遍才挑出一版能听的。
第二篇,写直播时被质疑年龄,她用专业问答回应,最后说:“真正的音符,从来不在耳朵上。”
第三篇,写昨夜看到许沉舟进录音棚,嗓音沙哑,眼窝深陷,却坚持要把妹妹的名字唱进歌里。
每一篇都配上一段对应的音频片段。
听歌,再读文,像在看一部无声电影突然响起了原声。
她还在最后留了个问题:
“你有没有一首,想唱给某个再也听不见的人的歌?”
发完,她去冲了杯速溶咖啡。
回来时,三条动态的互动量已经破万。
评论区全是故事。
有人说:“我前年失去女友,她走前最后一句是‘再唱一遍《小幸运》吧’,我到现在都不敢听。”
有人说:“我爸聋了,但我每次在KtV唱他年轻时爱的歌,他都会笑着打拍子。”
还有人说:“我根本不会唱歌,但每天晚上都会对着窗外哼几句,因为我知道,我养的猫能听见。”
林清歌一条条看着,手指慢慢停在屏幕边缘。
原来声音的尽头,是文字。
而文字的起点,是共鸣。
她正想回复几条,私信图标突然跳红。
点开,是“千山月”平台的编辑,Id叫“月见”。
消息只有一句:
“你好,我是千山月文学的签约编辑。你发的三篇手记,我们团队看了,想和你谈谈全版权签约的事。”
林清歌愣了下。
她没听说过这个编辑,但“千山月”她知道——国内头部网文平台,签过不少音乐人转型写小说的案例,口碑不错。
她回了个问号。
对方秒回:
“我们注意到你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绪节奏,尤其是第三篇里那句‘他没按原词,低声说了句:小雨,哥在这儿’,像镜头切进现实。我们想请你把《星轨残片》背后的故事写成小说,全版权签约,保底加分成,三个月内交首稿就行。”
林清歌没急着回。
她调出系统面板,查看近期内容数据。
音频播放量:287万
文字互动量:192万
用户停留时长:音频平均3分12秒,文字平均4分48秒
文字的转化率,已经逼近音频的七成。
更关键的是,用户在文字下的留言,比在歌下的更长,更具体,更……真实。
她忽然想起直播那天,她说:“我不是完美歌手,我是从论坛里爬出来的创作者。”
那时候,她只想证明自己能唱。
现在,她发现自己也能写。
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好像更能抵达人心。
她盯着编辑的私信,手指悬在键盘上。
签,还是不签?
音乐是她的起点,但文字……会不会是她的下一站?
她摘下左耳的耳钉,轻轻放在桌角。
右耳依旧空着。
但她不再觉得那是个缺口。
反而像留了个位置,等新的东西长出来。
她重新打开文档,新建一个空白页。
标题还没想好,但第一行字她已经打出来了:
“声音会消失,但故事不会。”
她截图这张图,发给编辑。
附言:
“我接受签约。但首部作品,我要写一个关于‘声音如何变成文字’的故事。”
对方回得很快:
“可以。我们等你大纲。”
林清歌没急着写大纲。
她先把之前那三篇手记整合成一篇长文,标题就叫《一首歌的诞生》。
发布前,她在文末加了一段声明:
“这些故事属于每一个被触动的人。
你们的留言,我会看,会记,会放进未来的篇章里。
但原始设定的解释权,归我所有。”
她不想别人替她定义这首歌的意义。
她可以分享,但不能被篡改。
发布后不到十分钟,阅读量破十万。
有粉丝已经开始写同人短篇,配图是《星轨残片》的歌词截图,写着“林清歌和神秘声乐总监的禁忌之恋”。
她没删,也没转发,只是默默收藏了几个写得不错的。
其中一篇叫《音符掉进通风口的那天》,写她耳钉丢失的瞬间,被赋予了宿命感。
她看完,笑了笑。
写得挺玄,但……也不是完全没影。
她正想关页面,手机又震了。
还是“月见”编辑。
“我们刚开了内部会,决定给你开专栏推荐位。另外,有个事得确认下——你这三篇手记,算不算正式作品?”
林清歌想了想,回:
“不算。只是试水。”
“那如果我把它们打包上架,标注‘非正式试读’,可以吗?”
她犹豫一秒,点头。
“可以。但标注清楚,这只是开始。”
对方秒回:“明白。我们今晚就上线专题页,标题就用你那句——‘真正的音符,从来不在耳朵上’。”
林清歌放下手机,靠回椅背。
窗外天色渐暗,工位上的台灯自动亮起。
她看着桌面,左耳耳钉静静躺着,右耳空荡。
但她不再去摸。
她打开系统,调出新项目面板。
项目名:【声文转换计划】
第一阶段目标:完成首部小说初稿
预计周期:90天
当前进度:0%
她点开备注栏,输入一行小字:
“从声音出发,用文字抵达。”
然后点击“启动项目”。
页面刷新,跳出倒计时:
“距离首稿截止:89天23小时59分”
她没觉得压力。
反而有种奇怪的踏实。
就像那天在录音室,她用弱混声完成高音收尾时的感觉——
不是赢了谁,而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
她起身去倒第二杯咖啡。
回来时,手机屏幕又亮了。
是“月见”发来的链接。
她点开,跳转到千山月官网。
首页banner图已经换了:
黑底银字,一行标题刺入视线——
“当一首歌决定变成一本书”
下方是她的三篇手记合集,标注“限时免费试读”,点击量正在飞速上涨。
她往下拉,看到评论区第一条置顶:
“作者说,这只是开始。”
她合上手机,坐回位置。
台灯的光落在桌角,左耳耳钉泛着冷光。
她伸手,把它推到阴影里。
然后打开文档,光标在标题栏闪烁。
她敲下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