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民兵之制
汉部落的疆域在扩张,人口在汇聚,工坊的炉火日夜不息,田野里的稼穑欣欣向荣。然而,阳歌与岩灵(司马)并未被这片繁荣景象所迷惑,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伴随着部落体量的增长,其所需承担的防御责任和潜在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现有的常备军战士,是部落最锋利的剑刃,精锐悍勇,但数量终究有限。他们需要负责日常巡逻、边境警戒、核心区域守卫,以及随时应对突发冲突。一旦面临大规模、长周期的战事,或是需要分兵守护日益广阔的疆土时,这支精锐力量便会显得捉襟见肘。将所有青壮劳力长期脱离生产转为职业士兵,更是会严重拖累部落的发展。
如何在不影响日常生产、不过度增加部落负担的前提下,大幅提升部落的军事潜力和总体防御能力?一个源于阳歌记忆深处、契合当前时代背景的制度构想,逐渐成熟。
这一日,军事会议在司马岩灵的营帐内召开。除了常备军的各级百夫长,阳歌还特意叫来了负责内务的坚骨和司农稷。
“部落日渐壮大,耳目所及,皆为沃土,皆为子民。”阳歌开门见山,指向悬挂的疆域图,“然,守护这片基业,不能仅靠营中这数百常备之兵。需有一支藏兵于民、亦耕亦战、随时可聚集成军的力量,作为常备军之坚实后盾与补充。”
他提出了核心构想:“即日起,推行‘民兵之制’!凡部落所有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之健康青壮男子,除残疾者外,皆为‘民兵’!农闲之时,不需耕作之季,必须接受军事操练,每年不得少于六十日!由司马府统一统筹,常备军军官负责教导操练!”
帐内众人闻言,神色各异。百夫长们大多露出兴奋之色,这意味着他们将拥有更多的可调动力量;而坚骨和稷则略微皱眉,担心会影响农事和生产。
岩灵率先表示支持,她目光锐利:“此策大善!以往遇战事,临时征召青壮,往往不通号令,不习战阵,徒有人数,难成战力。若有定期操练,则大不相同!只需一声令下,顷刻间便能集结起一支知进退、懂配合的雄兵!”
勐等年轻军官更是跃跃欲试,这无疑是极大的锻炼机会。
阳歌看向坚骨和稷:“我知道你二人所忧。故而操练时间,必选在农闲之时,由司马府与司农府共同商定,绝不误农时。且平日民兵仍在家耕作劳作,无需部落额外供养,唯有操练时由公中提供饮食。此乃以最小代价,获最大战力之策!”
他又看向众军官:“练兵内容,亦需有侧重。非要求其等皆如常备军般精通搏杀,首要在于:熟听金鼓号令、熟识队列阵型、能进行长途行军、会使用弓弩进行覆盖射击、并掌握基础工事修筑之法。 使其能守城、能辅战、能运输辎重即可。”
如此解释,众人疑虑尽消。坚骨和稷点头称善,此法确实巧妙,几乎将部落的潜在军事力量开发到了极致。
决策既定,司马府雷厉风行。岩灵亲自制定训练大纲和轮训计划,勐等一批有文化、有热情、经历过实战的年轻军官被委以重任,担任各“民兵营”的教头。
命令很快通过各氏族长和新建的户籍体系传达至每一户。初期,自然有些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农夫感到不解和抱怨,但在部落强大的组织力和《汉约》的权威下,无人敢公开反对。
第一次大规模集训,选在了秋收之后、冬闲之初的一片开阔河滩地。
清晨,寒霜未褪,数千名来自不同氏族、不同聚落的青壮男子,带着好奇、紧张甚至几分不情愿,拿着自家带来的简陋武器(多是竹矛、木弓,甚至农具),乱糟糟地聚集在一起,如同喧闹的集市。
然而,当身披皮甲、腰挎钢刀、神情冷峻的勐登上临时垒起的高台,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时,嘈杂声瞬间平息了下去。常备军战士组成的督战队手持长棍,立于四周,维持秩序。
“奉司马令!汉部落民兵第一营,集结!”勐的声音年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自此日起,尔等不再是寻常农夫,亦是汉部落之盾,汉部落之剑!队列训练,开始!”
训练是艰苦而枯燥的。辨识旗帜、听令进退、排列简单的阵型(如方阵、横队)、长途负重奔跑……对于散漫惯了的农夫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起初几天,场面混乱不堪,笑料百出。
但在军官们严格的督促和反复的教导下,变化开始悄然发生。这些质朴的农夫,本就吃苦耐劳,且集体意识很强。他们逐渐明白了号令的含义,体会到了队列整齐所带来的力量感和秩序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理解这项义务背后的意义——是为了保护他们刚刚重建的家园,保护他们辛苦收获的粮食,保护他们的亲人。
训练的间隙,军官们会讲述部落征战的历史,讲述战士的荣耀,激发他们的血性与责任感。同时,严格的纪律也贯穿始终,迟到、怠训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累及家庭的口粮分配;而表现优异者,则会得到公开表扬和额外的食物奖励。
一月之后,当阳歌和岩灵前来检阅时,看到的已不再是那群乌合之众。数千青壮虽装备简陋,但已能根据旗鼓号令,整齐划一地进退、变阵,虽略显生涩,却已初具章法。一声令下,弓手队(使用统一发放的制式木弓进行基础训练)能进行较为齐整的箭矢抛射。挖掘壕沟、树立简易营寨的速度,也远超普通民夫。
一种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正在这群“亦农亦兵”的汉子们身上凝聚。
岩灵看着这场面,眼中精光闪烁,对阳歌低声道:“父亲,只需稍经战火淬炼,其中佼佼者便可补充入常备军。假以时日,我汉部落可战之兵,将远超任何周边部族!”
阳歌颔首,心中充满了安全感。民兵制推行,意味着汉部落的战争潜力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它就像一片深广的沃土,随时能为常备军这棵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后备力量。
藏兵于民,寓军于农。这项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军事上的革新,更是将保卫部落的责任与意识,深深地根植到了每一个适龄青壮及其家庭的心中,为汉部落未来的扩张与稳定,打下了最坚实的军事基础。
第二百八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