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风波过后,天赐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妻子的泪水与坚定,母亲的沉默支持,像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将他从自弃的深渊边缘拉了回来。他不再沉溺于“为什么是我”的痛苦诘问,而是开始真正面对“既然是我,那该怎么办”的现实。
康复之路,枯燥且漫长,每一步都伴随着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考验。但这一次,天赐的眼中有了光,那是求生和责任点燃的光。
首先是与药物的“磨合”。 他需要服用一大把各种各样的药物:利尿剂以减少心脏负荷,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AcEI类药物来逆转心脏重构……每种药都有副作用,乏力、头晕、干咳时常困扰着他。但他不再抱怨,而是认真记录身体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他把吃药当成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定好闹钟,严格准时。
其次是体力活动的“寸进尺进”。 在医生和念晴的辅助下,他从最初的在床上抬腿、活动脚踝开始,到能靠着坐起身,再到被搀扶着在床边站立几分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耗费了他巨大的力气,常常是汗湿衣背。但他咬牙坚持着,因为他知道,每多站一分钟,就意味着离独立行走近了一步,离抱起女儿的目标近了一步。
林心大则是他最坚实的后勤保障。她的食疗方案更加精细,在保证低盐低脂的前提下,想尽办法让食物变得可口。她学会了做各种美味的蔬菜肉糜羹、去油的清汤、软烂的鱼肉,确保天赐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又不会增加心脏负担。
而小玥玥,成了天赐最好的“康复教练”。念晴每天都会把女儿抱到病房。玥玥已经能熟练地爬来爬去,看到爸爸,会兴奋地咿呀叫着,挥舞着小手要扑过来。这成了天赐最大的动力。他会努力坐直身体,伸出手去够女儿的小手,哪怕只是轻轻一握,都让他感到无比满足。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好起来,要亲自教女儿走路,听她清晰地喊出“爸爸”。
这场大病,也让这个家庭的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天赐的姑姑们轮流送来家里做的可口饭菜;苏父苏母时常带着玥玥过来,用天伦之乐温暖女婿;公司的同事和领导也不时来电慰问,让他安心养病。
一天, physiotherapist (物理治疗师)来带天赐进行走廊步行训练。他扶着助行器,每一步都迈得缓慢而艰难,念晴和林心大一左一右护着他。走到护士站时,一位小护士笑着鼓励:“尹先生,您今天气色好多了,走得也比昨天稳了!”
这句平常的夸奖,却让天赐眼眶一热。他停下脚步,喘着气,对身边的母亲和妻子露出了生病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带着希望的笑容:“妈,念晴,我觉得……我好像又活过来了。”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蕴含着千钧重量。林心大和念晴的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生命的重量,有时就体现在这重新学会走路的一步一步中,体现在与药物和平共处的每一天里,体现在对亲人一个承诺的坚守上。 天赐正在用他的意志和全家人的爱,一点点地将被疾病击碎的生活,重新拼凑起来。虽然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他们一家人,正紧紧靠在一起,朝着有光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