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灯塔与暗礁
徐卓远这个名字,连同他背后所代表的振远资本,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层层叠叠的涟漪。父亲封瀚林那句“背景比较深”、“作风强硬”、“深沉难测”的评价,更是为这个本就笼罩着迷雾的少年添上了一抹难以言喻的复杂色彩。
然而,封瑶并未感到畏惧,反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究欲。重生归来,她早已不是那个会被复杂背景和深沉人物吓退的怯懦少女。前世在商海浮沉,她见识过各色人等,深知表面的光环与危险之下,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真相。她清楚地知道,命运的丝线已经将她和徐卓远缠绕在一起,无论是作为“心域”项目不可或缺的技术核心,还是作为她个人情感图谱上那个突兀却强烈的坐标,他都无法被轻易绕过。这不仅是青春的邂逅,更可能是一场关乎她未来道路乃至家族命运的博弈。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在处理学业和项目之余,刻意通过网络数据库、财经报道甚至一些半公开的行业分析报告,收集关于振远资本和徐家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拼凑出一个庞大商业帝国的轮廓。振远资本以其精准、犀利甚至有些冷酷的投资风格闻名于业界,尤其在硬科技和前沿领域布局极深,眼光毒辣,下手果断。与其合作者,若能满足其要求,往往能获得巨额资金和资源,一飞冲天;而与其对立或在谈判中试图耍弄心机的,则大多在资本的无情碾压下落得惨淡收场。徐振宏本人更是一个传奇与争议并存的人物,出身微寒,白手起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几经沉浮,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关于他的传闻层出不穷——铁血手腕、算无遗策,但也有人私下议论其早期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灰色地带。然而,所有报道中,鲜少提及他的家庭,更别提他那个几乎从未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儿子。
这样一个家庭出身的孩子,徐卓远,却毅然选择了纯粹的学术道路,并且在国际物理奥赛中获得金牌,展现出了惊人的物理学天赋,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点。他的孤僻冷清,是对那种高压、复杂甚至可能充斥着算计的商业环境的一种无声反抗或逃避?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蛰伏与积累,如同猛兽在出击前的静默?封瑶隐隐觉得,徐卓远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和锐利,或许正源于这种与出身环境的激烈对抗或深度融合。
带着这些新的观察与思考,封瑶再次踏入“心域”实验室时,心境已与以往不同。她不再仅仅将徐卓远视为一个值得欣赏和合作的学术伙伴,更开始尝试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去解读他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逻辑,试图看清那冰冷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核。
实验室里,徐卓远依旧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他穿着简单的白色实验服,身形挺拔清瘦,专注地盯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和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侧脸线条在冷白灯光下显得既认真又疏离,仿佛与周遭喧嚣的实验环境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偶尔,他会就某个技术难点与封瑶进行简短的交流,言辞精准,逻辑严密,从不拖泥带水。那双深潭般的眼睛在谈论专业问题时,会闪烁出纯粹而锐利的光芒,仿佛能瞬间剥离一切干扰项,洞穿一切虚妄,直抵问题核心。这种纯粹,与他背后那个利益交织的复杂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封瑶敏锐地察觉到,在专业领域,徐卓远对她似乎有种天然的、不加掩饰的信任与认可。他从不因为她是大一新生而轻视她的观点,反而时常在她提出某个独特见解或巧妙思路时,会微微侧首,投来一种极其专注的凝视,那眼神中偶尔会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果然如此”或“不出所料”的意味,仿佛她的表现正在验证他某个既定的猜想。
这让她更加确信,徐卓远之前就认识她,并且对她有所了解。这份了解,绝不仅仅源于父辈那可能存在的、浮于表面的商业合作那么简单。他似乎在通过她的言行,观察和印证着什么。
这天下午,项目组进行了一场关于“情感化交互阈值”的激烈讨论。一位以严谨(或者说刻板)着称的高年级学长坚持认为,应该设定明确的、量化的指标来规范用户情感反馈的强度,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避免不可预知的风险。
“情感不是冰冷的数字,强行量化只会扼杀其真实性和多样性,这与‘心域’试图构建深度情感连接的初衷是相悖的。”封瑶忍不住反驳,她结合自己前世在商业策划中洞察人性的经验,以及今生对认知科学、心理学的深入学习,条理清晰地阐述道,“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动态适应性的框架,去理解、学习和引导情感的流向,而不是用僵硬的标尺去切割它。真正的稳定,源于系统对复杂性的容纳能力,而非简化。”
