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石柱与薪火
盐,这白色的晶体,如同具有魔力般,悄然改变着汉部落的生存状态。
熬煮出的精盐被小心地储存起来,一部分用于日常食用,另一部分则成为了宝贵的“战略物资”。腌制好的肉干和鱼干开始出现在食物配给中,虽然分量依旧不多,但那咸鲜的味道和更长的保存时间,极大地缓解了食物的焦虑,也让人们干涸的体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补充。
坚手带领的工坊区,在阳歌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利用盐水进行皮革鞣制和简单的铁器防锈处理。虽然工艺粗糙,效果有限,但这代表着一种宝贵的探索精神,代表着汉部落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而是尝试着更好地利用资源,改善生活。
然而,宁静总是短暂的。盐矿的存在,如同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肥肉,不断吸引着周围的觊觎。
泽部落的残兵虽然新败,却并未远遁。他们像饥饿的狼群,围绕着盐矿山谷不断徘徊,小规模的骚扰和偷袭几乎每日都在发生。运输盐块的队伍每次出行都如同一次危险的远征,必须由精锐战士全程护送,即便如此,也时有伤亡。
战争,从大规模的主力对决,转入了一种更加磨人、更加残酷的消耗与反消耗、封锁与反封锁的僵持阶段。
狰显然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寻求一举歼灭汉部落——那代价他已然无法承受——而是试图通过不断的骚扰和封锁,切断汉部落的生命线,拖垮他们,让他们最终无法守住盐矿,甚至从内部崩溃。
阳歌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加强盐矿和运输路的防御,增设岗哨和陷阱;另一方面,则开始思考更长远的破局之道。
人力,是最大的瓶颈。连番血战和艰苦的劳作,使得部落的人口,尤其是壮年男性,锐减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每一次伤亡,都让本已紧绷的防御链条更加脆弱。
这一天,又一支运输队带着盐块和几名伤员艰难地返回了主营地。人们沉默地卸下物资,将伤员抬去救治。气氛压抑,一种看不到尽头的疲惫和牺牲感弥漫在空气中。
阳歌站在营地中央,看着人们麻木的脸庞,看着那些空出来的、原本属于战死者的位置,心中那股沉甸甸的痛楚再次翻涌上来。獠牺牲时的画面,以及其他无数熟悉面孔的消失,如同梦魇,缠绕不休。
不能再这样下去。牺牲必须被铭记,勇气必须被颂扬,否则,部落的魂就会在无尽的消耗中慢慢消散。
他大步走向部落中心那片相对平整的空地。这里原本是举行集会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地方,现在却显得有些空旷。
他叫来了巫、坚手,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包括黑石部落的鸦祭骨(他已随后续队伍迁来主营地)。
“我们需要一根柱子。”阳歌开口,声音沉静而有力,“一根最高的、最坚硬的石柱。就立在这里。”
众人有些疑惑地看着他。
“要把所有为部落战死、在劳作中死去的兄弟姊妹的名字,尽可能刻上去。”阳歌的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从獠开始。要让后来的人,只要看到这根柱子,就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吃的盐,我们住的屋子,是怎么来的。”
“要让他们的魂,有个寄托的地方。要让活着的人知道,为部落流血流汗的人,部落永远不会忘记!”
他的话,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巫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重重顿了一下手中的骨杖:“好!早该如此!让英灵永驻,让后人铭记!这是大善!”
鸦祭骨也缓缓点头,用苍老的声音道:“黑石的祖先,也会同意。战士的荣耀,不该随风而散。”
坚手更是激动:“我亲自带人选石料!打磨!保证是最硬、最久的石头!”
这个提议,瞬间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和响应。它触动了部落民心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对英雄的崇拜,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自身血脉传承的重视。
说干就干。坚手立刻带人前往河边,挑选了一块最大、最坚硬的青黑色巨石。数十人喊着号子,用滚木和绳索,艰难地将巨石拖回营地中央。
接下来几天,工坊区最好的工匠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轮流用青铜凿和铁錾,小心翼翼地在石柱上刻画起来。没有文字,他们就刻下代表个人身份的独特符号——獠的斧头、某位神射手的弓、一位擅长编织女子的纺轮……以及他们的“姓氏”符号(龙、石、织等)。
每刻下一个符号,巫都会在一旁举行简单的仪式,吟唱古老的祷词,告慰亡者。
当这根粗糙却无比庄严的英灵柱最终矗立在营地中央时,整个部落的人都自发地聚集了过来。
人们仰望着石柱上那些熟悉的符号,寻找着自己亲人、伙伴的印记。无声的泪水滑落,低声的啜泣响起,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而浩荡的力量在汇聚。
阳歌站在石柱前,手中拿着一碗新熬出的、雪白的盐。他将盐缓缓洒在石柱基座周围,声音洪亮而肃穆:
“獠!兄弟们!姐妹们!看着!部落还在!盐,我们抢回来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这柱子,立在这里!以后,每一个为部落战死、累死的人,名字都会刻上去!” “汉部落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会记得你们!香火不断,祭祀不绝!”
简单的仪式,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给了逝者以哀荣,给了生者以慰藉,更给了所有活着的人一个明确的信号:为部落付出,值得!部落,不会辜负任何人的牺牲!
凝聚力,在这根冰冷的石柱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之后,阳歌趁热打铁,宣布了基于“英灵柱”的延伸思考——“部落贡献记名”。
“以后,不仅仅是战死。谁为部落找到了新的食物来源,谁改进了工具,谁提出了好主意……所有对部落有大贡献的人,活着的时候,就可以由巫和长老会评议,将其事迹和符号,刻在专门的木板上,悬挂起来,让所有人知道,让后人学习!”
“贡献越大,荣誉越高!分配食物和物资,也要向有贡献的人倾斜!”
这不是严格的制度,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方向。但它将荣誉与实实在在的利益开始挂钩,极大地激励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石柱矗立,犹如丰碑,铭记过去;薪火相传,重在激励,指向未来。
汉部落,在血与火的磨难中,开始尝试着构建属于自己的、更加坚韧的精神内核与秩序雏形。
而这一切,都被远处山岗上,一名潜伏的巨鹰城邦侦察兵,用炭笔仔细地记录在了他的木板上。这个部落的顽强与奇特,远超他们的想象。
(第一百一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