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秋,燕云的天空澄澈如洗,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涌,望胡城的商队往来如梭,蒙学馆的书声穿透街巷,济善堂的炊烟袅袅升起——这片曾饱经战乱的土地,如今处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萧玦与苏清鸢数年如一日的耕耘。此时的他们,在燕云的威望已达顶峰:百姓提起便赞不绝口,士兵见了便肃然敬礼,官员提及便心怀敬畏。但这份至高威望,并未让他们生出半分骄傲自满,反而让他们更坚定地守住了“以民为本”的初心,在政务与民生的琐事里,继续践行着对燕云百姓的承诺。
王府的书房里,烛火总是亮到深夜。每当夜色渐浓,燕云的百姓大多已进入梦乡,萧玦仍坐在案前,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折与民生报表。案上堆叠的纸张,有州县上报的秋收数据,有百姓反映的水渠堵塞问题,有士兵巡逻时发现的边境隐患,每一份他都看得格外仔细,时而在纸上圈点批注,时而召来侍从安排事务。
这夜,蓟州县令送来一份奏折,说城南李家村的灌溉水渠因连日暴雨出现塌陷,部分农田面临缺水风险。萧玦看完后,立刻让人叫来负责水利的官员,连夜商议抢修方案。“明日一早,你亲自带工匠去李家村,务必在三日内修好水渠,不能耽误冬小麦的播种。”他指着奏折上的地图,语气严肃,“另外,让各州县都排查一遍辖区内的水利设施,暴雨过后容易出现隐患,提前做好防护,才能避免百姓受损。”
官员领命离去时,已是子时。萧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庭院里的桂花正开得盛,甜香顺着窗缝飘进来,他却无心欣赏——脑海里仍在盘算着燕云的民生琐事:朔州的孤寡老人过冬的棉衣是否备好,并州的新作物种子是否已分发到农户手中,望胡城的互市是否需要增设更多安保人员……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在他眼里都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容不得半分马虎。
侍从端来温热的茶水,轻声劝道:“王爷,您已经连续批阅了三个时辰,该歇息了,明日还有早朝呢。”萧玦接过茶水,却摇了摇头:“百姓的事等不得,这些奏折多耽误一日,可能就会影响一户人家的生活。我多忙些,百姓就能少些麻烦。”
与萧玦在书房处理政务不同,苏清鸢的身影更多出现在惠民医馆、田间地头与济善堂。自从三年前燕云开始设立惠民医馆,她便坚持每月抽出三天时间在医馆坐诊,为百姓看病抓药,尤其是贫困家庭的老人与孩子,她更是格外上心。
这天清晨,苏清鸢刚到惠民医馆,就看到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看到她,连忙走上前,眼眶泛红:“王妃,您可来了!我的孩子发烧好几天了,吃了药也不见好,您快帮看看吧!”苏清鸢连忙接过孩子,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仔细查看了孩子的舌苔与咽喉,轻声说:“别着急,孩子是风寒入里,我给你开一副药,煎服后好好休息,三天就能好转。”
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妇人:“最近天气转凉,要注意给孩子添衣服,晚上睡觉别踢被子。药要温服,服药后让孩子出点汗,效果会更好。”妇人接过药方,感激地说:“多谢王妃!要是没有惠民医馆,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哪能请得起大夫啊!”
坐诊间隙,苏清鸢还会教医馆里的赤脚医生医术。她带着医生们辨认草药,讲解不同病症的诊治方法,还把自己整理的《常见病诊治手册》分发给大家,手册里详细记录了感冒、腹泻、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症的症状与药方,方便医生们随时查阅。“燕云的州县偏远,很多百姓看病不便,你们多掌握一些医术,就能多帮到一些百姓。”她对医生们说,“行医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有仁心,对待百姓要耐心、细心,才能让他们放心。”
除了行医,苏清鸢还时常去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新作物。这天,她来到并州的红薯种植基地,看到农户们正在采收红薯,便蹲下身,拿起一个刚挖出来的红薯,对农户们说:“红薯采收后,要先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两天,这样能延长储存时间;另外,挑选一些品相好的红薯作为种子,明年播种时才能保证产量。”
农户们围在她身边,认真听着她的讲解,不时提出疑问。“王妃,红薯种多了吃不完,除了晒干,还有别的储存方法吗?”一位老农问道。苏清鸢笑着答道:“可以把红薯窖藏起来,在地下挖一个深窖,铺上干草,把红薯放进去,再盖一层干草和泥土,这样能保存到明年春天,口感也不会变差。我们还在蓟州建了红薯加工厂,能把红薯做成粉条、淀粉,你们要是有多余的红薯,可以卖给加工厂,能多挣些钱。”
老农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有王妃您指导,我们种红薯更有底气了!今年的红薯亩产比去年还高,家里的粮仓都快装不下了!”
傍晚时分,萧玦处理完政务,便会去惠民医馆接苏清鸢。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路上遇到百姓,大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的递上刚采收的水果,有的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萧玦与苏清鸢总是笑着道谢,与百姓唠几句家常,问问他们的生活近况。
这日,两人路过济善堂,便走进去查看。济善堂的老人们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做手工,孩子们则在学堂角读书写字。看到萧玦与苏清鸢,老人们纷纷起身问好,孩子们则围上来,拿出自己写的字、画的画给他们看。
一位姓周的老人拉着萧玦的手,激动地说:“王爷、王妃,今年冬天的棉衣比去年更厚实,每天还有热汤喝,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人,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真是托了你们的福啊!”苏清鸢笑着说:“老人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济善堂就是你们的家,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们说。”
离开济善堂时,天色已暗,燕云的万家灯火渐渐亮起。一盏盏灯火点缀在街巷与村落里,像夜空中的星星,温暖而明亮。萧玦与苏清鸢登上王府的露台,俯瞰着这片灯火通明的土地,晚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袍,带来远处麦田的清香。
苏清鸢靠在萧玦的肩头,轻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医看,家家户户都能安居乐业,岁月静好。以前我们刚到燕云时,这里还是一片萧条,如今能变成这样,真好。”
萧玦握住她的手,手指轻轻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她常年行医、劳作留下的痕迹。他看着眼前的万家灯火,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是啊,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当初来到燕云,就是为了让这里的百姓摆脱战乱与贫困,过上好日子。现在虽然有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事要做:朔州的医疗资源还很匮乏,需要再建几所惠民医馆;并州的山区还有孩子没上学,要尽快增设蒙学班;望胡城的互市规模还能再扩大,让更多百姓能通过经商增收……”
苏清鸢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一起努力,把燕云建设得更好。只要百姓能过得幸福,我们再辛苦也没关系。”
夜空中,月亮渐渐升高,洒下清辉。露台上的两人并肩而立,望着燕云的万家灯火,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威望早已深入燕云百姓的心中,但这份威望并未成为他们停歇的理由,反而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在他们看来,百姓的认可与信赖,不是终点,而是肩上更重的责任——他们要继续守住初心,为燕云的百姓谋福祉,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让每一盏灯火下的家庭,都能永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往后的日子里,萧玦依旧在书房批阅奏折到深夜,苏清鸢依旧在惠民医馆为百姓看病、在田间指导农户——他们用行动证明,即便站在威望的顶峰,也从未忘记为何出发。而燕云的百姓,也在他们的带领下,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更美好的生活,让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如庭院里的桂花般,年年岁岁,芬芳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