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的春天,汴京城里最热闹的话题不是科举放榜,也不是边关军情,而是一个新鲜词——\"免役钱\"。
\"听说了吗?以后不用去服徭役了,交钱就行!\"
\"真的假的?那敢情好啊!\"
\"好什么好!你知道要交多少钱吗?\"
茶楼酒肆里,百姓们议论纷纷。这消息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千年之变的序幕
要说这徭役,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从秦汉到唐宋,老百姓除了交粮纳税,还得给官府白干活——修桥铺路、筑城挖河,都是义务劳动。
王安石现在要动的,就是这块传承千年的\"祖宗之法\"。
这天在条例司,他对着幕僚们解释新法的精髓:\"《募役法》的要义,就八个字——'变差役为雇役'。以后所有差役,一律改为雇人承担,费用由民户按户等分摊。\"
吕惠卿立即领会:\"老师高明!这样既解决了官府用工问题,又免除了百姓服役之苦。\"
\"不止如此。\"王安石目光深邃,\"更重要的是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你们想想,一个壮劳力每年要服一个月徭役,耽误多少农事?\"
章惇拍案叫绝:\"妙啊!这样农民能专心种地,工匠能专心做工,商人能专心经商,各司其职!\"
但曾布提出了疑虑:\"王公,这钱该怎么收?收多少?要是地方官趁机加派,岂不是苦了百姓?\"
\"问得好!\"王安石赞许地点头,\"所以要定死规矩。上等户多出,下等户少出,特困户免除。所有收支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方案报上去,赵顼看了连连点头:\"这个法子好!既能解决官府用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准了!\"
可他们没想到,这道诏书会在朝堂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二、朝堂激辩
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垂拱殿里就炸开了锅。
司马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气得胡子都在发抖:\"陛下!差役之法,自古皆然。如今改为纳钱,岂不是让富者出钱免役,穷者仍需服役?这与'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异?\"
王安石早有准备:\"司马公此言差矣。正是要让富者多出钱,贫者少出力。以往差役,富户往往贿赂胥吏得以免除,苦的都是贫民。如今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岂不更加公平?\"
\"公平?\"御史中丞吕诲冷笑,\"只怕是给贪官污吏又多了一条生财之道!\"
\"吕大人!\"王安石提高声量,\"因噎废食,岂是智者所为?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岂能因为有贪官就不推行善政?\"
两派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赵顼被吵得头昏脑胀,只好宣布退朝。
下朝后,司马光在宫门外拦住王安石,痛心疾首地说:\"介甫,收手吧!你这套做法,是在动摇国本啊!\"
王安石目光坚定:\"若是这'国本'已经腐朽,动摇又何妨?\"
\"你!\"司马光气得浑身发抖,\"好!既然如此,你我从此割袍断义!\"
说罢竟真的撕下一角官袍,掷于地上,转身离去。
王安石看着老友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但随即又变得坚定。
三、民间的反响
新法推行到地方后,反响各不相同。
在江南富庶之地,商人们举双手赞成。
\"太好了!\"苏州绸商周员外喜笑颜开,\"以往每次服役,都得停工一个月,少赚多少银子!现在花点钱就能解决,太值了!\"
他家大业大,按照新法要交两百贯免役钱,虽然肉疼,但比起停业的损失,还是划算的。
可对普通农户来说,情况就复杂多了。
河北某村的王老汉,家里有三十亩地,被定为中等户,要交五贯免役钱。
\"五贯啊!\"王老汉愁眉苦脸,\"得卖多少粮食才够?\"
他儿子却看得开:\"爹,您算算。往年服役一个月,少说也耽误三亩地的收成。这三亩地的收成,难道不值五贯钱?\"
王老汉掰着指头一算,还真是这个理。
最惨的是那些\"假富户\"——家里田产不少,但现钱紧张的土财主。
