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等了。
他重新坐回书桌前,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他需要拿出第二份“礼物”,一份比第一份更进一步,足以彻底打破僵局的筹码。
他再次进入了脑海中那浩瀚无垠的知识宫殿。关于核聚变技术的庞大信息如同星辰般在他脑海中闪烁。他需要从中挑选出既能证明他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又不至于一次性暴露所有核心秘密的部分。
他思考着。第一份礼物是“可控核聚变小型化技术全解”中的算法模型,解决了“能不能”稳定约束等离子体的问题。这是理论突破的基石。那么下一步,应该是什么?
是小型化反应堆的具体设计图?太复杂,需要太多的配套技术才能理解其价值。是某种新型的超导材料配方?太具体,容易被逆向工程。
最终,他的目光锁定在核聚变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上——能量循环与回收。
目前的核聚变研究,即使能够实现短暂的聚变反应,如何有效地将聚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回收反应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同时维持高能等离子体的状态,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它直接关系到核聚变装置的“能量增益比(q值)”——即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只有q值大于1,核聚变才能实现能量净输出,才具备商业化和实用化的价值。而要将q值从略大于1提升到具备商业价值的水平,能量的有效循环和回收是至关重要的。
他脑中的知识库里,恰好有一份关于【等离子体约束磁场的能量循环与回收初步构想】的蓝图。这份构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能量转化和回收机制,理论上可以极大地提升聚变反应的能量增益比,是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真正走向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
这份“礼物”,如果说第一份算法模型是打开了核聚变理论的“大门”,那么这份构想,就是指明了通往核聚变能源“宝库”的具体“路径”!任何一个有战略眼光、真正看重未来能源的政治家,都能立刻看懂这一步的巨大价值。它将直接关系到龙国未来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
他打开一个新的加密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他没有像第一份邮件那样,只粘贴纯粹的公式。这一次,他用更加简洁、更具概括性的语言,将这份能量循环与回收构想的核心理论、关键原理以及预期效果,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出来。他用的是一种介于顶级学术论文和战略规划报告之间的语言,确保那些不是纯粹物理学家的人,也能理解其重要性。
他描述了如何利用某种特定的磁场波动,从等离子体中提取能量;如何将这些能量高效转化为电力;如何回收未参与反应的粒子并重新注入反应堆;以及这一切如何共同作用,实现远超当前理论水平的能量增益比。他没有给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图,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些构想所需材料的详细配方,他只是展示了核心的原理和可能性。
这样,既能让对方看到这项技术巨大的商业和战略价值,又能保持自己核心技术的神秘性,让他们知道这背后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文档的最后,他没有再长篇大论地重复自己的诉求。他知道,他的要求,他们已经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重复只会显得他像个孩子在撒泼。
他要做的,是给他们施加更大的心理压力。
他在文档的末尾,只附上了一句简短却充满力量、带着一丝不耐烦的“敲打”。
“我的耐心,和时间一样,都是有限的。”
这句话,不再是第一次邮件中那种带着一丝试探的“威胁”,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仿佛在催促手下完成任务般的“命令”。它直接点明了24小时的时限即将到来,也暗示着他已经对他们的犹豫感到了不满。
写完文文档,高斯宇检查了一遍,确认内容简洁有力,逻辑清晰,足以证明这项构想的价值。他没有花时间去考虑对方的反应,他知道,这份“礼物”的分量,足以让那间正在争吵的会议室再次“地震”。
现在,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份“炸弹”,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投放到京城西山会议所的那间会议室里。直接发给钱振华院士?他可能正在开会,不一定能及时看到。发给龙卫国将军?他可能在赶往会议所的路上,或者正在会上。
他需要一个能够确保邮件立刻送达、并且能够引起会议室里所有人的注意的渠道。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他知道,有一种方式,可以确保他的声音,以一种无法回避的方式,响彻在龙国最高决策者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