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冬至刚过,燕云的雪还未消融,山路覆着一层薄冰,走起来格外打滑。由医官李默、学徒林小满与草药师赵叔组成的第一支义诊小队,背着沉甸甸的药箱、针灸盒与新制的防疫香囊,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燕云最偏远的北坡村赶去。
北坡村坐落在群山褶皱里,全村不足五十户人家,大多是留守的老人与孩子——青壮年前几年或逃难、或外出谋生,只剩老弱妇孺守着几亩薄田度日。这里离蓟州城足有四十多里路,山路崎岖难行,村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要么靠村里懂点土法的老张头应付,要么硬扛着,实在熬不住了,才由家人背着走一整天山路去医馆,很多小病就这样拖成了顽疾。
“李大夫,前面就是北坡村的村口了!”林小满眼尖,指着前方雪地里隐约露出的几间茅草屋,兴奋地喊道。话音刚落,就见村口的土路上跑来几个身影,为首的是村里的老村长,他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身后跟着几个村民,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扶着老人的青壮年——他们是昨天收到消息,特意来村口等的。
“可把你们盼来了!”老村长快步迎上来,冻得通红的手紧紧握住李默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去年冬天,村里有个娃得了急病,我们背着他走了一夜山路,差点没挺过来。现在你们上门看病,可真是救了我们这些老骨头、小娃娃了!”
说话间,村民们也围了上来。一位妇人抱着怀里的孩子,眼圈红红的:“大夫,您快给我家娃看看,他这几天老咳嗽,夜里咳得睡不着,我正愁着没法带他去城里呢!”还有位老人被孙子扶着,颤巍巍地说:“我这腿啊,一到冬天就疼得走不了路,您给看看,是不是还能治?”
李默连忙安抚大家:“别急,咱们先在村头的大槐树下搭个义诊摊,一个个来,保证都给大家看仔细。”村民们立刻忙活起来,有的搬来木板当诊台,有的拿来棉垫铺在地上让老人坐,还有人抱来柴火,在旁边生起一堆火,驱散冬日的寒气。
义诊摊很快搭好。李默负责诊脉开方,赵叔帮忙抓药、包扎外伤,林小满则给村民们分发新制作的防疫香囊,顺便讲解冬季保暖知识。第一位就诊的是刚才抱着孩子的妇人,她的孩子才三岁,小脸通红,咳嗽时胸口微微起伏,精神也不太好。李默让孩子坐在棉垫上,轻轻摸了摸他的额头,又仔细为他诊脉,随后说道:“孩子是风寒入肺,不算严重,我给你开一副止咳平喘的草药,每天煎一剂,分三次喝;再把这个香囊挂在孩子床头,里面加了桔梗、杏仁,能辅助止咳。另外,晚上睡觉别给孩子盖太厚,免得出汗后又受凉。”
妇人接过药方和香囊,连连道谢,小心翼翼地把药方折好揣进怀里,又把香囊系在孩子的衣襟上,仿佛捧着稀世珍宝。
接着就诊的是那位腿疼的老人,他姓王,今年七十多岁,腿疼的毛病已经有十年了,每到冬天就加重,严重时连炕都下不了。李默卷起老人的裤腿,只见老人的膝盖又红又肿,轻轻按一下,老人就疼得咧嘴。“大爷,您这是老寒腿,寒气积在关节里,得用针灸配合热敷才能缓解。”李默一边说,一边让林小满准备消毒后的针灸针,“我先给您扎几针,疏通经络,再教您用艾草加生姜煮水热敷膝盖,每天两次,坚持下去,腿疼会慢慢减轻。”
针灸时,李默动作轻柔,一边捻针一边询问老人的感受,生怕让老人疼着。赵叔则在一旁烧热水,准备给老人热敷。老人闭着眼睛,感受着膝盖处传来的酸胀感,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说:“大夫,我感觉膝盖不那么疼了,好像有股热气在里面窜!”李默笑着说:“这是经络通了,等会儿热敷完,效果会更好。”
义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位村民在劈柴时不小心被斧头划伤了手,伤口很深,流了不少血,赵叔立刻用干净的棉布按压止血,再用烈酒消毒,敷上止血消炎的草药,最后用布条仔细包扎好,叮嘱道:“这几天别让伤口沾水,每天来换一次药,七天就能愈合。下次劈柴记得戴手套,小心点。”
还有位老人常年头晕,李默为他量了血压(用苏清鸢改良的简易血压计),发现是血压偏低导致的,便给她开了一副补气血的药方,还建议她每天早上喝一碗红枣小米粥,补充营养。
林小满在分发香囊时,也没闲着。她一边给村民递香囊,一边教大家如何保养香囊:“这个香囊能用一个月,要是药味淡了,就把里面的草药倒出来,换成新的;平时别沾水,不然草药会受潮,就不管用了。”遇到家里有孩子的村民,她还会额外叮嘱:“冬天别让孩子总待在屋里,天气好的时候,抱出来晒晒太阳,能增强抵抗力,还能预防佝偻病。”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雪地里的火堆也渐渐暗了下来。义诊小队共诊治了四十二位村民,发放了五十三个防疫香囊,抓出去的草药装满了整整两个药箱。可李默等人并没有立刻离开,他们看到村里的角落里堆着一些腐烂的红薯和玉米芯,便提议帮村民清理垃圾。
“这些腐烂的食物会滋生细菌,还会招老鼠、苍蝇,冬天虽然冷,但也容易传播疫病。”李默一边帮村民把腐烂的红薯搬到村外的垃圾坑,一边教大家冬季储存食物的方法,“红薯要放在干燥的地窖里,一层沙土一层红薯,每隔十天通风一次;玉米要晒干后脱粒,装在透气的布袋里,挂在房梁上,避免受潮霉变。吃不完的蔬菜可以腌制成咸菜,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补充维生素。”
村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老村长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哪懂这些,粮食坏了就扔,没想到还会传播疫病。现在你们教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浪费,也不用担心生病的问题了。”
清理完垃圾,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村民们非要留义诊小队吃饭,李默等人婉言谢绝:“我们还要赶回去,明天还有其他村子要去。你们好好按药方吃药,有什么问题,随时去医馆找我们。”
村民们见留不住,便纷纷拿出自家种的红薯、晒干的花生,要塞给义诊小队。李默等人推辞不过,只收下了几个红薯,便背着药箱踏上了返程的路。
“谢谢你们上门看病!”“路上小心啊!”“有空再来啊!”村民们的声音在雪夜里回荡,老村长还带着几个村民,举着火把送了他们很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才返回。
走在积雪的山路上,林小满捧着怀里温热的红薯,笑着对李默说:“李大夫,今天虽然累,但看到村民们那么开心,我觉得特别值。以后咱们多来几次北坡村,帮他们解决更多看病的问题。”
李默点点头,望着远处北坡村的灯火,眼中满是暖意:“是啊,咱们做大夫的,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们少受病痛的苦吗?以后巡回义诊要一直办下去,让燕云每个村落的百姓,都能享受到看病的便利,都能健健康康地生活。”
雪夜里,义诊小队的身影渐渐远去,可他们带来的安康与温暖,却像一颗种子,在北坡村百姓的心中扎下了根。而这,只是巡回义诊的第一站——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医官走进燕云的各个村落,将健康与希望,送到每一位百姓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