山西的赵员外就是如此。他名下有百亩良田,被定为上等户,要交二十贯免役钱。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赵员外急得直跳脚,\"我哪来这么多现钱?\"
管家出主意:\"要不...卖几亩地?\"
\"放屁!\"赵员外大怒,\"地是祖产,怎么能卖?\"
最后只好把女儿的首饰当了凑钱。
四、执行走样
再好的经,也怕歪嘴和尚。
新法推行不到三个月,问题就开始暴露。
有些地方官为了多收钱,故意提高户等。原本的中等户被提为上等户,下等户被提为中等户。
更过分的是,有的官员还巧立名目,在免役钱之外又加收\"手续费\"、\"运输费\"。
消息传到京城,反对派大臣们坐不住了。
文彦博在朝堂上痛心疾首:\"陛下!老臣早就说过,此法必生弊端!如今各地怨声载道,请陛下立即废止新法!\"
王安石据理力争:\"这是执行的问题,不是法度的问题!臣已经派人到各地巡查,发现不法官员,定严惩不贷!\"
\"严惩?\"富弼冷笑,\"等你惩办完,百姓早就反了!\"
这话说得太重,连赵顼都皱起了眉头:\"富爱卿,慎言!\"
但皇帝的心里,也开始打鼓了。
五、皇帝的动摇
这天晚上,赵顼微服出宫,来到汴京城外的农家。
\"老丈,\"他问一个正在唉声叹气的老农,\"这免役钱,对你们影响大吗?\"
老农叹气:\"说实话,要是按规定收,倒也承受得起。就怕...就怕官府乱来啊!\"
\"怎么个乱来法?\"
\"就说我们村吧,\"老农压低声音,\"明明应该定十八户上等,县里非要定三十八户。多出来这二十户,都是砸锅卖铁才凑够钱的。\"
赵顼心情沉重地回到宫中。
第二天,他把王安石叫来:\"王先生,这免役钱...是不是该调整一下?\"
王安石一听就急了:\"陛下!万不可朝令夕改!如今新法刚刚推行,若是轻易改动,往后还如何取信于民?\"
\"可是...\"
\"陛下!\"王安石激动地跪下,\"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都会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坚持到底!若是半途而废,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啊!\"
看着王安石坚毅的眼神,赵顼再次动摇了。
六、暗流汹涌
免役法的推行,让朝中的党争更加激烈。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不断上疏,要求废止新法。他们联络地方官员,收集新法的\"罪证\"。
而以吕惠卿为首的改革派则全力反击。他们派出亲信到各地督办,严惩不法官员。
两派的斗争已经从政见之争,演变成权力之争。
有一次,吕惠卿查出某地知县擅自加派免役钱,立即将其革职查办。没想到这个知县是司马光的门生。
司马光亲自来找王安石说情:\"介甫,此人虽然有过,但罪不至此啊!\"
王安石冷冷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你!\"司马光气得脸色发青,\"好!既然你如此绝情,那就别怪我无情!\"
从此,这对昔日好友彻底反目。
而在民间,对新法的态度也出现分化。
受益的商人、工匠拥护新法,受害的土财主反对新法,普通百姓则持观望态度。
大宋的社会阶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组。
七、艰难前行
尽管阻力重重,免役法还是在全国推行开了。
到了熙宁四年底,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共征收免役钱六百万贯,募役支出四百万贯,结余二百万贯。
看着这个数字,赵顼终于露出了笑容:\"看来这法子还是有效的。\"
王安石却不敢松懈:\"陛下,这才是开始。往后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他说的没错。这些钱很快就被投入到水利建设、军备更新中。
但是,新法造成的社会裂痕也在加深。
有一天退朝后,王安石独自走在御街上。几个百姓认出了他,远远地指指点点。
\"看,那就是王相公。\"
\"就是他让咱们交免役钱的?\"
\"唉,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王安石装作没听见,继续往前走。
回到府中,妻子见他神色疲惫,心疼地说:\"夫君,要不...咱们辞官回乡吧?\"
王安石摇摇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我必须走下去。\"
夜色深沉,变法的大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没有人知道最终会驶向何方,但掌舵的王安石已经下定决心——就是撞上冰山,也绝不回头!
(第四卷 第十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