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后,黎沁安静下来。她对漫威系列并不热衷,之前也没看过几部单人电影。这次来纯粹是因为听孟浩提过这个系列,又赶上\"终局之战\",想陪他完成这个仪式。
她时不时瞥向银幕,更多时候在观察身旁专注观影的男友,心里泛起甜蜜。
真是个贴心的女朋友呢!
银幕上紫皮肤的反派登场时,孟浩目光涣散——这已经是他第四遍看灭霸出场了。首映时他还为美队的经典台词热血沸腾,二刷时开始研究特效制作,到第三遍时,他的思绪已经完全飘向\"如果由我执掌漫威宇宙\"的企划案了。
时至今日,唯一值得思考的是《复联4》在国内的票房能否超越《流浪地球》,占据亚军宝座。
从现有数据来看,并非没有可能。作为漫威十年的收官之作,《复联4》预售票房突破四亿,零点场观影人次超三百万,首日总票房更是突破五亿,后续热度持续不减。
能在非热门档期取得如此成绩,足以展现漫威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然而,这部电影的劣势也很明显。尽管能蹭上五一档,但热度远不及春节档。作为引进片,它也无法获得密钥延期,上映时间仅限一个月。
因此,想要超越《流浪地球》的五十亿票房,难度不小。
在影厅硬撑了三小时后,听着托尼斯塔克再次说出那句“I am Iron man”,孟浩终于结束了这场循环之旅。
某一刻,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拿到了阿戈摩托之眼。
若真能循环回去,他一定会从一开始就向所有人表达对漫威的厌恶,并坚决不给这类好莱坞电影贡献票房。
“轮回、循环,倒是个不错的影视创意……”孟浩暗自嘀咕。
他脑海中的灵感碎片里,确实有几个类似题材的故事。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电影结束后,孟浩和重新戴上防护道具的黎沁一同离开了影院。
回到别墅,两人点了外卖。饱餐一顿后,孟浩总算恢复了精神。
“黎老师。”他笑着问道:“接下来,是不是该做点大家喜闻乐见的事了?”
“天……还没黑呢。”黎沁故作矜持地推辞。
孟浩按下墙上的控制面板,窗帘缓缓闭合,屋内瞬间暗了下来。
“这不就黑了?”
他边说边走到黎沁身旁。
“等等,刚吃完饭,不能剧烈运动。”
“你那两口也算吃饭?”孟浩笑道,“没关系,慢慢来,今天还长着呢。”
“……嗯。”
——
正如孟浩所料,今年五一档,《复联4》以碾压之势占据了75%以上的票房,同期电影几乎全军覆没。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仍有两部电影在《复联4》的阴影下存活。一部是此前海外口碑爆棚的《何以为家》,另一部则是蹭热度的《下一任:前任》。
前者曾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早已被国内观众熟知,如今终于引进。
后者虽质量不佳,但出品方赌对了观众需求,票房表现尚可。
其余电影则无一幸免。
不少影评人和媒体称,今年五一档是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国产市场几乎被两部引进片垄断。
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许多影视公司是为了避开《复联4》的锋芒才改档暑期。毕竟谁都清楚这部漫威巨制必定横扫票房,没必要正面硬碰。
正当网友们热议五一档国产片表现时,另一则新闻吸引了众人目光。
从春节档启程,历时三个月,《流浪地球》以50.48亿的最终票房收官,稳坐国产电影票房亚军宝座。
突破50亿大关后,影片的票房增长已近枯竭。尽管仍有一个月放映期,但单日收入持续锐减,最终仅增收4000万,未能超越《战狼2》的纪录。
即便如此,这样的成绩依然令业界震撼。数月前,没人能预料一部国产科幻片竟能创造如此奇迹。
导演郭凡无疑是最大赢家之一。这位此前仅执导过青春片的导演,一跃成为国内科幻电影的代表人物。
主演吴景凭借此片超越沈腾、黄博,登顶华语演员票房榜首。赵金麦、屈楚萧等新人演员也一夜爆红,从默默无闻到跻身\"50亿俱乐部\"。
但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当属中影、弧光等幕后出品方。
《流浪地球》初始预算3.5亿,随着制作升级和宣发投入,总成本飙升至5.5亿。弧光影业从最初5000万跟投,最终持股近四成,仅次于中影。
\"跟投变主控\"的逆袭故事,成为影迷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高风险带来高回报——50亿总票房中,弧光联合儒意影业、郭凡工作室共分得8亿收益。
2亿成本换6亿利润,300%回报率看似可观。但考虑到五年制作周期与行业高风险特性......
