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刚过,荷塘就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被。枯荷杆顶着蓬松的雪团,像一支支白玉簪插在塘里,老槐树上的“荷风传家”木牌也积了雪,唯有铜钥匙在雪光里闪着冷亮的光——那是蓝语棠每天都会擦拭的地方,她说钥匙要保持光亮,才能“锁住时光里的故事”。
这天清晨,蓝承宇刚打开展厅门,就看见一辆印着“上海文创”的面包车停在塘边。设计师夫妇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跳下车,手里捧着个大纸箱:“承宇兄,上海体验馆的第一批展品到了!我们还带了几位媒体记者,想拍一拍荷塘的冬日景象,让更多人知道冬天的非遗也有暖意。”
记者们很快就被荷塘的雪景吸引了,镜头对着覆雪的枯荷、挂霜的芦苇拍个不停。蓝语棠带着他们去看培训教室,里面生着炭火盆,阿强正带着几个年轻人雕“雪荷”木雕,木屑落在暖融融的炭火旁,竟带着点春天的生气。“这是用塘边老槐树的木料雕的,”阿强拿起一尊刚雕好的雪荷,荷叶上的雪粒纹理清晰可见,“冬天的木头更紧实,雕出来的花纹能保存更久,就像咱们的故事,越沉淀越有味道。”
李老先生则在展厅的“时光角”旁,架起了小炉子,煮着热腾腾的芦苇茶。他给每位记者递上一杯,茶汤泛着浅黄,喝起来有淡淡的草木香:“这是用晒干的芦苇叶煮的,以前太祖母冬天常煮给孩子们喝,说能驱寒。现在我们煮芦苇茶,也是想让大家尝尝荷塘的味道。”一位女记者捧着茶杯,看着窗外的雪景,忍不住说:“以前总觉得冬天的乡村很冷清,没想到这里的冬天,连空气里都藏着故事。”
下午,大家围坐在炭火盆旁,聊起上海体验馆的筹备进度。设计师拿出手机,给大家看装修好的体验馆照片:墙面用芦苇编的挂帘装饰,展柜里摆着荷塘的木雕和芦苇篮,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太祖母的字条复制品——“唯牵挂与念想,能跨岁月,抵山河”。“下个月就能开业了,”设计师笑着说,“我们还特意留了个‘手作区’,到时候会请村里的师傅去上海授课,让上海的市民也能亲手编芦苇篮、雕小木件。”
蓝念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需要准备的东西:“我要把荷塘的四季视频刻成光盘,放在体验馆的播放区;还要把咱们的宣传册翻译成英文,方便外国游客了解非遗故事。”蓝语棠也凑过来,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木莲蓬:“我也要去上海!我可以教小朋友雕小木件,还要告诉他们,这些木头都来自荷塘的老槐树。”
正聊着,聂明玦顶着风雪来了,手里拿着一份红头文件:“承宇兄!咱们的‘荷风传家’品牌,被评为‘省级非遗文创示范品牌’了!县里还说,要推荐咱们参评国家级的奖项!”他话音刚落,陈爷爷就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一尊雕好的“荷风传家”木牌,比老槐树上的那个更精致:“这是我特意为获奖雕的,等去省里领奖时,就带着它,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荷塘的手艺。”
夜里,荷塘的雪下得更大了。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把今天记者拍的照片、上海体验馆的设计图、获奖文件都放进新木箱里。木箱已经堆得半满,每一件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从太祖母的旧纺车线,到孩子们的小木件,再到如今的获奖证书,像是一条长长的时光线,串联起荷塘的过去与未来。
“爹爹,木箱快要装满了,怎么办呀?”蓝语棠看着满满的木箱,有点担忧。蓝承宇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没关系,我们可以再做一个木箱,就像荷塘的故事,永远都装不完。等明年春天,我们把这些木箱里的物件整理一下,在展厅里办个‘十年传承展’,让大家看看咱们荷塘这十年的变化。”
蓝念安拿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冬蕴新声,荷语绵长”八个字,旁边画了一朵顶着雪的荷花。她抬头时,正好看见月光透过木格窗,落在木箱上,把“荷风传家”的字样映得格外清晰。“姐姐,我们的故事,会被更多人知道吗?”蓝语棠小声问。“会的,”蓝念安点点头,“只要我们一直守护着荷塘,一直传承着手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听见荷塘的故事,爱上非遗的魅力。”
风穿过展厅,带着炭火的暖意和木头的清香,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站在窗前,看着漫天飞雪,忽然想起太祖母当年在雪地里种芦苇的模样——那时的她,或许从未想过,几十年后,她种下的芦苇会走出乡村,走向上海,甚至走向更远的地方;她传下的手艺,会从一个人的坚守,变成一群人的守护,从小小的荷塘,走向更大的舞台。
雪还在不停地下,荷塘的夜晚安静而温暖。展厅里的炭火盆还在燃烧,木箱里的物件还在沉睡,等待着明年春天的唤醒。蓝承宇知道,这个冬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蓄力——等春天来了,荷塘会重新长出芦苇,体验馆会迎来第一批客人,新的木箱会装满新的故事,而“荷风传家”的故事,会像这满塘的雪水,在春天里融化,滋养出新的生机,永远绵长,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