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雨带着江南特有的缠绵,将黎明新城的水田润得透湿。田埂上挤满了人,枫木据点的队员扛着枫木犁头,正帮着水乡队员翻耕最后一片水田;石滩据点的矿工们则踩着水,将地热温室培育的抗虫水稻秧苗从陶钵里取出,小心翼翼地递到移栽队员手中;孩子们也没闲着,朵朵和丫丫带着小竹篮,里面装着老周提前泡好的“生根水”,每株秧苗移栽前,都要在生根水里蘸一下——这是老周从旧农科所资料里学到的方法,能让秧苗更快扎根。
“墨哥,今天能完成二十亩水田的移栽,比计划多了五亩!”老周踩着泥水走过来,裤腿卷到膝盖,腿上沾着细密的泥点,手里的移栽计数板上,红色的数字已经画到了“”(代表两万株秧苗),“抗虫秧苗的根系比普通秧苗发达,蘸了生根水后,成活率至少能到九成五,等夏天抽穗,产量肯定差不了!”
林墨站在田埂边的高台上,手里拿着望远镜,看着水田中整齐排列的秧苗——翠绿的叶片在雨中舒展,像给水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不远处的河道里,河港的船队正运送着陶窑据点烧制的“灌溉陶管”,这些陶管会沿着田埂铺设,连接到黎明河的支流,形成自动灌溉系统,再也不用靠人工挑水浇田。“老郑的灌溉系统调试得怎么样了?”林墨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张远说。
张远刚从机械车间赶来,手里拿着一张湿漉漉的调试报告:“郑工说没问题!陶管里装了流量控制阀,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要是下雨太多,还能自动排水,防止秧苗烂根。他现在正在下游的水田安装‘水下监测仪’,说是能防水生变异体。”
然而,这份忙碌的喜悦在午后被打破。负责下游水田移栽的水乡队员阿水生,突然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株蔫掉的秧苗——叶片发黄,茎秆上有细小的孔洞,孔洞周围还残留着透明的黏液。“周叔!墨哥!秧苗不对劲!刚栽下去的秧苗,不到半小时就蔫了,水里还有奇怪的东西在游!”
林墨和老周立刻跟着阿水生赶到下游水田。刚走近田埂,就看到几株秧苗已经彻底枯萎,倒伏在水面上,用木棍拨开周围的水,能看到几只体长不足五厘米的透明小虫,像细线一样在水里游动,遇到秧苗就会钻到茎秆里,很快,秧苗的叶片就开始发黄。“是‘吸液变异体’!”老周脸色骤变,手里的木棍重重地戳在水里,“这种变异体藏在水下,专门吸食秧苗的汁液,还会在茎秆里产卵,一只就能毁掉一片秧苗!”
苏晚晴和医疗组很快赶到,她用试管收集了一只吸液变异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透明,靠吸食植物汁液生存,体内含有微量毒素,会导致秧苗枯萎;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天就能产卵,三天就能孵化成虫,要是不尽快清除,整个下游的水田都会遭殃!”
“不能用火焰喷射器,会烧坏秧苗!”林墨立刻否定了常规的战斗方案,转头看向刚赶来的老郑,“有没有办法在不伤害秧苗的前提下,消灭这些变异体?”
老郑蹲在田埂边,盯着水里游动的变异体,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改装‘高压水枪’,在水里加入‘植物性驱虫剂’——用艾草、薄荷熬制的药剂,对秧苗无害,却能杀死吸液变异体;再用之前的水下监测仪,定位变异体的聚集区域,集中喷洒药剂,效率比人工找快十倍!”
方案敲定,各路人马立刻行动。机械车间里,老郑带领队员将高压水枪的喷嘴改成扇形,能扩大药剂喷洒范围;医疗组的陈阳则带领队员,在临时搭建的熬药棚里,用大铁锅熬制驱虫剂——艾草和薄荷的清香混合着水汽,飘满了整个田埂。“苏姐,药剂熬好了!要不要先在小范围试试?”陈阳端着一碗深绿色的药剂,小心翼翼地递给苏晚晴。
苏晚晴接过药剂,倒了一点在装着吸液变异体的试管里——不到十秒,变异体就停止了游动,身体变得不透明,很快就失去了活性。“有效!浓度刚好,对秧苗也没伤害!”苏晚晴立刻让队员们将药剂装进陶制喷雾罐,运到下游水田。
赵磊带领队员,穿着防水裤走进水田,手里拿着改装后的高压水枪,在水下监测仪的引导下,对着变异体聚集的区域喷洒药剂。扇形的水雾落在水面上,药剂迅速扩散,水里的吸液变异体纷纷浮出水面,很快就失去了活力。阿水生和水乡队员们则拿着捞网,将死去的变异体捞起来,集中深埋——防止它们的尸体污染土壤。
老周则带领种植组的队员,检查受损的秧苗,将还能挽救的秧苗重新蘸上生根水,移栽到新的区域;彻底枯萎的秧苗则被清理出来,换上新的抗虫秧苗。“幸好发现得早,只损失了不到一千株秧苗,补上就行,不影响整体产量。”老周擦了擦额头的雨水,脸上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当天傍晚,雨停了。下游水田的吸液变异体被彻底清除,新移栽的秧苗在夕阳下重新焕发生机,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水珠,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老郑的水下监测仪全部安装到位,屏幕上能清晰地显示出水下的情况,一旦有变异体靠近,就会发出警报。
联盟的队员们坐在田埂上,分享着带来的干粮——有畜牧据点的羊肉干,陶窑据点的烤红薯,还有河港据点的鱼干。朵朵拿着一块烤红薯,递给正在调试监测仪的老郑:“郑叔叔,你吃红薯,甜甜的,能补充力气。”
老郑接过红薯,笑着点头:“谢谢朵朵!等监测仪调试好,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水里的变异体破坏秧苗了,秋天就能收好多好多的大米,给朵朵做白米饭吃。”
林墨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夕阳洒在水田里,波光粼粼,整齐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晃,队员们的笑声在田埂间回荡,远处的河港船队还在运送灌溉陶管,枫木据点的木材运输车在山道上留下淡淡的车辙。他知道,这次的危机再次证明,只要联盟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老周,”林墨走到老周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水田移栽完,就开始准备石滩据点的大豆种植,把抗旱大豆种送过去,让老郑帮忙改装播种机,争取五月前完成播种。”
老周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没问题!石滩的坡地适合种大豆,等秋天收获了,不仅能当粮食,还能榨油,给大家改善伙食。对了,绿谷的种子基地里,第一批抗旱大豆苗已经长出来了,下周就能移栽到试验田。”
夜色渐深,水田旁的临时照明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田埂,队员们还在忙碌着——有的在铺设灌溉陶管,有的在检查秧苗的生长情况,有的在收拾工具。林墨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温暖。从春分的育苗危机,到清明的移栽挑战,联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坚定。这些在水田里茁壮成长的秧苗,不仅是粮食的希望,更是联盟未来的希望——它们会在夏天抽穗,在秋天成熟,就像黎明联盟,在末日的废墟上,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强大,终会在这片土地上,结出属于人类的新生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