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学术沙龙展示研究成果
与林悦师姐的意外邂逅,以及那份不期而至的合作可能,如同在封瑶的心湖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远超预期。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术沙龙的契机,更仿佛为她紧闭的研究世界推开了一扇窗,让她窥见了那束能将理论照进现实、真正温暖他人的光。这份期待与动力,让她对沙龙的准备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准备工作进入了更深入、也更繁琐的阶段。徐卓远依然是她的“首席顾问”和“最严苛的听众”。无数个夜晚,他们泡在图书馆的研讨室或安静的咖啡馆角落里,逐字逐句地打磨讲稿。
“这里,关于模型伦理局限性的表述,可以更直接一些。”徐卓远指着屏幕,眉头微蹙,“不必回避争议,坦诚反而能赢得尊重。”
封瑶点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修改:“我明白。我想强调的是,技术是工具,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心怀敬畏。就像林师姐说的,她们在工作中,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份‘共情’与‘倾听’,AI无法替代,但或可作为补充,帮助她们更早发现那些难以启齿的求助。”
提到林悦,封瑶眼中便有了光。那次会面后,林悦不仅发来了详细的数据和几个脱敏后的典型案例,甚至抽空与封瑶进行了一次线上深度交流。林悦讲述的那些真实故事——长期被校园霸凌却不敢声张的少女、因家庭变故而封闭内心的男孩、在高压职场下濒临崩溃的年轻白领——他们的痛苦往往隐藏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这些鲜活的案例,为封瑶那略显冰冷的算法模型注入了滚烫的灵魂和沉重的分量。她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研究的每一个参数调整,背后可能牵动着怎样的人生。
沙龙前三天,封瑶在空无一人的阶梯教室里进行最后一次完整的预讲。夕阳熔金,透过高大的窗户洒满房间,将站在讲台后的封瑶笼罩在一层温暖的光晕中。徐卓远坐在第一排,目光专注地追随着她。
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逻辑缜密,更难得的是,在讲述到模型如何通过分析文字中的情感倾向、语音的细微震颤,去捕捉那些潜藏的抑郁、焦虑信号时,她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混合了悲悯与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超越了学术本身,是一种希望用自身力量去守护什么的执着。徐卓远静静地看着,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她前世被埋没的、属于她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在这一世缓缓展开。
“非常完美。”预讲结束,徐卓远走上前,由衷地赞叹。他伸手,极其自然地帮她理了理额前因专注而微微散落的碎发,动作轻柔,“内容、节奏、台风,都无可挑剔。瑶瑶,你注定要在那个舞台上发光。”
封瑶微微仰头,感受着他指尖传来的、令人安心的温度。这一世,她能如此坦然地接受赞美,并能清晰地认知到,这赞美源于她自身的努力与价值,这种认知让她内心充盈着满足与淡淡的羞涩。
“那是因为有你这个最好的‘战友’和最严苛的‘评审’。”她笑着,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依赖与亲昵,“还有林悦师姐提供的宝贵视角。我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真的很有意义。”
“是的,意义非凡。”徐卓远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所能传递的温度。”他顿了顿,语气稍转,带着一丝提醒的意味,“不过,瑶瑶,你要有心理准备。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尤其是涉及伦理和传统领域交叉时,都可能会引来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沙龙上,可能会有教授或业界代表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带有偏见的挑战。”
封瑶迎上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如同被泉水洗涤过的星辰:“我明白。但我已经准备好了。真理越辩越明,有价值的观点不怕质疑。而且,”她语气放缓,带着一丝狡黠和依赖,“不是还有你在下面给我压阵吗?万一我招架不住,徐同学可要英雄救美。”
徐卓远被她的话逗笑,心底最后一丝担忧也烟消云散。他的女孩,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独自面对风浪,而他所要做的,是从曾经的“挡风者”,转变为与她“并肩迎风”的同行者。他喜欢看到她这样自信又带着点小俏皮的模样。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徐氏集团总部顶层的办公室里。
