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通过竹息姑姑传递的提醒,像一缕清风,暂时吹散了林潇潇心中的些许焦躁,让她更加冷静地审视眼前的局面。皇后将人事与规矩这块“硬骨头”丢给她,确实包藏祸心,但危机之中也蕴含着机遇。若能借此机会整顿宫纪,树立威信,甚至在其中安插、培养一些可信之人,对她未来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正如太后所提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她不能一上来就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那样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被六宫妃嫔和盘根错节的宫人势力视为公敌。她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个既能体现她“恪尽职守”、又能让大多数人(至少是表面上的)无话可说,甚至暗暗叫好的切入点。
她将目光投向了后宫中最庞大、也最易被忽视,同时又与各宫利益牵扯最深的群体——低等宫女和太监。他们地位卑微,常受上层管事甚至得势宫女的欺凌克扣,怨气深重,却敢怒不敢言。若能从此处着手,整顿歪风邪气,不仅风险较小(不易直接触怒高位妃嫔),还能赢得底层的人心,而这些底层宫人的口碑,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整个后宫的氛围。
深思熟虑后,林潇潇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她没有立刻颁布严苛的新规,而是先做两件事:
第一,她以“熟悉人事、体察下情”为由,让敬嫔那边调取了近半年来各宫低等宫人因“犯错”被处罚的记录,以及内务府关于宫人月例发放、伤病抚恤的相关账目。她要从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明显的冤屈。
第二,她让采荷和小乐子通过各自的人脉,暗中打听各宫有哪些口碑较好、为人公正的底层管事或资深宫人,以及哪些管事是以刻薄贪墨着称的。
几天下来,情况便大致清晰。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管事太监或嬷嬷利用职权,克扣下属月例,强迫孝敬;随意打骂处罚宫人,甚至滥用私刑;在分配差事、上报抚恤时徇私舞弊。
林潇潇选择了几个情节相对严重、且涉事管事名声极差的案例,作为她“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她没有大张旗鼓地升堂问案,而是采取了“单独约谈”的方式。她先秘密召见了那几名被欺压的苦主,温言安抚,保证为他们做主,并详细记录了冤情。然后,她又分别“请”来了那几位涉事的管事。
面对林潇潇,这些平日里在下人面前作威作福的管事起初还想狡辩抵赖,甚至隐隐抬出自己背后的“主子”试图施压。但林潇潇早已掌握了部分人证物证,言辞虽然平和,却句句切中要害,更点明此举是奉皇后之命整顿宫闱,维护的是整个后宫的规矩和皇家的颜面。
“……李公公,”林潇潇看着一个试图狡辩的膳房管事,淡淡道,“你克扣小太监月例,逼他们给你上供,以致有人无钱给家中病母抓药,此事若闹大,传到皇上耳中,你说皇上是会认为你管教严格,还是会觉得你这奴才心肠歹毒,败坏宫闱仁德之名?你背后的主子,到时候是保你,还是弃你?”
那李公公顿时汗如雨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求饶。
林潇潇并未立刻严惩,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勒令其退还所有克扣的银钱,补足亏空,并向受害者道歉,保证日后循规蹈矩。同时,将他们调离原岗位,安排到一些不那么油水丰厚、却需要细心负责的职位上观察使用。
对于个别情节恶劣、拒不悔改的,她才施以杖责、降职等惩罚,并通报六宫,以儆效尤。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入了石子。起初,各宫主子们都在冷眼旁观,甚至有些管事背后的主子感到不悦,认为林潇潇手伸得太长。但林潇潇处理得极有分寸,抓的都是些“小鱼小虾”,且证据确凿,程序合规,让人抓不到把柄。更重要的是,她并未触及各宫高等级宫女太监的核心利益,整顿范围局限于底层。
很快,效果显现出来。后宫底层宫人间的风气为之一清,那些被欺压已久的宫人感激涕零,虽然不敢明着说什么,但做事更加用心,碎玉轩林贵人“公正严明”、“体恤下人”的名声悄然在宫人中间流传开来。甚至连一些高位妃嫔,见自己宫中那些不太安分的管事被敲打后规矩了许多,也乐见其成,对林潇潇的观感反而好了些。
皇后那边,听到敬嫔汇报林潇潇并未像她预期的那样激起众怒,反而似乎赢得了不少人心,脸色有些阴沉,但暂时也挑不出什么错处,只得按下不提。
皇帝在一次闲谈中,也听苏培盛提了一句后宫近来风气似乎更清正了些,得知是林潇潇的功劳,看向她的目光更多了几分赞许。
第一步,走得稳健而成功。
然而,林潇潇并未沾沾自喜。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触动的是最底层的利益。皇后的真正杀招,恐怕还在后面。而且,她这番整顿,看似公正,却也必然得罪了一些人,只是他们暂时隐忍不发而已。
果然,就在她准备着手进行下一步,制定更细致的宫人晋升考核标准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找上门来——齐妃宫里的一个大太监,因纵容手下小太监赌博,被林潇潇依据宫规罚了三个月月例,齐妃竟亲自跑到碎玉轩来“问罪”了!
“林贵人!你如今管着规矩,好大的威风!竟敢罚到本宫头上来了!”齐妃怒气冲冲,声音尖利。
林潇潇心中冷笑,知道这恐怕不是齐妃自己的主意。她背后,定然有人怂恿,想借齐妃这把“蠢刀”,来试试自己的锋芒。
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妃,她该如何应对?是强硬到底,还是暂且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