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越过青溪镇的屋顶,药膳坊前的空地上就已经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提着布口袋、挎着竹篮,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轻声交谈着,偶尔传来几声孩子的嬉闹,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苏清鸢穿着一身素色布裙,站在粮点的桌前,亲自给百姓称粮。她的动作熟练而麻利,一手握着秤杆,一手调整着秤砣,眼神专注而温和:“张大爷,您要的两斤小米,您看这秤,足斤足两,一点都不少。”
张大爷接过小米,用手掂了掂,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苏掌柜,还是您实在!粮铺那边不仅贵,还总缺斤短两,哪像您这儿,价格便宜,粮食还好。”
苏清鸢笑着说:“张大爷,您过奖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能帮到大家,我也开心。”
正说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慢慢走了过来。她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布口袋,脚步有些蹒跚。苏清鸢连忙放下手里的活,上前扶住她:“老婆婆,您慢点,小心脚下。您要买点什么粮食?”
老婆婆颤巍巍地说:“姑娘,给我称一斤糙米吧。家里就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一斤就够了。”
苏清鸢接过老婆婆递来的钱,却没有立刻称粮,而是转身进了药膳坊,拿了一小袋小米和几个白面馒头出来,递到老婆婆手里:“老婆婆,这小米熬粥养胃,您年纪大了,多喝点小米粥对身体好。这馒头是刚蒸好的,您拿回去当早饭。糙米我再给您称一斤,钱您就给一半吧,剩下的我帮您垫上。”
老婆婆看着手里的小米和馒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姑娘,您真是个好人啊!我无儿无女,这旱情一来,日子更难了。要不是您设这个平价粮点,我恐怕早就饿死了。”她说着,突然跪了下来,对着苏清鸢磕了一个头,“姑娘,您就是活菩萨啊!我给您磕头了,祝您长命百岁,好人有好报!”
苏清鸢吓了一跳,连忙扶起老婆婆:“老婆婆,您快起来,折煞我了!我只是做了点小事,不值得您这么大的礼。您快起来,别累着了。”
周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都深受感动。有人说:“苏掌柜真是心善,对咱们百姓比亲人还好。”
“是啊!咱们青溪能有这样的好姑娘,真是咱们的福气。”
“以后咱们就叫她‘苏善女’吧,她配得上这个称呼!”
“对!‘苏善女’!这个称呼好!”
百姓们纷纷附和,“苏善女”的称呼很快就在队伍里传开了。苏清鸢听到这个称呼,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暖暖的——她做这些,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能帮到百姓,现在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百姓自发地给苏清鸢送来了礼物。有农户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有妇人送来了自己织的布、做的鞋子,还有孩子送来了自己画的画、折的纸船。
一天傍晚,苏清鸢刚送走最后一个买粮的百姓,就看到一个小女孩捧着一个布包跑了过来。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苏姐姐,这是我娘给您做的布鞋,她说您每天站着给大家称粮,肯定很累,让您穿上舒服点。”
苏清鸢接过布鞋,心里满是感动。布鞋做得很精致,针脚细密,鞋面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栀子花。她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谢谢你和你娘,这双鞋真好看,我很喜欢。你回去告诉娘,就说我谢谢她了。”
小女孩开心地说:“好!苏姐姐,您是好人,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看着小女孩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苏清鸢心里充满了温暖。她把百姓们送来的礼物一一整理好,蔬菜、瓜果分给伙计们,布和鞋子收起来,画和纸船则贴在药膳坊的墙上,看着这些充满心意的礼物,她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苏善女”的名声不仅传遍了青溪镇,还传到了县城。县令听说了苏清鸢设平价粮点、帮助百姓的事,很是赞赏,特意派了一个差役来青溪镇,给苏清鸢带来了一块写着“心怀百姓”的木匾,还传话说:“苏掌柜心系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是青溪百姓的福气。本官会向上面禀报你的善举,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事迹。”
苏清鸢接过木匾,心里很是感激。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她的认可,更是对她的鼓励。她一定会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百姓,不辜负县令和百姓们的期望。
当天晚上,苏清鸢把木匾挂在了药膳坊的正门上。月光洒在木匾上,“心怀百姓”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她站在木匾下,看着外面安静的街道,心里默默说:“萧九,你看到了吗?我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还得到了县令的赞赏。我会继续坚守初心,帮助更多的人,等你回来,我一定让你为我骄傲。”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阵阵花香。苏清鸢知道,只要她心怀善意,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也一定能等到与萧九重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