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科技大赛决赛前夕
创新科技大赛决赛的日期日益临近,校园内的空气都仿佛绷紧了一根弦,连林荫道旁的蝉鸣都显得格外焦灼。然而,在“心桥”团队的核心圈子里,一种奇异的平静与专注取代了最后冲刺阶段常有的焦躁。这种氛围的中心,正是徐卓远和封瑶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深沉默契。他们的一个眼神交汇,一次指尖的偶然触碰,都如同最有效的稳定剂,无声地抚平着团队成员的紧张情绪,让所有人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项目的最终打磨上。
这天下午,徐卓远被导师临时召去,针对决赛评委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进行模拟答辩。封瑶则留在实验室,负责最后的数据备份、代码归档和设备检查。当她清理到徐卓远常用的那台高性能工作站时,一个隐藏在层层项目文件夹深处、经过高强度加密的文件夹,突兀地跳入了她的视线。
文件夹的名称是——“portrait_Unfinished”(未完成的肖像)。
封瑶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她看了一眼创建日期——正是她重生回来,鼓足勇气在图书馆主动与他交谈后的第二天。那个日期,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她记忆的闸门,前世的疏离与今生的靠近交织成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
鬼使神差地,她尝试输入了几个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的数字组合:他们第一次在图书馆正式交谈的日子、他生日、甚至是前世她记忆中他离开的日子……当最后一个组合键入,文件夹应声解锁的轻微提示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清晰可闻。
里面并非预想中的核心代码、算法构架或是技术文档,而是一系列按照日期顺序排列的、高精度扫描的素描稿。
画纸上,全都是她。
最初的几张,笔触还带着明显的生涩和不确定,线条略显犹豫,精准地捕捉到了她在图书馆靠窗位置低头看书的侧影。画中的她,神情是重生前那份固有的、带着一丝怯懦的安静,阳光透过窗棂,在她低垂的眼睫和发梢投下细碎的光影,却仿佛照不进那双略显空洞的眸子。那时的她,刚刚从漫长的绝望中苏醒,小心翼翼地将真实的自我隐藏在最深处。
但随着日期一页页推进,画中的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蜕变。线条变得流畅、肯定而充满力量,画中人的眼神愈发清澈坚定,曾经微蹙的眉宇舒展开来,唇角开始扬起带着温柔与力量的弧度。有她在实验室里,对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凝神思考时的专注;有她在团队讨论时,条理清晰、掷地有声地陈述观点时的自信;有她在听到徐父决定提供支持时,眼中毫不掩饰的、如同星辰被点亮般的欣喜;还有那个在夜色弥漫的校园小径上,与他十指相扣时,侧头望向他那满载着星光与全然信赖的眼神……
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倾注了作画者全部的心神与凝视。这不仅仅是对她外貌变化的记录,更像是一部用线条和明暗写就的日记,深刻而精准地勾勒出她内在灵魂从蜷缩到舒展,从迷茫到坚定的完整轨迹。最后一张画,停留在她上周因连续熬夜,趴在实验桌旁小憩的瞬间。阳光透过百叶窗,为她疲惫却安宁的睡颜镀上一层柔和的轮廓光,画作的细节尚未完全完成,衣褶和散落的发丝处还留着些许草稿的痕迹,但整幅画已充满了几乎要溢出画面的、被精心守护着的宁静与珍视。
封瑶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拂过冰冷的屏幕,沿着那些承载了太多情感的线条游走。心脏被一种酸涩而无比饱满的情绪占满,眼眶微微发热。她从未想过,在她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地试图治愈他内心创伤、弥补前尘遗憾的同时,徐卓远也在用这样一种沉默而细致到极致的方式,重新“看见”她,记录她,将她生命中的每一次成长、每一分由内而外的变化,都郑重地、一笔一划地镌刻在他的世界里。这不仅仅是少年情窦初开的爱意,更是一种深刻的见证、理解与毫无保留的接纳。
决赛前的最后一次全校公开项目路演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气氛热烈。除了备受瞩目的“心桥”和周明轩那个经过优化、强调效率至上的“多模态信息过滤算法”,另一个闯入决赛的项目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灵境”,一个主打“沉浸式虚拟现实心理疗愈空间”的项目。
项目的核心负责人,是一位名叫叶景澜的大四女生。她身量高挑,气质清冷如月下寒泉,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勾勒出利落的线条。她的眼神锐利有光,言谈举止间透出的技术自信和逻辑严密性,丝毫不逊于徐卓远。“灵境”的切入点更为大胆和前卫,它并非像“心桥”那样在现实交流中提供辅助,而是直接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引导用户在可控的环境下面对并疗愈心理创伤。
叶景澜的路演极具冲击力,她展示了如何通过VR设备,为有社交恐惧症的用户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社交场景,并提供实时的心率监测和焦虑程度评估,系统会动态调整场景难度和提供正向激励。技术实力堪称精湛。
路演结束后,叶景澜无视了周围寻求合作或咨询的人群,径直走向了正准备离开的徐卓远和封瑶。
“徐同学,封同学,”她的声音如同她的气质,平静无波,开门见山,“你们的‘心桥’在情感交互的实时性、精准度和安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个多层伦理安全框架的设计,逻辑严谨,给了我很多启发。”她的赞美很直接,但听起来完全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客观评价。
“过奖,”徐卓远微微颔首,保持着礼貌的疏离,但眼神中透露出对同行实力的认可,“‘灵境’的构想很大胆,虚拟环境的真实感构建和实时情感反馈系统的技术实现难度很高,你们做得不错。”
叶景澜的目光随之转向了封瑶,那目光带着一种纯粹的、近乎学术探究般的审视:“封同学,我仔细研究过你们项目早期在一些学术论坛和开放平台上的思路阐述。有个问题可能有些冒昧,但我很好奇……你们在定义‘积极情感引导’与‘过度干预’的边界时,那种近乎本能的精准度,是源于海量的、多维度的用户行为数据模拟训练,还是……某种更深层的,源于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与理解?”
