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镜与灯:星光与壁垒
徐卓远面试的当天,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将大学校园的每一片绿叶都照得熠熠生辉。封瑶坐在教室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心思却早已飘向了那座汇聚了无数顶尖学子的城市。她没有发送过多的信息打扰,只在清晨时分发去一句简短的“一切顺利,等你回来”,便将自己的牵挂与祝福尽数收敛,投入到自己当下的生活中。
她知道,真正的支持,是在他奔赴山海时,自己也能稳稳地站在大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光。
下午是“情境场”项目的阶段性讨论会。封瑶走进实验室时,林晓和沈哲已经在了。林晓正对着白板梳理用户情绪反馈的思维导图,姿态比以往从容了许多。沈哲则对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代码,眉宇间带着专注的神采。
“封瑶学姐!”林晓看到她,立刻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眼神里带着一丝昨日探访后心照不宣的关切,却聪明地没有多问。
沈哲也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言简意赅:“学姐,优化后的框架跑通了,情绪识别准确率提升了百分之七点三。”
看着他们,封瑶心中那点因家庭电话而残留的阴霾彻底被驱散。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由她一点点搭建起来的“生态圈”,正在回馈给她坚实的力量。
“太好了,辛苦你们。”封瑶走到白板前,目光扫过林晓梳理的清晰脉络,“晓晓的导图做得越来越棒了。我们开始吧,今天重点讨论一下沈哲优化后的算法,如何更自然地融入到‘情境场’的整体叙事逻辑里,避免技术痕迹过重……”
讨论的氛围热烈而高效。封瑶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项目的深入和林晓、沈哲各自的成长,这个小团队正逐渐凝聚起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她不再需要事无巨细地引导,更多的是激发灵感、把握方向。这种角色的微妙转变,让她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实现,更是培育与见证的喜悦。
会议接近尾声时,封瑶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徐卓远发来的信息,只有两个字:“结束。”
她的心微微一跳,强压下立刻回复的冲动,不动声色地继续主持完最后的总结,才宣布散会。
“学姐,是徐神那边有消息了吗?”林晓心思细腻,察觉到了封瑶那一瞬间的细微变化,小声问道。
封瑶点了点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嗯,面试刚结束。”
“肯定没问题的!”沈哲难得地接了一句,语气笃定,带着技术宅对学术大神的纯粹崇拜。
带着伙伴们的祝福,封瑶快步走出实验室,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拨通了徐卓远的视频通话。屏幕亮起,他出现在镜头前,背景是对方学校一条林荫道旁的休息长椅。他穿着简洁的白衬衫,领口解开了一颗纽扣,脸上带着一丝高强度思考后的疲惫,但那双眼睛,依旧沉静清亮,如同雨后的寒星。
“还好吗?”封瑶轻声问,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三个字里。
徐卓远微微颔首,语气平稳:“流程走完了。题目很有挑战,但也在我准备范围内。”他从不夸大其词,这样的评价,已然说明他发挥得相当出色。他没有赘述面试细节,反而将话题转向她,“你呢?今天怎么样?”
封瑶心中一暖,知道他是在关心自己昨日的情绪。她将手机镜头稍稍转向身后还在实验室里收拾东西的林晓和沈哲,语气轻快:“很好。刚开完项目会,大家进步都很大,我们的‘情境场’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她顿了顿,声音压低,带着一丝依赖,“就是……有点想你。”
屏幕那端的徐卓远眸光微动,像是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漾开一层极浅却温柔的涟漪。他沉默了几秒,才低声道:“我也是。”
就在这时,封瑶的手机有另一个来电提示闪烁起来,屏幕上跳跃的名字让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妈妈”。
重生以来,她与家里的联系一直保持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距离。母亲主动打来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每一次,都几乎与“规劝”和“安排”脱不开关系。昨天表姨的电话如同预警,今天母亲的直接来电,更是让封瑶的心猛地一沉。
她深吸一口气,对屏幕里的徐卓远露出一个带着歉意的眼神:“卓远,我妈妈打电话来……”
“接吧。”徐卓远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记住昨晚我们说的。我在这里。”
他的话语像是一道坚固的后盾,给了封瑶按下接听键的勇气。她将视频通话最小化,切换了线路。
“妈。”封瑶的声音尽量保持平静。
听筒里传来母亲周雅萍一如既往,带着些许居高临下关切的声音:“瑶瑶,在忙吗?”
