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赏的欢声尚未远去,驻地这台庞大机器的核心齿轮却从未真正停歇。
就在张彪和他的敢死队员们卸下装备,准备享受难得休憩的同时,李默的命令已经通过指挥中心迅速下达。
人员的轮换早已在计划之中。三名在模拟器和现有那架豪华的直升机上经过紧急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的预备飞行员被召集起来。他们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交织的神情,接过了前辈的飞行头盔和任务指令。没有太多言语交代,只有简洁明确的目标区域和资源清单——旧的路线需要巩固,新的区域等待探索。
同时,由王铁从治安队和身体强健的新成员中精心挑选、并经张彪、陈明、山猫等人短期突击训练的六十名新护卫队员,也在广场快速集结。他们领取了武器和基础防护装备,眼神中虽然还带着新手的生涩,但更多的是对任务的重视和一股想要证明自己的锐气。
没有盛大的送行仪式,只有高效的交接。
当张彪、陈明、山猫等人端着加餐的饭盒,看着这支崭新的队伍迈着略显僵硬却坚定的步伐,走向整装待发的三架米-26时,他们只是默默地行着注目礼。他们理解这种紧迫,也明白驻地的发展不能因任何人的休息而停滞。
“走吧,吃饱喝足,睡他个天昏地暗!”张彪收回目光,对着身边的兄弟们低吼一声,“养足了精神,后面还有的是硬仗要打!”
新的飞行员和护卫队员登机,熟悉的引擎轰鸣声再次响彻驻地。
直升机拔地而起,如同永不疲倦的信使,再次射向昏黄的天际,接替了之前的搜寻与接应任务,确保“输血线”的持续畅通。
而在驻地内部,“百日计划”的各个节点更是热火朝天。
熔炼区,新加入的、拥有冶金背景的幸存者来不及适应环境,就立刻投入了对新搜集回来的金属残骸的分析和分类工作,炉火日夜不熄。
维修车间内(新、旧人员),针对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逆向测绘和仿制尝试正在紧张进行,精密工具缺乏,就用土办法和惊人的耐心一点点磨。
武器研发小组(新、旧人员),则已经开始利用初步修复的小型冲压设备,尝试制造那款简易步枪的第一个原型枪机部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床的嘶鸣,构成了工业复兴的前奏。
小雅的后勤团队如同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将新涌入的人力根据技能快速填充到各个空缺岗位,同时还要保障数千人日益复杂的物资调配。
李默和5号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鞭策和定心丸。他查看进度,解决突发问题,协调资源冲突。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轮换,是为了更持久的奔跑。
短暂的休整,是为了积蓄更强韧的力量。
驻地的每一个齿轮,都在为了那个“百日筑基”的目标,高速而坚定地运转着,向着充满未知却也充满希望的未来,隆隆前进。
大家都为了生存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