徐文渊刚刚结束一场冗长的跨国视频会议,讨论的是集团下个季度在亚太区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投资方向。他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随手拿起私人手机,点开了那条来自备注为【观察者】的汇报信息。
信息内容简洁却关键:封瑶近日与市心理援助中心资深咨询师林悦接触频繁,疑似就其情感计算项目寻求合作,内容涉及心理辅助与早期干预。该动向可能提升其学术沙龙的影响力。
“林悦……心理援助中心……”徐文渊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关键词,镜片后的眼眸锐利如鹰,指尖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敲着,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
对于封瑶,他最初的关注点完全在于她对弟弟徐卓远的影响。他调查过她的背景,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性格在前段时间据闻有些内向甚至敏感,与卓远所处的世界相隔甚远。但那次家宴上她的落落大方与不卑不亢,以及后续卓远身上发生的那些积极变化——变得更加沉稳、更有责任感,开始主动与他探讨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平衡,甚至偶尔会提及封瑶的一些“有趣的想法”——都让他不得不对这个女孩刮目相看。
如今,封瑶自身展现出的学术潜力和她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更引起了徐文渊作为一名成功商人的本能兴趣。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交叉领域,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蓝海市场,社会关注度高,若能成功落地,商业价值与社会声誉都将不可估量。但同样,这也是一片雷区,数据隐私、算法伦理、情感替代的争议……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他沉吟片刻,按下内部通话键:“李秘书,帮我调取一下关于‘人工智能情感计算’领域,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团队、专利布局和投资风向报告,要最详尽的。另外,重点关注一下本市高校,特别是A大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活动、有潜力的项目团队,以及……近期是否有其他资本在接触。”
“好的,徐总。”秘书干练地回应,没有多问一个字。
挂断电话,徐文渊的目光再次落到手机屏幕上。他并非要阻止什么,相反,他从封瑶的研究和卓远的变化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他习惯性地想要掌控全局,评估每一个变量的风险与收益。封瑶这个原本被他视为“小意外”的变量,正以一种超出他预期的速度,变得不容忽视。他需要更清晰地了解,这个闯入弟弟生活,并可能未来会与徐家产生更多交集的女孩,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她的心性、能力、格局,是否能匹配得上徐家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她是否会对卓远,乃至徐家,产生不可控的影响。他得像评估一个潜在的投资项目一样,重新评估她。
沙龙举行的日子终于到来。
A大国际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不仅有相关专业的师生,还有不少受邀前来的业界精英、投资机构代表和科技媒体的记者。灯光聚焦在讲台上,气氛庄重而热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学术与机遇交织的特殊氛围。
封瑶坐在台下靠前的位置,听着前面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和才华横溢的博士生的分享,手心微微有些汗湿。说不紧张是假的,这是她重生以来,第一次在如此正式、公开且汇聚了多方目光的场合,展示自己心血凝聚的成果。
忽然,一只温暖干燥的大手悄悄覆上她放在膝盖上的手,轻轻握了握,力道沉稳。是徐卓远。他没有看她,目光依然平静地注视着讲台,仿佛只是无意间的动作。但那无声的鼓励和支撑,却像一股沉稳的力量,透过相贴的皮肤传递过来,瞬间抚平了封瑶心中最后一丝波澜。她反手轻轻回握了一下,随即松开,深吸了一口气,挺直了背脊。
轮到封瑶上场了。她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正式的白衬衫衣领,步履从容地走向讲台。站定,调整话筒高度,抬头面向台下众多的面孔。灯光有些刺眼,但她清晰地看到了台下徐卓远那带着鼓励和信任的眼神,也看到了坐在侧后方、对她微微点头示意的林悦师姐。甚至,在不甚起眼的角落,她还瞥见了那位有过一面之缘的《科创新视野》记者韩东,他正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
封瑶露出了一个沉静而自信的微笑,开始了自己的分享。
