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血腥清洗,如同刮骨疗毒,将江南士族盘踞数百年的顽疾彻底剜除。
在崇祯皇帝的铁腕之下,张叔夜接替左丞相之位,与顾千帆、张浚等人里应外合,对整个江南官场和豪强势力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肃清。
清丈土地的阻力彻底消失。
那些过去被士族隐匿的田产,纷纷被查抄充公。
商业税革新也得以顺利推行,市舶司的混乱被整顿,沿海走私被严厉打击。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折腾了大半年,终于在岁末之际,取得了显着成效。
国库不再空虚。
南京的户部衙门,原本的门可罗雀,如今却是车水马龙。
一笔笔来自江南的巨额税款,源源不断地汇入国库。
查抄江南士族、各地豪强的家产所得,共计达到数千万贯,远超预期。
朝廷不仅当下有了充裕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改革和障碍的清除,往后每年都能有上亿贯的稳定收入。
这笔钱,足以支撑崇祯所有的雄心壮志。
毕竟这些钱,是他拿血换来的。
自古以来,改革维新,不流血者,寡有成效。
那些被他杀掉的士绅豪强,他们用家族的财富和性命,为大宋的新生铺就了一条血路。
崇祯不后悔。
后悔的,应该是他们!
后悔不该与皇权为敌,不该将百姓视为鱼肉,不该在国难之时仍旧自肥。
朝廷有了钱,各部门开始大力运作。
户部首先向北方各地拨付巨额款项,用于赈灾和恢复民生。
战后的北方,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重建工作加速,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工部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额拨款,全力投入到火器研发和军工生产之中。
南京城外的火器监夜以继日,新的火炮、火铳被不断制造出来,大宋的军事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迅速增强。
崇祯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上。
农业是国之根本,民以食为天。
只有彻底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才能让大宋的根基真正稳固。
崇祯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这套理论融合了他前世作为皇帝的治国经验,以及他对后世农业技术的模糊记忆。
源自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理论构想。
崇祯命农部官员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进行推广。
“民生所系,首在农业,要发展农业,当从良种开始。”崇祯在朝会上说道。
来自太康县的知县李椿,呈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奏报。
奏报中详细记载,他按照陛下此前关于“引入海外良种”的旨意,从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引入了一种名为“占城稻”的新品种。
这种稻米具有耐旱、早熟、高产的特性,在太康县经过试验性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大丰收。
许多原本贫瘠的土地,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成。
崇祯看到这份奏报,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占城稻!
这正是他前世大明时期广泛推广的良种,比宋朝现有的水稻品种要先进得多。
这品种不仅能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更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大大提高产量。
崇祯当即下旨,命农部在江南各地大规模推广占城稻,并调拨专项资金,鼓励百姓种植。
“占城稻早熟,可实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崇祯在农部的会议上强调:“要不惜代价,在江南全面推广,务必让粮食亩产达到三石以上!”
“三石?!”
户部官员们面面相觑,感到震惊。
在大宋,寻常水稻亩产一石到一石五斗已属不易,三石几乎是过去的两倍。
“是的,三石!甚至更高!若能实现江南亩产三石,那便是唐代的两到三倍!如此一来,大宋的粮食总产量将大幅提升,彻底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这不仅仅是产量的提升,更是整个大宋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
一旦粮食问题不再是困扰百姓的头等大事,那将意味着大量的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入手工业和商业。
崇祯的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大量的农民脱离土地,将带来充裕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可以转入如丝绸、瓷器、茶叶、造船等手工业,生产出更多精美的手工业产品。
这些产品,又可以通过海贸,远销海外,换回金银财宝和稀有物资。
海贸的繁荣,将进一步增加朝廷的商税收入。
而商税的增加,又可以投入到军事、基建、教育等各个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用不了几年……大宋百业复苏,国力将再度上一个阶段,甚至超越前世大明之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
崇祯激动道。
做梦都想开创一个盛世,名留千古!
当皇帝,谁不想开创盛世?
但盛世何其困难。
它不是坐在宫殿里发号施令就能实现,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努力。
为了亲手打造这个盛世,崇祯日夜勤政,如往常那般,端坐在御案之后,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报。
一坐就是数个使臣。
每一道奏疏,他都亲自过目,仔细审视,然后给出批复。
无论是边关军情、地方民生、官员调任,还是工部火器研发、农部占城稻推广,崇祯都了然于心,给出具体指示。
崇祯的勤政程度,放在前世的大明朝,仅次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日理万机,堪称劳模。
而崇祯勤政程度亦不遑多让。
前世在位十七年,他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三十出头便已头发花白,将一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硬生生熬成了小老头。
如今穿越到大宋,依旧保持着这份勤政热情。
崇祯没有因为大宋底子比大明厚实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这让那些宋朝的官员们,私下里纷纷感慨:这位官家的勤政,简直能吊打历代宋朝皇帝。
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偷懒,因为皇帝比谁都清楚各项政务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