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哲向下滑动。一个新视频的标题映入眼帘,带着点熟悉的荒诞感:
【高考前:孔子老人家,您辛苦了!】 (配图: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围着一尊孔子雕像)
【视频开头,一座庄严肃穆的孔子石像前,几个的年轻学生。他们神情或紧张、或虔诚、或带着点嬉皮笑脸,动作却出奇地一致——对着雕像深深鞠躬、作揖,甚至有人悄悄把水果、牛奶放在雕像脚下,场面之“隆重”,堪比大型祭祀现场。】
“噗……”黎哲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了一下,瞬间想起了被各种考试支配的恐惧,“好家伙,大型临时抱佛脚现场啊!孔子老人家要是真显灵,怕不是要被这考前突击香火熏得直打喷嚏?”他带着点过来人的戏谑和同情,看着这群“病急乱投医”的学子。
各朝儒生看到后世学子如此“尊师重道”,在如此重要的“大考”前集体参拜至圣先师,顿感老怀大慰,捋须含笑:“善哉!后世虽奇装异服,然尊孔崇儒之心未泯!教化之功,泽被千载啊!”
嬴政看着那群人心中疑窦丛生:“未来……竟如此推崇儒家?”
刘彻眼睛一亮,带着几分得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来朕之策,果然没错!” (董仲舒在一旁矜持微笑,内心激动)
春秋·鲁国孔子正与弟子讲学,忽见光幕中后世无数青年对自己顶礼膜拜,抚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欣慰,有疑惑,更有一丝沉甸甸的责任感:“吾之道……竟能传至如此久远之世?……” (智者敏锐的直觉让他没有完全沉醉)
明清迂腐书生激动得手舞足蹈:“看!看啊!圣人之道,万世不易!后世亦知尊卑有序,崇奉我儒门正……”
话音未落,眼尖者突然指着画面:“等等!那……那人群里怎有女子?!女子也立于圣人像前?成何体统!岂有此理!” 瞬间从天堂跌落地狱,捶胸顿足,破口大骂。
其他观众大多比较淡定:“嗐,大惊小怪!之前不是有女先生(老师)吗?有女学生读书拜圣人,有何稀奇?”
视频镜头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或焦虑)的脸庞,扫过他们手中厚厚的书本,扫过宽敞明亮的校园……一派海清河晏、人人皆有机会向学的盛世景象。
民国·街头正在油印传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年轻学生们,看着这一幕,眼神灼灼发亮。
一个戴着眼镜的学生领袖用力握紧了拳头,低声对同伴说:“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打破枷锁,让知识的光照亮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让这样的未来,在我们手中实现!” 同伴们重重点头,信念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烈。
然而!视频节奏陡然一变!
【文案写着高考后:
庄严的配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极具年代感、带着昂扬斗志和批判锋芒的进行曲旋律“少帅进行曲”!】
【旁白的声音也变得铿锵有力,带着一种辛辣的揭露和批判:
【孔老二虽然早已尸骨无存,可是历代封建帝王都争相供奉他!】
【画面闪现:历代帝王祭祀孔庙的庄重场景(艺术化处理)。】
【吹捧他!真是层层加码,把孔老二吹到天上去了!】
【什么万世师表!】
【什么先觉先知!】
【什么道大天下小!】
【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
“噗哈哈哈!挂!科!了!吧!” 黎哲看到这神转折,尤其是那毫不客气的“孔老二”称呼,瞬间幸灾乐祸地笑出声,在沙发上乐得直拍大腿,“让你们临时抱佛脚!太真实了哈哈哈!” 他仿佛看到了成绩公布后,某些同学对着孔子雕像翻白眼的样子。
明清迂腐书生如同被掐住脖子的鸭子,气急败坏的嘶吼:“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竟敢辱及先圣!称……称‘孔老二’?!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有人甚至气得当场晕厥。
孔子抚须的手彻底僵在半空。那一声声“孔老二”和那些被批判的、层层加码的“神化”头衔,像冰冷的箭矢穿透时空,射中了他。他脸上的欣慰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错愕、苦涩,以及……一丝清明。
各朝帝王(尤其推崇儒术者如刘彻、明清诸帝):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光幕直白地撕开了他们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的本质。
刘彻的笑容僵在脸上,董仲舒更是冷汗涔涔。
康熙等眼神闪烁,带着被戳穿的恼怒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
他们都在心中急速反思:后世如此批判,这让我们如何是好?
带着吃瓜看戏的心情,黎哲点开了评论区。
置顶热评精准地戳破了这场“信仰泡沫”,充满了现代人的实用主义和黑色幽默:
热评1(高赞):“考试前拜一拜:心诚则灵!
考过了:那都是我自己的努力!
没考过:垃圾,下次不拜了!(摔书.jpg)”
热评2:“考前:万世师表!考后:反孔精英!(瞄准孔子雕像.jpg)”
“噗哈哈哈哈!精辟!太精辟了!”黎哲再次笑喷,疯狂给这两条评论点赞。这简直是对考前迷信行为最完美的注脚!
光幕中,那些考前虔诚叩拜、考后可能化身“反恐精英”的年轻脸庞不断闪过。
春秋时代的孔子,望着这一切,最初的错愕和苦涩渐渐淡去。他并非迂腐之人,更非追求虚名。
看着后世学子并非愚昧盲从,他们拜是求心安,骂是求发泄,本质上……依然是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虽然方式有点清奇)。
一丝无奈,却又带着豁达和智慧的笑意,缓缓浮现在孔子沧桑而睿智的脸上。
“拜与不拜,尊与不尊,称圣或称‘老二’……皆是表象。”他对着身边同样困惑的弟子们缓缓道,“行正道……纵使将我骂得体无完肤,又有何妨?”
他望向光幕中那些朝气蓬勃、敢于质疑的后世青年,眼中最终留下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人”本身的期许和宽容。
大道之行,终究在于活生生的“人”,而非僵化的“圣像”。
光幕上,“反孔精英”的表情包还在飞舞。
光幕下,一场关于信仰、利用、反叛与真谛的思考,在历史长河中无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