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缕寒风,带着刺骨的凉意掠过黎明新城的钢铁围墙。林墨站在了望塔上,指尖触碰到冰冷的钢板,瞬间缩回了手——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八度,比往年同期低了近五度。远处的黎明河面上,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河港据点的船队停在岸边,船员们正用木板和稻草包裹船身,防止水管冻裂。
“墨哥,枫木据点发来紧急通讯!”对讲机里传来林溪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他们那边昨晚下了初雪,积雪压断了不少枫木,还把通往外界的山路堵了,现在据点里的供暖木材不够,有三个老人已经出现轻微冻伤,急需支援!”
林墨立刻拿起望远镜看向枫木据点的方向,虽然距离太远看不清具体情况,但天空中灰蒙蒙的云层还在聚集,显然雪还没停。“让老河立刻准备破冰船,优先清理黎明河到枫木据点的航道;赵磊带巡逻队,准备除雪工具和保暖物资,陆路也要尽快打通;苏晚晴,医疗组准备冻伤药膏和加热设备,随支援队一起出发。”
放下对讲机,林墨快步走下了望塔,刚到地面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老郑。老郑手里抱着一卷泛黄的图纸,脸上沾着机油,显然是刚从机械车间跑出来:“墨哥,你看这个!昨天整理旧时代仓库的零件时,发现了一张‘集中供暖系统’的设计图,上面标注着下游有个废弃的热力站,说不定能找到供暖核心设备!要是能修好,整个新城和周边据点都能用上稳定供暖,比烧木炭省太多了!”
林墨接过图纸,图纸边缘已经磨损,上面用蓝色墨水绘制的管道线路却依旧清晰——热力站位于黎明河下游三十公里的“暖泉镇”,标注着“核心设备:燃气锅炉x2,换热机组x1,管道阀门若干”,还备注着“可兼容生物质燃料”,意味着即使没有天然气,也能用木材、秸秆等替代燃料。
“这个发现太关键了!”林墨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初冬刚至就出现冻伤,要是进入深冬,仅靠木炭和羊皮袄根本无法应对,集中供暖系统一旦建成,不仅能解决新城的供暖问题,还能保障各据点的冬季生产,比如枫木据点的木材加工、河港的破冰运输,“老郑,你立刻组建技术小队,带上维修工具和燃料样本,我们兵分两路——我带支援队去枫木据点解决燃眉之急,你去暖泉镇探查热力站,务必确认核心设备是否能用!”
老郑用力点头,转身就往机械车间跑,嘴里还喊着:“小李!小王!带上液压钳、万用表和备用零件,五分钟后在东门集合!”
半小时后,两支队伍同时出发。林墨带领的支援队分乘四辆改装装甲车,车厢里装满了压缩木炭、羊皮袄、冻伤药膏,还有老周特意准备的耐寒蔬菜种子——这些种子经过陶窑据点的恒温培育,能在低温下缓慢生长,足够枫木据点应急。苏晚晴坐在第一辆车上,手里拿着一个自制的“体温监测仪”,是用旧时代的电子体温计改装的,能快速检测冻伤程度,“轻度冻伤会红肿发痒,中度会起水泡,重度会发黑坏死,到了枫木据点,我们要先给所有人做检查,不能漏过一个。”
陈阳坐在她身边,怀里抱着一个暖手陶炉,里面装满了烧红的木炭,炉身上裹着厚厚的棉布:“苏姐,我把医疗包里的纱布都用温水泡过,再放在陶炉边保温,给冻伤的人包扎时能减少刺激。”这段时间跟着苏晚晴处理过多次冻伤,他已经摸出了不少实用的小技巧。
装甲车行驶在通往枫木据点的山路上,路面已经积了一层薄雪,车轮碾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赵磊坐在副驾,手里拿着一把工兵铲,时不时探头查看路况:“前面路段有积雪滑坡的痕迹,我们得放慢速度,让后面的车跟紧,别掉队。”
与此同时,老郑的技术小队已经抵达暖泉镇。镇子早已废弃,街道上覆盖着齐膝的积雪,倒塌的房屋间长满了耐寒的杂草,只有镇中心的热力站还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外观——红色的砖墙虽然斑驳,却没有大面积坍塌,大门上的“暖泉镇热力供应站”金属牌还在寒风中微微晃动。
“小心脚下,雪下面可能有陷阱!”老郑走在最前面,用工兵铲拨开积雪,确认路面安全后才让队员跟上。热力站的大门被铁链锁着,锈迹斑斑的铁链一拉就断,推开大门时,一股带着霉味的冷空气扑面而来,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听到屋顶积雪融化滴落的“滴答”声。
队员们打开头盔上的探照灯,光线扫过室内——地面上散落着破碎的玻璃和生锈的零件,左侧靠墙的位置,两台巨大的燃气锅炉静静矗立,虽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但锅炉主体没有明显的破损;右侧的换热机组外壳有些变形,连接的管道有几处断裂,却能看到内部的核心部件完好。
“太好了!主体没坏!”老郑快步走到锅炉前,用手套擦掉表面的灰尘,露出上面的压力表和阀门,“小李,测一下锅炉的密封性;小王,检查换热机组的电路,看看能不能通电测试。”
小李立刻拿出打压泵,将软管连接到锅炉的进水口,缓慢加压。压力表的指针缓缓上升,停在0.8mpa的位置,半小时后没有明显下降:“郑工,密封性没问题!锅炉内胆没漏,只要更换损坏的阀门,就能正常使用!”