\"老板,算上时间成本,这类大制作还不如多拍中等成本喜剧。\"顾菲翻着报表分析,\"资金回笼快、风险低,五年累积收益可能更高。\"
孟浩轻笑。的确,若单纯计较投入产出比,堆砌熟脸喜剧演员、网络段子的快餐式喜剧,才是更稳妥的生财之道。
孟浩微微一笑:“如果只追求利润,这样拍确实能赚钱,但永远成不了顶尖的影视公司。”他顿了顿,“弧光若只图眼前利益,现在恐怕还在拍小成本网剧,哪会有今天的地位。”
顾菲先是一怔,随即恍然。老板说得对,小公司可以避开大项目,但要做大做强,必须敢于挑战。
尽管弧光已有《唐人街探案》《心理罪·城市之光》这样的成功案例,可许多人仍将其视为网剧公司。然而,《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国产影史票房亚军,弧光作为主出品方,从此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近期与屡出爆款的儒意影业联手,更让人相信,这家网剧领域的霸主,很快将在电影行业同样 风云。
“电影收益先放一放。”孟浩话锋一转,“之前让你调研国内特效团队,进展如何?”
“我们走访了国内中等规模以上的团队和公司,资料都整理好了。”顾菲递过平板,调出调研报告。
相比成熟的好莱坞,国内特效产业起步虽晚,发展却快。随着国产电影市场壮大,特效需求激增,催生了许多本土团队。
可惜,团队数量虽多,能脱颖而出的寥寥无几。多数公司勉强维持生计,而“五毛特效”的骂名,更是让国产特效饱受诟病。
究其原因,无非是影视剧组对特效公司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预算少、审美差。
若论国内最“草台班子”的行业,影视剧组当仁不让。即便到了2019年,无论项目大小,缩短周期的唯一手段仍是加班加点和堆人力。
拍摄时间紧张,后期制作同样仓促。但电脑渲染速度有上限,机器可不会妥协——逼急了直接 。
此外,流量经济盛行,剧组大部分预算流向主演和Ip,留给后期的资金捉襟见肘。一家团队的钱都不够,更别说分摊任务。
为按时交付,特效团队只能在次要细节上偷工减料,导致画面效果支离破碎。
更糟的是,资方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审美停留在“金光闪闪大翅膀”的页游风格。多重负面因素叠加,能做出“五毛特效”已属不易。
但实际上,国产特效的进步远超观众想象。某些领域如烟火、材质渲染等,甚至不输好莱坞。唯一明显差距在于人物皮肤、动物毛发等需要海量经验数据的环节。
《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由四家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两家为本土企业,一家为中德合资,另一家为中韩合作,国产化程度相当可观。
影片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然而即便电影票房表现亮眼,参与制作的几家特效公司却并未获得丰厚利润。
担任《流浪地球》视效总监的丁燕莱,也是特效公司\"橙视觉\"的创始人。在电影后期资金吃紧时,她甚至通过承接其他项目来维持《流浪地球》的制作投入。
这种\"倾尽所有也要支持你\"的执着精神,放在任何领域都称得上感人至深。
影片上映后,孟浩一直在思考是否要投资特效行业。这个领域与互联网地图业务类似,属于各行业都离不开的基础建设。
事实上,视觉特效不仅应用于影视行业,动画、游戏等领域同样存在巨大需求。若能推动行业发展,即便核心业务利润有限,也能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实现价值。
孟浩翻阅着平板电脑里整理的国内特效团队资料:参与《流浪地球》的橙视觉、墨境天合;与好莱坞合作的base Fx;专注动画领域的天工异彩;背靠中影集团的华龙;以及谢霆锋早年创立的po朝霆等。
此外还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AI视觉研究项目。与其他领域不同,这类科研团队的经费普遍较为紧张。
恰逢弧光公司在《流浪地球》项目中获利数亿,只需动用部分收益就足以进行相关投资。
随后几日,孟浩召集了郭凡、路洋等导演,联合启明创投共同筛选合适的投资标的,也为《流浪地球2》提前布局。
为此他专门成立了\"星河幻彩\"公司,负责整合投资相关团队和科研项目。趁着弧光运营步入正轨之际,孟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新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