“刚结束一个小组讨论。”封瑶如实回答,心中警铃大作。
果然,简单的寒暄过后,周雅萍直接切入了主题:“我听你表姨说,你最近在学校里搞什么项目?女孩子家,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耽误了正经学习。你王阿姨家的儿子,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那个在财政局的小李,人家年轻有为,性格也稳重……”
母亲的话语如同一条滑腻冰冷的蛇,再次缠绕上封瑶的脖颈。那些被包装在“为你好”之下的否定与控制,前世的她无力反抗,只能在内耗中不断妥协。但这一次,感受着手机里徐卓远无声的陪伴,回想昨夜自我接纳的阅读与思考,以及白天在团队中获得的肯定,封瑶心底那股反抗的力量正在悄然滋长。
她没有像前世那样沉默地听着,或是激动地反驳,而是在母亲停顿的间隙,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温和却坚定的语气打断了她:“妈。”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递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我的项目是我的‘正经学习’的一部分,它对我很重要,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关于您提到的小李,或者任何其他‘条件不错’的人,”封瑶顿了顿,清晰地吐出每一个字,“我现在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我的人生规划和选择,我自己会负责。”
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似乎没料到一向敏感顺从的女儿会如此直接地表达反对。周雅萍的语气立刻带上了不悦:“封瑶!你怎么这么跟我说话?妈妈还不是为了你好?你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心都野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要结婚生子?找个稳定可靠的人家比什么都强!”
若是以前,这样的话足以让封瑶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但此刻,她脑海中回响着徐卓远的话——“你足够好,你值得被爱,你值得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无需任何人的许可和肯定。”
她闭了闭眼,再次开口时,声音更加平稳,却也更加疏离:“妈,我知道您是关心我。但‘好’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我现在走的道路,追寻的知识,创造的价值,以及我选择的伴侣,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排。这件事,以后不要再提了。我这边还有事,先挂了。”
说完,不等母亲反应,封瑶率先结束了通话。她握着手机,胸口因为情绪的剧烈波动而微微起伏,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破枷锁般的释然与轻松。
她做到了。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坚定地,向原生家庭那套陈腐的价值体系,划下了明确的边界。
她重新点开与徐卓远的视频窗口。他依旧安静地待在屏幕那端,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她,仿佛已经知晓了一切。
“我……”封瑶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做得很好。”徐卓远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赞赏与支持,“瑶瑶,你保护了你的‘场’。”
你的“场”——你的世界,你的规则,你的价值体系。封瑶明白他的意思。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眼眶,但这一次,不是委屈,不是悲伤,而是喜悦与解脱。她在他沉静的目光中,找到了最深的懂得与最强的支撑。
“嗯。”她用力点头,拭去眼角的湿润,笑容重新变得明亮而坚定,“我保护了它。”
夜幕降临,徐卓远踏着星光返回。封瑶在校门口等他,初夏的晚风拂过她的发梢,带着淡淡的花香。看到他颀长的身影从出租车里出来,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却目光清亮地走向她,封瑶的心瞬间被填得满满的。
他没有多问家里的事,只是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书,与她并肩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
“面试官里有一位陈教授,”徐卓远声音平和地分享着今天的见闻,“他对我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结束后单独聊了几句,给了我很多启发。”
“真的吗?那太好了!”封瑶由衷地为他高兴。她知道,这对徐卓远而言,意味着通往更广阔学术平台的大门,正向他敞开。
“嗯。”徐卓远应了一声,侧过头看她,路灯的光线在他眼底晕开温柔的光圈,“他还问起,我简历里提到的那个合作完成的跨学科项目,‘情境场’。”
封瑶的心跳漏了一拍。
“我简单介绍了我们的理念和进展。他说,”徐卓远顿了顿,目光专注地凝望着她,“能想到将情感计算与人文叙事如此结合,并初步构建出逻辑模型,我的这位合作伙伴,很有灵气,也很有勇气。”
他的话语如同最动人的乐章,在封瑶心间奏响。这不仅仅是徐卓远个人的认可,更是来自顶尖学界权威的、对她能力和价值的间接肯定!这比她获得任何奖项都更让她激动。前世那个在否定与压抑中蜷缩的影子,在这一刻,仿佛被这道来自外界的、强有力的认可之光,彻底驱散。
“真的吗?陈教授……他真的这么说?”封瑶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当然。”徐卓远停下脚步,面对着她,眼神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欣赏,“瑶瑶,你看,你的光芒,正在被更远的人看见。这只是一个开始。”
夜空下,星河低垂,静谧而浩瀚。他们站在路灯昏黄的光圈里,如同两颗彼此环绕、互相映照的星辰。他征战了他的考场,她守护了她的内心。他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运行着,并且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镜能照见来路的坎坷与伤痕,灯能照亮归途的迷茫与黑暗。而此刻,他们互为彼此的镜与灯,共同映照着那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之路。壁垒已被打破,前路尽是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