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山河》的最后一站,回归到了温暖的南方海滨,阳光、沙滩、海浪,充满了度假般的惬意氛围。然而,节目组在收官之际,却请来了一位以毒舌和特立独行闻名乐坛的飞行嘉宾——才女音乐人,孟菁。
孟菁一出场,就带着她那标志性的、仿佛谁都欠她钱的表情,简单的白t恤配破洞牛仔裤,背着一把吉他,与周围轻松的度假风格格不入。她扫了一眼迎接她的沈清梧、宁惠馨和白思亓,扯了扯嘴角:“哟,阵容挺豪华啊,希望别只是花瓶,耽误我时间。”
宁惠馨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些,白思亓微微蹙眉,沈清梧则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但眼神已然微冷。
节目组安排了一个环节,体验当地的渔歌号子,并尝试改编。
当地的老渔民唱起粗犷原始的号子,充满了力量与生活气息。孟菁听完,挑了挑眉,毫不客气地点评:“调式单一,节奏重复,缺乏艺术性,也就是个劳动时的吆喝。”
老渔民有些尴尬地搓着手。
宁惠馨忍不住了,呛声道:“孟老师,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是给你开音乐会用的!”
孟菁嗤笑一声:“智慧结晶也得跟上时代,不然就是老古董。”
这时,沈清梧却平静地开口:“孟老师,我记得您三年前那首获奖的《归航》,主歌部分似乎借鉴了胶东半岛渔民号子的‘赶浪调’变体?当时您还说,民间音乐是创作的活水源头。”
孟菁脸色一僵,她没想到沈清梧连这个冷门的知识点都知道。
白思亓立刻跟上,扶了扶眼镜,数据化补充:“是的,根据音乐分析软件比对,《归航》主歌前四小节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型,与‘赶浪调’核心乐句相似度高达78.3%。孟老师看来是‘师古而化之’的典范。”
孟菁被这两人一唱一和噎得说不出话,脸色一阵青白。宁惠馨在一旁差点笑出声,偷偷给沈清梧和白思亓竖了个大拇指。
晚上,节目组安排大家用白天捕捞的海鲜自己动手做饭。
孟菁抱着胳膊站在一边,看着宁惠馨大刀阔斧地处理鱼,又开始挑刺:“这鱼腮都没去干净,腥气!蒸鱼要讲究火候,你们这大锅灶,能控制好?”
宁惠馨头也不抬:“咱劳动人民吃饭,讲究的是个痛快和原汁原味,不像有些人,吃个饭还吃出优越感了。”
沈清梧正在耐心地剔除虾线,动作优雅熟练,她淡淡接话:“孟老师若觉得我们做得不好,不如亲自示范一下?也让我们学习学习‘有艺术性’的烹饪。”
孟菁哪里会做饭,她向来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被将了一军,顿时语塞,只能哼了一声,转身走开。
白思亓小声对沈清梧说:“根据营养学,过度烹饪反而会破坏海鲜中的优质蛋白和……”沈清梧笑着拍了拍她,示意她不用再说。
篝火晚会上,大家轮流表演节目。孟菁抱着吉他,唱了一首自己创作、旋律晦涩、歌词充满个人情绪的新歌。唱完后,现场有些冷场,毕竟这歌实在不怎么“下饭”。
轮到沈清梧她们时,三人相视一笑。宁惠馨率先用她那颇具穿透力的嗓音,清唱了一段在苗寨学的古歌开头,苍凉悠远;白思亓则用手机软件模拟出简单的鼓点伴奏,竟然意外地贴合;沈清梧则站起身,伴随着歌声和鼓点,即兴跳了一段融合了现代舞元素的、表现山河壮阔与生命坚韧的舞蹈,身姿舒展,情感充沛!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复杂的编排,但三种截然不同的元素在篝火旁奇妙融合,那份真挚的情感、对旅途的回望与对文化的尊重,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节目组工作人员。掌声比孟菁表演时热烈了不知多少倍。
孟菁看着被众人围在中间、笑容灿烂的三人,脸色难看至极。她意识到,自己那套恃才傲物、贬低他人的做法,在这三个真正有实力、有内涵、且团结一心的女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旅程的最后一天清晨,大家在海边看日出。
绚烂的朝霞染红海面,预示着新的一天,也预示着分别的时刻即将到来。
宁惠馨大大咧咧地搂住沈清梧和白思亓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这两个月,姐姐我过得特别开心!以后谁欺负你们,报我名字!”
白思亓眼睛红红的,努力维持着镇定,但声音带着哽咽:“我记录了37G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分析了沿途68种动植物和23种传统技艺……这是我参加过最有意义的节目。”
沈清梧看着她们,眼眶也湿润了,她用力回抱住她们:“惠馨姐,思亓,谢谢你们。这段旅程,我会永远记得。”
孟菁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这一幕,第一次没有说出嘲讽的话。她默默地转过身,背对着她们,望着大海,不知道在想什么。
节目组的车来了。宁惠馨率先跳上车,豪爽地挥手:“走了!下次约饭!我请客!”但转身的瞬间,还是偷偷抹了下眼角。
白思亓抱了抱沈清梧,小声说:“清梧姐,保持联系,我的数据库随时为你开放。”然后低着头,快步上了车。
沈清梧站在车下,看着车窗内两张不舍的脸,微笑着,用力地挥手,直到车子消失在视野尽头。
笑容还挂在脸上,眼泪却终于忍不住滑落。是离别的不舍,更是对这段珍贵情谊的感动与珍惜。
晓芸在一旁也哭成了泪人。冷五沉默地递过纸巾,看着沈清梧又哭又笑的样子,冰冷的眸子里,似乎也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理解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