十五分钟的时间,她侃侃而谈,从理论模型的构建逻辑,到在心理辅助、早期干预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设想;从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到必须严格恪守的伦理边界。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更难得的是,在讲到与林悦合作梳理出的具体案例时,她眼中流露出的真诚、关切与那份希望改变现状的迫切,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让原本有些冰冷的技术话题,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提问环节,果然如徐卓远所预料,有几位教授提出了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位伦理学教授尖锐质疑算法判断可能带来的“标签化”效应;一位计算机系的资深教授则对模型在复杂现实场景中的泛化能力表示担忧;还有一位业界代表直接询问数据来源的合规性与隐私保护方案。
封瑶早有准备。她不疾不徐,先是诚恳感谢提问,然后引据经典研究,结合自己模型的特定设计(如强调其“辅助”而非“替代”定位,以及内置的反偏见校正机制),并巧妙援引林悦提供的现实困境(如咨询师资源不足导致很多潜在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一一给出了既有理论支撑,又接地气、具有建设性的回答。她坦然承认技术的局限性,但也坚定地表达了技术作为有效辅助工具所能带来的积极改变和探索的必要性。
她的表现,从容、自信、有理有据,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台下不时响起赞许的掌声。周教授坐在前排,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满意的笑容。
分享圆满结束。封瑶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讲台,徐卓远第一时间迎了上去,毫不避讳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她一个短暂的拥抱,在她耳边低语,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骄傲:“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你征服了全场。”
封瑶脸颊微红,眼中却光彩熠熠。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士微笑着走了过来,递上一张设计简约却不失质感的名片:“封瑶同学,你好。我是启明创投的副总裁,赵明远。你对情感计算应用前景的洞察,尤其是在与具体社会问题结合方面的思考,非常独到且富有感染力。我们基金最近也在密切关注这个方向,认为其潜力巨大。不知道你毕业后有没有兴趣深入探讨一下创业的可能?或者,你们项目组目前是否有意向接受早期投资?我们可以提供包括资金、资源对接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这突如其来的橄榄枝,让封瑶和徐卓远都微微一愣。启明创投,在业内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扎实的投后服务而闻名。
封瑶很快镇定下来,双手接过名片,礼貌而不失分寸地回应:“谢谢赵总的认可,受宠若惊。我会认真考虑您的建议。不过目前,我还是以完成学业和深化研究为主,希望先把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
赵明远笑了笑,表示理解:“当然,学业为重。期待你的后续进展,保持联系。”他又与徐卓远点头致意后,便礼貌地离开了。
“看来,你的‘微光’已经不仅仅是被看到,而是吸引到真正的‘追光者’了。”徐卓远看着封瑶,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但眼底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思。商业资本的过早介入,是机遇,能让研究更快落地,但也可能意味着研究方向被迫商业化、团队话语权被稀释,以及更复杂的利益纠葛。他那个习惯于未雨绸缪、掌控一切的哥哥徐文渊,想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幕。未来的路,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具挑战。
封瑶握着那张质地精良的名片,感受着其代表的肯定与无限可能性,心中百感交集。重生归来,她不仅弥补了前世的的情感遗憾,找到了坚实的自我价值,如今,更看到了将个人理想照进现实的广阔路径。她的研究,真的有可能变成改变世界的一点点力量。
然而,她也清晰地意识到,随着她站上更大的舞台,聚焦在她身上的目光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中必然混杂着欣赏、期待、审视、算计,甚至……未知的暗流。但这一次,她不再恐惧,也不再是孤身一人。
她抬头,对上徐卓远温柔而坚定的目光,那里有为她骄傲的星光,也有与她共同面对一切的决心。她嫣然一笑,如春日破晓。前路或许漫长,或许布满挑战,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便无所畏惧。微光已燃,终将汇聚成星河;而他们所要做的,便是在这晨光与暗流交织的时代里,牢牢握住彼此的手,坚定地走向他们共同选择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