小王则打开换热机组的控制箱,里面的线路虽然老化,但关键的接触器和继电器还能辨认:“郑工,电路能修复!我们带的备用电线刚好能用上,就是需要找些耐高温的绝缘胶带,防止短路。”
老郑松了口气,刚要安排下一步工作,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咔嚓”的声响——是从热力站深处的仓库传来的。“谁在那里?”老郑握紧手里的扳手,示意队员们做好战斗准备。探照灯的光线扫过去,只见仓库门口的积雪上,出现了几串奇怪的脚印——脚印细长,边缘带着尖刺,不像是任何已知的变异体。
“是冰棘变异体!”小王突然喊道,他之前在旧时代的生物图鉴上见过类似的记载,“这种变异体适应低温环境,身体能分泌冰晶,爪子上的尖刺带有冰冻毒素,被划伤会瞬间冻伤!”
话音刚落,三只体型像狼的变异体从仓库里冲了出来——它们浑身覆盖着半透明的冰晶,爪子上的尖刺泛着寒光,眼睛是暗红色的,奔跑时在雪地上留下一道淡淡的冰痕。“用火焰喷射器!低温怕火!”老郑大喊着,队员们立刻举起随身携带的小型火焰喷射器,橘红色的火焰瞬间笼罩了最前面的变异体。
冰晶遇到火焰快速融化,变异体发出一声凄厉的嘶吼,身体失去了保护,露出里面暗灰色的皮肤。老郑趁机冲上去,用扳手狠狠砸向变异体的头部,变异体抽搐了几下,重重地倒在地上。剩下的两只变异体见势不妙,转身想逃,却被队员们的火焰喷射器逼了回来,最终也倒在了火焰中。
清理完变异体,老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虽然室内寒冷,但紧张的战斗让他浑身发热。他走到仓库门口,推开虚掩的门,里面的景象让他惊喜不已:地上整齐地堆放着几卷耐高温绝缘胶带、十几个备用阀门,还有一箱未开封的生物质燃料颗粒,上面的生产日期虽然是旧时代的,但包装完好,燃料没有受潮。“真是天助我们!有了这些物资,三天内就能修好供暖核心!”
与此同时,林墨的支援队也抵达了枫木据点。据点的景象比想象中更严峻——不少枫木的枝干被积雪压断,砸坏了几间木屋的屋顶;据点中央的空地上,几个老人裹着单薄的羊皮袄,坐在篝火旁瑟瑟发抖,脸上和手上有明显的红肿,是轻度冻伤的症状;孩子们则躲在完好的木屋里,透过窗户好奇地看着支援队的装甲车。
“老枫叔,我们来了!”林墨跳下车,快步走到老枫身边,递过一件厚厚的羊皮袄,“先让大家进屋里取暖,我们带了压缩木炭和冻伤药膏,苏医生会给大家做检查。”
苏晚晴和陈阳立刻展开工作,在据点的大木屋里搭起临时医疗点,将冻伤的人分成三组:轻度冻伤的用加热后的沙棘油按摩,涂抹防冻药膏;中度冻伤的用温水浸泡后包扎,避免水泡破裂;重度冻伤的则用随身携带的加热毯保温,防止伤势恶化。“大爷,您把手放进温水里,慢慢泡,别着急,泡十分钟就不疼了。”苏晚晴耐心地指导一位手部冻伤的老人,陈阳则在一旁帮忙递毛巾,动作熟练而轻柔。
赵磊带着队员们开始清理积雪,他们用改装的除雪车(在装甲车前面加装推雪板)推开山路的积雪,用铁锹清理屋顶的残枝,枫木据点的居民们也纷纷加入,有的帮忙递工具,有的负责搬运积雪,原本冷清的据点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老周则带着种植技术人员,在据点的温室里(用枫木和塑料布搭建的简易温室)播种耐寒蔬菜种子,他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进土里,浇上适量的温水:“这些种子十天就能发芽,长出的幼苗可以当蔬菜吃,也能当饲料喂牲畜,足够你们撑到供暖系统建好。”
当天傍晚,雪终于停了。枫木据点的供暖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冻伤的居民经过治疗也都恢复了活力,孩子们在清理干净的空地上堆起了雪人,笑声在雪地里回荡。林墨坐在老枫的木屋里,喝着温热的枫糖茶,手里拿着老郑发来的对讲机消息:“供暖核心设备修复顺利,预计三天后能输送热力,已派船队运送管道零件,请求新城派建设队协助铺设主管道。”
“太好了!”林墨放下对讲机,对老枫说,“三天后,联盟的集中供暖就能通到枫木据点,到时候你们的木屋都会装上暖气片,再也不用靠烧木炭取暖,木材还能用来加工成建筑材料,供应新城建设。”
老枫激动得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没想到我们这些在末日里挣扎的人,还能过上有暖气的日子,真是托了联盟的福!以后枫木据点的木材,优先供应联盟,绝不耽误事!”
