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望着远方突厥败退的方向,心中明白,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他转身对身边的侍卫说道:“收拾行装,即刻回都城。这场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才刚刚开始。”说罢,他翻身上马,带着侍卫朝着都城疾驰而去,扬起一路尘土。
数日后,李浩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回到都城。他没有丝毫耽搁,径直前往皇宫。踏入朝堂,只见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大臣们或交头接耳,神色慌张;或低头沉思,眉头紧锁。李浩心中一沉,意识到边境之事恐怕已生变故。
他快步走到殿中央,向高坐龙椅的李世民行了君臣之礼。未等他开口,李世民面色沉重地说道:“李浩,边境急报,那勾结突厥的守将终究还是倒戈了,突厥大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境,边关烽火已然燃起。”
李浩听闻,心中一凛,抬眼望去,只见大臣们脸上皆露出忧虑之色。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焦急,说道:“陛下,事已至此,当务之急是商讨应对之策。”
朝堂之上,众人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主张求和,认为突厥势大,此时与之硬拼,恐大唐百姓生灵涂炭;有的则坚决主战,觉得大唐威严不可侵犯,应举全国之力,击退突厥。
李浩面色严峻,目光扫过众人,大声说道:“求和绝非良策,只会助长突厥的嚣张气焰。如今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方能保我大唐江山社稷。”
说罢,他转身面向李世民,拱手道:“陛下,臣请旨调派军中将领,率领精锐部队即刻奔赴边境,抵御突厥入侵。”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信任与期许:“准卿所奏,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务必击退突厥,保我边境安宁。”
李浩领命后,迅速在朝堂上点将。他看向军中将领王猛,目光坚定地说道:“王将军,本皇子命你率领五万精锐骑兵,星夜兼程赶往边境,务必在突厥大军站稳脚跟之前,给予他们迎头痛击。”
王猛单膝跪地,抱拳应道:“末将定不辱使命!”言罢,起身领命而去。
李浩又看向另一位将领张勇,说道:“张将军,你率三万步兵,紧随其后,作为后援。同时,沿途做好粮草补给工作,切不可有误。”
张勇同样跪地领命:“末将谨遵吩咐!”
安排好军事部署后,李浩深知朝堂人心也需稳定。他环顾四周,大声说道:“诸位大臣,大唐历经数代,根基深厚,绝非突厥轻易可撼动。此次虽遇危机,但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定能度过难关。”
然而,仍有一些保守派大臣面露担忧之色,其中一位颤颤巍巍地说道:“李公子,突厥来势汹汹,我等虽有决心,但万一战事不利,该当如何?”
李浩目光如炬,直视着这位大臣,说道:“大人无需担忧,我大唐军队英勇善战,且此次我们准备充分。再者,我等身后是万千百姓,是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岂有退缩之理?”
在李浩的一番鼓舞下,朝堂上的气氛逐渐从忧虑转为坚定。大臣们纷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共抗突厥。
此时,朝堂之外,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洒下几缕光芒。远处,都城的百姓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局势的紧张,街道上行人匆匆,却又秩序井然。
李浩深知,时间紧迫,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他又安排了几位大臣,负责在都城内加强防御,组织百姓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同时,他还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各地,调运粮草和军备物资,以保障前线的需求。
一切安排妥当后,李浩站在朝堂之上,望着大臣们,心中默默祈祷此次调兵遣将能够成功抵御突厥。他知道,这一战,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容不得半点闪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线的消息不断传来。探子来报,王猛将军率领的骑兵已经与突厥先锋部队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喊杀声、马嘶声,仿佛穿越了遥远的距离,在众人耳边回响。
李浩在朝堂上焦急地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每一刻都如一年般漫长。他时而踱步,时而停下思考,脑海中不断推演着战场局势。
终于,又有探子来报:“启禀殿下,王猛将军首战告捷,突厥先锋部队被击退,但敌军主力仍在逼近,局势依旧严峻。”
李浩听闻,心中稍感欣慰,但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听闻首战告捷,脸上露出了一丝喜色。但李浩深知,不能因这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他再次对大臣们说道:“诸位,首战虽胜,但突厥主力未损,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密切关注前线战事,随时做好应对之策。”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色渐暗。朝堂内,烛火摇曳,众人的身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预示着局势的变幻莫测。
李浩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大唐军队虽已出征,但突厥来势汹汹,这场战争的胜负仍未可知。边境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大唐军队能否成功抵御突厥大军的进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