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白术的到来,在龙城医疗中心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林倩为首的现代医学团队,对于这位带着一背包手札和草药样本、言谈间皆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的老者,起初是抱着谨慎的怀疑和强烈的好奇。
双方第一次正式会面,是在一间特意布置的、兼具现代检测设备和传统诊室氛围的交流室里。
“秦老先生,欢迎您。”林倩礼貌地开口,“我们非常希望能了解您关于治疗癌症的理论和方法。”
秦白术点了点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悠悠地从帆布包里取出几本边缘磨损、字迹密密麻麻的手札,摊在桌上。他又拿出几个小布袋,里面是各种经过炮制、形态各异的草药。
“医道,首重辨证。”他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场,“癌瘤,在老夫看来,不过是‘积聚’、‘症瘕’之甚者。其本,在于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其标,在于痰瘀互结,毒热蕴滞。”
他指着手札上绘制的、与现代解剖图迥异的人体经络脏腑图,开始阐述他的理论体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判断患者属于何种证型(如肝郁气滞、脾肾阳虚、瘀毒互结等),如何根据不同证型确立“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如何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配伍,如何利用针灸疏通经络、调节气机以辅助治疗……
林倩和她的团队成员们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正气”、“痰瘀”、“气机”这些概念,与他们熟悉的细胞、基因、肿瘤标志物仿佛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位年轻的肿瘤学博士忍不住提问:“秦老,您说的‘正气’和‘邪气’,有具体的生物学指标可以量化吗?比如在血液或者影像上能看出来吗?”
秦白术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历经世事的宽容:“小伙子,人不是机器。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平衡,如同这天地间的风雨云雾,你能用尺子去量风有多重,用杯子去装云有几升吗?但它们确实存在,影响着万物生长。”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你们说的那些检查,片子,也有用。可以看作是‘望诊’和‘切诊’的延伸,能帮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积聚’的位置、大小,了解身体内部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结合起来看。”
接着,秦白术详细讲解了他带来的几个核心药方。每一味药的性(寒热温凉)、味(酸苦甘辛咸)、归经(作用于哪条经络或脏腑),以及它们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角色,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能说出某些草药中,可能含有哪些已知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但他强调,中药的作用在于“配伍”产生的整体效应,而非单一成分的靶向攻击。
“比如这味‘白花蛇舌草’,”他拿起一株干枯的草药,“西医研究说它有抗炎、抗癌作用。但在老夫的方子里,它通常是‘臣药’或‘佐药’,用来清热解毒,配合‘君药’扶助正气,再靠‘使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单独用它,力薄而效浅,甚至可能伤了脾胃。”
他还展示了独特的针灸穴位组合,用于缓解癌痛、改善化疗(如果未来能重新应用)后的呕吐、提升患者食欲和体力。
一场交流下来,林倩和她的团队从一开始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意识到,秦老掌握的,是一套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的医学智慧!它可能无法用现有的科学语言完全解释,但它内在的逻辑严密性、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以及那种动态调整、个体化治疗的思路,恰恰是现代医学有时会忽略的!
尤其是秦老强调的“扶助正气”——即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和整体机能来对抗肿瘤的理念,与目前世界最前沿的肿瘤免疫治疗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秦老,您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林倩由衷地说道,态度变得无比恭敬,“我们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将您的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建立模型,进行更系统的研究和验证!”
秦白术捋了捋胡须,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好啊。老夫这点东西,若能借助你们的手段,发扬光大,惠及更多人,也不枉此生了。”
很快,一个由秦白术作为总顾问,林倩团队精英和多位回归的生物学、化学、药学专家组成的“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小组”正式成立。
现代科技的精密仪器,开始尝试量化“气血”和“经络”的变化;超级计算机开始模拟复杂中药方剂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潜在作用靶点;自动化设备按照秦老的指导,开始大规模、标准化地培育和炮制所需草药……
一条融合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独特的抗癌之路,开始在龙城铺开。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触摸到的,或许只是这座名为“传统医学”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足以让他们穷尽一生去探索。而战胜癌症的希望,也在这融合与探索中,变得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