第二天清晨,林墨留下部分队员协助枫木据点加固房屋、清理积雪,自己则带着苏晚晴、陈阳返回新城,准备组织建设队铺设供暖管道。装甲车行驶在雪后的山路上,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苏晚晴靠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雪景,轻声说:“等供暖系统建好了,孩子们冬天就能在教室里安心上课,不用再冻得手都握不住笔了。”
林墨点点头,心里已经开始规划供暖管道的铺设路线:“主管道从暖泉镇热力站出发,先通到新城,再分支到河港、枫木、石滩等据点,用陶窑据点烧制的保温陶管包裹,减少热量流失。老郑说还能在管道上加装温控阀,每个据点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既节能又方便。”
陈阳坐在后排,手里拿着一张画纸,上面画着新城的雪景:有冒着热气的暖气片,有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有在贸易站交换物资的人们,还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旁边写着“黎明的冬天不冷”。“墨哥,苏姐,等供暖建好了,我要把这幅画挂在学校的墙上,让大家都能看到。”
林墨笑着摸了摸陈阳的头:“好啊,到时候我们一起挂,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再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度过。”
回到新城后,林墨立刻召开联盟议会,部署供暖管道铺设工作:“建设队由石勇负责,带领各据点的建筑能手,优先铺设新城到暖泉镇的主管道;老河的船队负责运输管道零件和保温陶管,确保物资供应;老牧的畜牧据点提供牵引牲畜,帮助运输重型设备;医疗组在各施工点设立医疗站,防止队员冻伤或受伤。”
各据点代表纷纷响应,散会后立刻行动起来。建设队的队员们推着工具车,在雪地上挖出一米深的管道沟;河港的船队载着保温陶管,在黎明河上破冰航行;畜牧据点的野马拖着重型机械,在雪地上留下整齐的蹄印;医疗组的医护人员则背着医疗包,在施工点之间穿梭,给队员们递上热汤和暖手陶炉。
老郑的技术小队也传来好消息:暖泉镇的热力站已经成功试运转,生物质燃料燃烧稳定,锅炉输出的热水温度达到了80摄氏度,经过换热机组后,能将供暖水温稳定在50摄氏度,完全满足各据点的供暖需求。“我们还在热力站旁边建了一个燃料仓库,储存了足够用三个月的生物质燃料,后续可以用枫木据点的木材加工补充,不用愁燃料问题。”
三天后,新城的第一条供暖管道正式接通。当第一股热水流过管道,学校教室里的暖气片开始发烫时,孩子们欢呼着围了上去,用手触摸着温暖的暖气片,脸上满是惊喜。“真的热了!再也不用冻手了!”朵朵兴奋地拉着丫丫的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教室里的读书声也比平时响亮了许多。
与此同时,枫木据点、河港据点的供暖也陆续接通。老枫站在自家木屋的暖气片前,感受着源源不断的热量,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活了六十多年,没想到在末日里还能用上这么舒服的暖气,联盟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林墨站在新城的供暖控制中心,看着屏幕上各据点的温度数据——新城22摄氏度,枫木据点20摄氏度,河港据点19摄氏度,所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老郑坐在旁边,调试着温控系统:“现在可以远程调节各据点的温度,要是哪个据点温度低了,我们在这里就能操作,不用再跑一趟。”
苏晚晴走进控制中心,手里拿着一杯热枫糖茶,递给林墨:“外面下雪了,喝点茶暖暖身子。医疗组刚收到消息,各据点都没有新增冻伤病例,大家都在准备过冬的物资,有的在腌肉,有的在储存蔬菜,还有的在做新的棉衣。”
林墨接过茶,喝了一口,甜暖的味道在嘴里散开,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新城的屋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巡逻队的装甲车在街道上缓慢行驶,车灯在雪地上留下两道明亮的光轨。
“我们做到了。”林墨轻声说,身边的苏晚晴也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温柔。这个冬天,黎明联盟不再畏惧寒冷,因为他们有了稳定的供暖,有了彼此的互助,有了对未来的坚定希望。
夜色渐深,供暖控制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老郑还在调试着设备,确保供暖系统稳定运行;新城的街道上,偶尔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人们的聊天声;远处的热力站里,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火焰,在黑暗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黎明联盟的冬天,不再寒冷,因为团结的力量,早已将末日的冰雪融化,照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