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青溪镇的年味已经很浓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起了春联,街上到处都是提着年货的百姓,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街巷里追逐打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清鸢药膳坊”也提前打烊了,苏清鸢坐在柜台后的八仙桌旁,面前摊着厚厚的账本和一叠单据,准备进行年末盘点。
老周坐在苏清鸢对面,手里拿着算盘,正在紧张地核对数据。他一边拨弄着算珠,一边念着数字:“药膳收入,全年共一百二十八两六钱;伤药收入,全年共七十四两三钱;‘冬防防疫’汤药补贴,官府共拨付三十两;食材支出,全年共五十六两二钱;药材支出,全年共三十八两五钱;人工成本,全年共四十二两;杂费,全年共十两八钱……”
算珠“噼里啪啦”地响着,苏清鸢的目光紧紧盯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是她开药膳坊以来第一次进行全面的年末盘点,她想知道这一年下来,铺子到底赚了多少钱,能不能还清之前租铺面的欠款,能不能攒下一笔钱,把弟弟妹妹接到镇上。
老周拨完最后一颗算珠,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苏掌柜,算出来了!全年净利润,一共是八十七两四钱!”
“八十七两四钱?”苏清鸢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连忙拿过账本,自己算了一遍,确认老周没有算错。当看到账本上清晰地写着“净利润八十七两四钱”时,她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八十七两四钱!这个数字,对现在的她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她想起初到青溪镇时的窘迫——那时候,她带着母亲留下的一点积蓄,千里迢迢来到青溪镇,想找个地方开药膳坊,却连租铺面的钱都不够。最后,还是铺面的房东张大爷通情达理,答应让她先付一半租金,剩下的欠款分半年还清。那时候,她每天都在担心,要是铺子生意不好,不仅还不上欠款,连自己和弟弟妹妹的温饱都成问题。
可现在,仅仅一年时间,铺子的净利润就达到了八十七两四钱,不仅能轻松还清之前租铺面的十两欠款,还能攒下七十多两积蓄。苏清鸢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初到青溪镇的画面——那天,她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袱,站在青溪镇的街口,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心里既迷茫又忐忑。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里立足,不知道自己的药膳坊能不能开起来,更不知道能不能让远在乡下的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为了节省开支,她每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馒头就咸菜,一顿是稀粥;为了找到便宜又合适的药材,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山里采药,有时候还会被毒蛇蚊虫叮咬;为了让百姓们认可她的药膳,她免费给大家试吃,耐心地讲解药膳的好处,甚至还亲自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药膳汤。
想起这些,苏清鸢的心里五味杂陈。有辛苦,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药膳坊不仅开起来了,还越做越好,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和支持,甚至还得到了县令的赏识。
“苏掌柜,您怎么哭了?是不是哪里算错了?”老周看到苏清鸢流泪,连忙问道,心里有些紧张,生怕自己算错了数字,让苏清鸢失望。
苏清鸢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周先生,您没算错,是我太高兴了。您知道吗?我初到青溪镇的时候,连租铺面的钱都不够,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铺子开起来,能让弟弟妹妹吃上一顿饱饭。可现在,咱们铺子不仅赚了钱,还攒下了这么多积蓄,我终于能把弟弟妹妹接到镇上了!”
老周这才松了口气,笑着说:“苏掌柜,这都是您应得的。您心地善良,又有本事,把铺子管理得这么好,赚这么多钱是理所当然的。您能把弟弟妹妹接到镇上,也是他们的福气。”
苏清鸢点点头,心里开始盘算起来。她想,等过了年,就去乡下把弟弟苏明和妹妹苏月接到镇上。弟弟今年十岁,正是读书的年纪,镇上有一所不错的私塾,她要让弟弟去私塾读书,将来考个功名,不用再像她一样辛苦;妹妹今年八岁,长得聪明伶俐,她要给妹妹买新衣服,让妹妹去跟镇上的张婶学女红,将来做个知书达理的姑娘。
她还想,等弟弟妹妹来了之后,租一个更大的院子,院子里要种上花花草草,还要有一个小菜园,让弟弟妹妹能在院子里玩耍、种菜;每天晚上,她要给弟弟妹妹讲故事,教他们读书写字,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想到这里,苏清鸢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弟弟妹妹来到镇上的场景——弟弟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去私塾读书;妹妹拿着新的针线筐,跟着张婶学做针线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了,周先生,”苏清鸢忽然想起一件事,对老周说,“咱们明年还要扩大生意。我想再雇两个伙计,一个负责帮着熬制药膳和伤药,一个负责接待客人;我还想跟张掌柜再订一批药材,争取把伤药的种类再增加几种,比如治疗跌打损伤的药膏、缓解疲劳的药酒;另外,我还想把铺子的门面再装修一下,让客人来了更舒服。”
老周连忙点头:“苏掌柜,您的想法太好了!咱们铺子现在生意这么好,确实需要扩大规模。您放心,明年我一定把账目记得更清楚,帮您把铺子打理得更好。”
苏清鸢笑着说:“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咱们一起努力,把‘清鸢药膳坊’做得更大、更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的药膳和伤药,让更多的人受益。”
就在这时,铺子的门被推开了,阿巧和阿珍提着一些年货走了进来。阿巧笑着说:“掌柜的,周先生,我们买了些糖果和瓜子,还有一些对联和福字,咱们一起把铺子装饰一下吧,迎接新年!”
阿珍也连忙说:“是啊,掌柜的,咱们把铺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明年生意肯定更红火!”
苏清鸢看着阿巧和阿珍热情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一群支持她的百姓,还有她最爱的弟弟妹妹。有了这些,她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克服,“清鸢药膳坊”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苏清鸢站起身,接过阿巧手里的对联和福字,笑着说:“好!咱们一起装饰铺子,迎接新年!明年,咱们还要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老周、阿巧、阿珍都用力点点头,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账本上的“八十七两四钱”上,也照在大家充满希望的脸上。这个年末,对苏清鸢来说,不仅是一个丰收的年末,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她知道,新的一年,她将带着弟弟妹妹,带着铺子的伙计们,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书写属于“清鸢药膳坊”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