她的观点清晰有力,引用了大量发展心理学、社会动力学甚至行为经济学案例,逻辑链条完整,让在场不少人都陷入沉思。那位学长一时语塞,面子上有些挂不住,面色微微涨红,试图寻找理论依据反驳,却显得有些苍白。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如同背景板的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清冷如玉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同意封瑶的观点。”
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徐卓远极少在非纯粹技术细节的讨论上明确表态,更遑论如此直接、毫无保留地支持某一个人的观点,驳斥另一位资深成员。这几乎是一种旗帜鲜明的站队。
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越过众人,最终落在封瑶身上,补充道:“试图用确定性模型去框定非确定性的情感,是方法论上的根本错误,是本末倒置。封瑶提出的动态框架和引导思路,更接近人类认知和情感流动的本质,这也是‘心域’项目区别于其他浅层情绪识别研究,试图构建真正深度交互环境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所在。”
他的话如同最终裁决,不仅支持了封瑶,更拔高到了项目哲学的高度,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那位学长讪讪地不再言语,其他人也纷纷露出恍然或深思的表情。
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封瑶整理着刚才讨论的记录和资料,感觉有人停在了自己身边,带来一丝清冷的气息。她抬起头,正对上徐卓远的目光。他的眼神依旧深邃,但少了几分平日的纯粹疏离,多了一丝难以辨明的探究。
“你的想法很好。”他说道,语气依旧平淡,但封瑶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真实的赞赏,这与他平日里客套的“不错”截然不同。
“谢谢。”封瑶微微一笑,坦然接受,然后状似不经意地提起,指尖轻轻划过笔记本的边缘,仿佛只是在闲聊,“对了,前几天我父亲回来了,我跟他提到了你。”
徐卓远眼神微动,浓密的睫毛轻轻颤了一下,并未露出意外的神色,似乎早有预料。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她,那双眼睛像深不见底的古井,等待着她主动将石子投入,观察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我转达了你的问候。”封瑶继续说道,目光清澈地迎视着他,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试图读懂那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我父亲说,他知道你,也知道振远资本。他说……徐伯伯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企业家,眼光独到,魄力非凡。”她重复了封瀚林的原话,但刻意略去了那句意味深长的“作风强硬,背景深沉”。
徐卓远闻言,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那弧度极浅,转瞬即逝,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像是一丝了然的嘲讽,又像是对某种既定标签的无言抗拒。他沉默了几秒,周遭的空气仿佛都因这沉默而变得粘稠,才低声道:“是么。” 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却更显得意味深长。
他没有追问封瀚林还说了什么,也没有解释自己为何会突然让封瑶带那样一句近乎唐突的问候。两人之间陷入一种微妙的、充满张力的静默,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丝线在牵引、试探,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封瑶没有退缩,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决定再向前一步,直接触碰那个核心的谜团:“徐卓远,你之前……是不是就认识我?” 这个问题直白而大胆,彻底打破了那层若有若无的窗户纸,将两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试探,推向了明面。
徐卓远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有什么情绪快速掠过,像是冰面乍裂的一道碎痕,是惊愕?还是某种沉湎已久的、带着重量回忆被骤然触动?他没有立刻否认,也没有急于承认,只是那样深深地看着她,目光锐利仿佛要穿透她的瞳孔,看进她的灵魂深处,评估着她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和勇气。
过了好一会儿,就在封瑶以为他会用沉默或一句模糊的话搪塞过去的时候,他才用一种极其缓慢,仿佛每个字都带着千钧重量的语调说道:“封瑶,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它无法被直接观测,但其存在的引力,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围所有星体的轨迹。”
这个回答,如同一个充满哲思与神秘色彩的谜语,比直接的承认或否认更让人心惊。
封瑶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加速跳动起来。暗物质?引力?他是在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承认,他早就“观测”到了她的存在,并且她的“轨迹”因他而发生了改变?还是指他自己,就是那个无法被直接观测,却拥有巨大引力、能扭曲时空的“暗物质”,而她的出现,不过是落入了他的引力场?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前因?是与她重生相关,还是与家族、与振远资本有关?
