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轩考了336分、估摸着稳上西北交大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上午就传遍了城关村蔬菜队。
收工的铜锣还没响,田埂上就围满了放下农具的乡亲。东头的李婶攥着张卉玲的手,目光落在秦宇轩身上,语气里满是真切的羡慕:“他婶,你这福气真是修来的!宇轩打小就坐得住,写作业不挪窝,现在好了,要去西安读大学,咱们村头一个能去这么大地方念书的娃啊!”说着,她从围裙兜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烙的白面饼,硬塞到秦宇轩手里,“娃,垫垫肚子,读书费力气。”
旁边的老周也拍着秦老实的肩膀,声音洪亮:“老实哥,你算是熬出头了!我家那小子,让他背个课文就犯困,跟宇轩比差远了。336分啊,我听县上的人说,这分数在咱们县都排得上号,交大肯定跑不了!”围在周围的人跟着附和,有夸秦宇轩争气的,有说秦家教育得好的,秦老实蹲在地上,手里的烟袋杆都攥热了,嘴角却一直没下来过。
可热闹里也藏着不那么顺耳的话。王婶抱着胳膊站在人群外围,跟身边的人小声嘀咕:“不就是估了个高分嘛,有啥可显摆的?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呢,万一学校不录,不还是白欢喜一场?我家建国要是再复习一年,说不定比他还高。”
这话刚好被拎着水壶过来的张卉玲听见,她脚步一顿,转头看向王婶,语气没带火气却很实在:“建国要是能像宇轩这样,每天下工就抱着书本读到半夜,不用复习也能考好。宇轩这分数是一道题一道题算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就算等通知书,咱们也心里踏实。”
王婶被说得脸一红,没敢接话,拎着自家的菜篮子悻悻地往自留地方向走,嘴里还嘟囔着:“等着瞧呗。”周围的人见状,赶紧打圆场:“他婶别往心里去,王婶就是看着眼红,咱宇轩的本事,大伙都看在眼里呢。”张卉玲笑着摇摇头,把水壶递给秦宇轩:“别理那些话,咱安安心心等通知书就好。”
傍晚记工分的时候,晒谷场上更热闹了。会计拿着账本喊到“秦宇轩”时,特意拔高了声调:“秦宇轩,5分!咱们队未来的大学生,等你开学了,大伙都去送你!”话音刚落,满场都是笑声和掌声,几个跟秦宇轩差不多年纪的半大孩子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宇轩哥,安西的大学有多大?比咱们村的集体菜地还大吗?”“上了大学还学数学吗?难不难啊?”秦宇轩耐心地答着,心里暖烘烘的。
回家的路上,秦老实走在前面,突然转头对秦宇轩说:“村里有人羡慕,是因为你做得好;有人说闲话,是因为他们没做到。你不用管这些,等拿到通知书,去了大学好好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秦宇轩点点头,看着夕阳下父亲的背影,又想起田埂上乡亲们真切的笑容,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眼下的这些羡慕与闲言,都是因为大家盼着好日子,而他的这份成绩,不仅是自己的希望,也是村里所有人对“读书能有出息”的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