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九离开后,苏清鸢特意去镇上的绸缎庄,挑了一块质地柔软的天青色锦缎,又找木匠做了一个小巧的木盒,亲手将锦缎铺在木盒里,做成了一个精致的锦盒。她将那枚白玉佩小心翼翼地放进锦盒中,藏在了自己房间抽屉的最深处——那里放着她最珍视的东西,有弟弟苏明小时候画的画,有母亲留下的一支银簪,如今,又多了这枚承载着承诺与牵挂的玉佩。
起初,她只是在深夜思念萧九时,才会悄悄打开抽屉,取出锦盒,看着玉佩发呆。玉佩上的“靖”字,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能映出萧九的模样——他坐在后院廊下看书的样子,他帮她整理账目时专注的样子,他保护她时坚定的样子,一幕幕都清晰如昨,让她心里又甜又涩。
后来,每当药膳坊遇到难处,苏清鸢都会打开锦盒,看看那枚玉佩,仿佛能从中获得力量。
那是萧九离开后的第三个月,青溪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连续下了半个月,导致山路塌方,药材运输的道路被阻断。药膳坊的常用药材库存告急,尤其是制作“当归黄芪膏”的当归和黄芪,只剩下最后一点点,若是再得不到补充,不仅“当归黄芪膏”要断货,其他需要用到这两种药材的药膳也无法制作。
伙计们都急得团团转,阿巧更是皱着眉头说:“掌柜的,这可怎么办啊?山路塌方,镖局的马车也过不来,周边乡镇的药铺也都缺货,要是再没有药材,咱们的生意就要受影响了。”
苏清鸢也很着急,她派人去县城的“同德堂”药铺打听,可对方说因为暴雨,药材运输也断了,暂时没有多余的药材可以出售。她又联系了几个之前合作过的药农,可药农们说山路被淹,药材无法运下山。
看着账本上日益减少的药材库存,听着客人询问“当归黄芪膏”何时到货的声音,苏清鸢心里越来越焦虑。她坐在房间里,双手撑着额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若是再找不到药材,药膳坊的名声恐怕会受损,老客户也可能会流失。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目光落在了抽屉上。她犹豫了片刻,起身打开抽屉,取出那个锦盒,轻轻打开。玉佩静静地躺在锦盒里,温润依旧,仿佛在无声地鼓励着她。
苏清鸢拿起玉佩,贴在胸口,想起了萧九离开前的叮嘱:“遇到难处,别硬扛,多想想办法,总会有解决的途径。”她想起萧九之前帮她解决药材运输问题时的从容,想起他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心里渐渐平静下来——萧九遇到那么大的危险都没有放弃,她只是遇到了药材短缺的问题,怎么能轻易退缩?
她开始冷静地思考,回忆着自己认识的所有与药材有关的人。突然,她想起了一个人——周伯昌。周伯昌是府城最大的药材商,之前萧九曾提过,他与周伯昌有过一面之缘,说周伯昌为人正直,信誉良好,而且他有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或许不会因为暴雨而断货。
苏清鸢立刻决定,派人去府城找周伯昌,希望能从他那里购买药材。她亲自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又让伙计带上一些药膳坊的特色药膳,作为礼物,快马加鞭地赶往府城。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苏清鸢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时不时地就会打开锦盒,看看玉佩,给自己打气。她担心周伯昌不愿意帮忙,担心药材还是无法及时运回来,担心药膳坊的生意会受到严重影响。
幸好,五天后,伙计带着好消息回来了——周伯昌收到信后,很爽快地答应了帮忙,他的药材种植基地没有受到暴雨的影响,有充足的当归和黄芪,而且他还愿意派自己的专用船队,从水路将药材运过来,虽然时间会比陆路长一点,但能保证药材按时送达。
又过了三天,周伯昌的船队果然抵达了青溪镇附近的码头。苏清鸢亲自带着伙计去接货,看着一箱箱新鲜的当归和黄芪被卸下来,她悬了多日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了。
“当归黄芪膏”重新上架的那天,老客户们纷纷前来购买,药膳坊的生意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阿巧笑着对苏清鸢说:“掌柜的,还是您有办法,要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慌了手脚了。”
苏清鸢笑了笑,没有说话,心里却清楚,这次能顺利解决药材短缺的危机,离不开萧九的影响——是萧九教会她冷静思考,是萧九让她知道遇到难处不要轻易放弃,更是那枚玉佩,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底气。
那天晚上,苏清鸢再次打开锦盒,看着里面的玉佩,心里充满了感激。她轻轻抚摸着玉佩上的“靖”字,在心里默默说道:“萧九,谢谢你。你留下的不只是一枚玉佩,更是一份让我安心的底气。我会好好经营药膳坊,好好生活,等你回来。”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锦盒上,给玉佩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苏清鸢知道,只要有这枚玉佩在,只要有这份承诺在,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有勇气去面对,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