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八月初,燕云的暑气尚未消退,惠民医馆后的空地上却已摆起了整齐的陶罐——这些陶罐是苏清鸢特意让人准备的,每一个陶罐上都贴着标签,标注着村落名称和水井编号,里面装着从各村落水井中抽取的水样。为了确保百姓饮用的井水安全无隐患,苏清鸢决定对已完工的百口井进行一次全面的水质抽检,从源头守护百姓的饮水健康。
“大家仔细些,每一份水样都要对应好村落和井号,不能弄混。”苏清鸢一边给医馆学徒和农桑司官员分配任务,一边叮嘱道。此次抽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观察水样的清澈度,查看是否有泥沙、杂质;其次品尝水样的口感,判断是否有异味、咸味或苦涩味;最后,考虑到当时百姓的认知习惯,她还准备了银钗,用“银钗验毒”的方法检测水样——虽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此方法并不严谨,但在当时能有效安抚百姓情绪,让大家更信任检测结果。
抽检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学徒们先将陶罐中的水样倒在透明的琉璃碗中,仔细观察:优质的水样清澈透明,没有丝毫浑浊;而有问题的水样则会呈现出轻微的浑浊,甚至能看到细小的悬浮物。“苏姑娘,您看这碗水样,好像有点浑浊。”一个学徒拿着一碗水样,走到苏清鸢面前。苏清鸢接过琉璃碗,对着阳光仔细查看,发现水样中确实有少量细小的泥沙,她立刻查看标签,记下对应的村落和井号,叮嘱道:“这个村落的水井要重点检查,可能是井壁出现了缝隙,导致泥沙渗入。”
品尝环节,苏清鸢亲自上阵。她用干净的瓷勺舀起少量水样,轻轻尝了一口——优质的井水入口甘甜清爽,带着淡淡的矿物质清香;而有问题的井水则会有不同的异味。当她尝到时家村的水样时,眉头微微一皱:“这水略带咸味,可能是水井靠近盐碱地,地下水受到了影响。”她立刻让人记下时家村的井号,准备后续处理。
“银钗验毒”环节最受村民关注。不少村民听说医馆在检测水质,都纷纷赶来围观。苏清鸢让学徒将银钗放入水样中,静置片刻后取出——若银钗保持银白色,说明水样中无明显杂质;若银钗表面变黑,则说明水样可能存在问题。“大家看,这银钗还是亮的,说明咱们的井水干净得很,没有毒!”苏清鸢举起一根从优质水样中取出的银钗,向村民们展示。村民们看到银钗依旧光亮,纷纷鼓掌欢呼,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散。
经过三天的忙碌,百口井的水质抽检工作终于完成。苏清鸢让人整理出详细的抽检报告:在百口井中,98口井水质优良,水样清澈透明、口感甘甜,银钗检测无异常;仅有2口井因靠近盐碱地,水质略带咸味,虽不影响健康,但口感不佳,且长期饮用可能对身体有轻微影响。
“这两口井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能让村民们喝着带咸味的水。”苏清鸢看着报告,当即做出决定。她召集工匠和农桑司官员,前往时家村和另一个水质有问题的村落,实地查看水井情况。经过勘察,他们发现这两口井确实靠近盐碱地,地下水中含有少量盐分,导致水质略带咸味。
“咱们可以在井边挖一个滤水池,通过沙子和木炭过滤井水,去除部分盐分和杂质。”苏清鸢指着水井旁的空地,向工匠们解释方案。具体做法是:在井边挖一个长方形的池子,池底和池壁用石块砌好,防止漏水;在池底铺一层碎石,中间铺一层沙子,顶部铺一层木炭;再用竹管将井水引入滤水池,井水经过三层过滤后,盐分和杂质会被大量吸附,水质会明显改善。
工匠们立刻按照苏清鸢的方案施工。村民们也主动帮忙,有的搬运石块,有的筛选沙子,有的烧制木炭,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建成了滤水池。当井水通过竹管流入滤水池,经过过滤后变得清澈甘甜,村民们纷纷围上来,用瓷碗舀起过滤后的井水品尝:“不咸了!和其他井的水一样甜!”时家村的村民老李激动地说,“苏姑娘不仅帮我们挖井,还帮我们解决水质问题,真是太感谢您了!”
解决完水质问题后,苏清鸢又让人在各村贴出“水质公告”。公告上详细写明了每口井的水质情况,包括清澈度、口感、银钗检测结果,还特别注明了那两口有问题的井已通过滤水池处理,水质达标,可放心饮用。公告末尾,还留下了农桑司的联系方式,告诉村民若发现井水有异常,可随时上报。
村民们看到公告后,更加放心地使用井水。在石头村,之前对井水心存疑虑的老长辈,特意拿着公告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解:“你们看,苏姑娘多上心,连水质都要查好几遍,有问题的水也都处理好了,咱们以后喝井水,再也不用担心了!”在王家村,村民们还自发组织起来,每天观察井水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向农桑司上报。
苏清鸢看着村民们安心使用井水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水质抽检不仅是对井水安全的保障,更是对村民健康的负责。只有让百姓们喝上安全、甘甜的井水,才能让他们真正安心生活、放心耕作,为燕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夕阳下,蓟州城的水井旁,村民们提着水桶,有序地打水。清澈的井水从井中涌出,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村民们幸福的笑容。这一口口经过抽检和维护的水井,就像一个个守护生命的卫士,默默滋养着燕云的土地和百姓,见证着燕云的繁荣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