她还想再问,试图从那谜语中剥离出更确切的线索,徐卓远却已经移开了目光,周身那股刚刚泄露出一丝的、带着温度的情绪波动瞬间收敛,恢复了平日里那副无懈可击的疏离模样,仿佛刚才那段充满隐喻、几乎触及灵魂的对话从未发生。“下周的模型优化方案,数据预处理部分还需要调整,我晚上发你邮箱。”他语气平淡地交代完工作,便转身,迈着依旧沉稳的步伐离开了实验室,留下一个清冷孤绝的背影。
封瑶站在原地,手中还捏着那张写满讨论要点的纸,看着他那仿佛承载着无数秘密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心中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
徐卓远,他果然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他像一座沉默而坚定的灯塔,在学术的海洋中为她指引方向,散发出让她心悸又向往的、纯粹智慧的光芒;但同时,他也像一片危险的暗礁,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与深不可测的资本暗流、家族过往,以及可能关联着她前世今生的核心秘密紧密相连。靠近他,或许能抵达崭新的彼岸,也或许会撞得粉身碎骨。
弥补青春遗憾的道路上,她收获了亲情的温暖,找到了奋斗的方向,而现在,这个名为徐卓远的“副本”正式开启。这不仅仅是关于爱情萌动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真相、关于命运、关于自我成长的冒险。
她轻轻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明亮的光芒,那光芒中,有好奇,有警惕,更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挑战欲。
无论他是灯塔还是暗礁,她都已决定,扬帆,启航。去亲自丈量那片未知的海域,去解开缠绕在他身上的谜团。
(新人物线引入铺垫:)
就在封瑶沉思之际,试图理清脑海中纷乱的线索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个穿着浅蓝色羊绒毛衣、气质温婉柔和的女生探进头来,她看到实验室里只剩下封瑶一人,脸上露出一个略带羞涩又十分友善的笑容。
“你好,打扰了,请问封瑶同学在吗?我是校学生会文艺部的林薇,想邀请她参加下周的新生交流沙龙活动。” 她的声音如同她的气质一样,轻柔悦耳。
封瑶闻声抬头,看向门口那个陌生的女孩。林薇,这个名字她有点印象,是今年人文学院新生中颇有名气的才女,以文笔细腻、性格温柔善解人意着称,在校内一些文学活动中露过面,口碑很好。
“我就是封瑶。”封瑶收敛心神,将关于徐卓远的思绪暂时压下,露出一个礼貌而恰到好处的微笑,走向门口。她心中微动,校学生会的活动?这或许是一个跳出目前相对固定的实验室和班级圈子,接触更多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拓展视野和人脉的机会。而且,这个叫林薇的女孩,笑容真诚,眼神清澈,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好感,与实验室里那种高度理性的氛围截然不同。多一条线,或许能多一个观察这个重生世界的视角。
“太好了,”林薇的笑容加深,递上一份制作精美的邀请函,“我们这次沙龙主题是‘跨界与融合’,觉得封瑶同学作为理工科新生,又能参与到‘心域’这样的前沿项目,一定有很多独特的见解,非常希望能邀请到你。”
“谢谢,我会认真考虑并准时参加的。”封瑶接过邀请函,指尖传来纸张细腻的触感。她看着林薇温和的笑脸,心中隐约觉得,这条新展开的支线,或许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