她的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心桥”项目中那些融入封瑶重生带来的、“先知”般经验与感悟的微妙之处。封瑶心中微凛,瞬间警醒。这个叶景澜的敏锐度远超周明轩,她关注的不是表面的技术竞争,而是理念和根源。
封瑶面上不动声色,遵循着与徐卓远早已商定的、应对此类深度探究的策略,唇角扬起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叶同学过誉了。我们确实参考并融合了大量发展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等领域的经典理论以及部分匿名的临床数据。同时,正如你所见,‘心桥’团队核心成员之间经历了长期高强度的协同工作与思想碰撞,这种深度磨合,或许让我们对‘理解’与‘引导’的微妙尺度,有了一些更贴近本能的、经验性的把握。”
这个回答模糊而巧妙,既未完全否认数据基础,又隐隐将原因引向了团队协作产生的化学反应,与徐卓远之前为解释项目快速成熟而抛出的“进行了未公开的前沿小组实验”这一烟雾弹相互呼应。
叶景澜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了然,似乎对这个不算意外的解释接受了,但她眼底深处那抹探究的光芒并未完全熄灭。她没有继续深究,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很期待在决赛场上,能与二位有更深入的交流。”说完,便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背影挺拔而孤直。
“她不像周明轩那样被个人情绪或胜负欲驱动,”封瑶看着叶景澜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轻声对徐卓远说道,语气带着一丝凝重,“她的关注点更纯粹,在于技术本身的逻辑和根源,而且……她的直觉非常敏锐,仿佛能嗅到任何不合理背后的气息。”
徐卓远目光深邃,低声道:“嗯。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她的方向,虚拟现实与心理疗愈的结合,或许代表了未来AI情感计算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决赛的答辩环节,恐怕不会轻松。”
路演结束后的傍晚,天边铺满了绚丽的晚霞。徐卓远接到了父亲徐瀚林直接打来的电话,而非通过特助转达。
“卓远,”徐瀚林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以往少了几分惯常的威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试图靠近的温和,“今天的路演,我让助理录了视频,看过了。项目准备得很充分,你……和你的团队成员,表现得都很好。”他特意提到了“团队成员”,这细微的变化,让徐卓远握紧了手机。
“谢谢。”徐卓远的回应依旧简洁,但语气中已没有了从前的冰冷和抗拒,更像是一种平和的接纳。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谨慎地斟酌着词句。“决赛那天,我正好在京市有一个不能推辞的重要会议,如果……会议结束得早,时间允许,我会过去看看。”
徐卓远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这几乎是父亲徐瀚林能做出的、最明确的支持表态了。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平静地回应:“好。如果您能来,我会给您预留前排的票。”
“嗯。”徐瀚林应了一声,又是一段短暂的沉默后,他忽然提起了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回忆般的柔和,“我……前几天整理家里的旧书房,找到了你母亲去世前留下的一本硬皮笔记本。里面有一些她关于人机交互、关于科技如何更好服务于‘人’本身的随笔想法,记录得很零碎,年代也久了,但……我觉得里面的某些思考,和你现在做的‘心桥’,似乎有某种奇妙的共鸣。我想,你可能会感兴趣。等你决赛结束后回家,我拿给你。”
母亲……的笔记?
徐卓远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一股混杂着惊讶、怀念和难以言喻的酸楚的热流猝不及防地涌上眼眶,视线瞬间有些模糊。母亲在他年幼时便因病离世,留给他的记忆本就模糊不清,关于她在人机交互这个新兴领域专业上的痕迹,更是少之又少,几乎被岁月湮没。父亲此刻的举动,其意义远不止是分享一份珍贵的遗物。这更像是一种迟来的、无声的认可——认可他继承自母亲的、对技术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兴趣与天赋,认可他如今所选择的、这条与父亲规划的商界精英之路截然不同的方向。
“……好。”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带上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沙哑与艰涩,“谢谢爸。”
这声“爸”,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显得更加自然和沉重。
挂了电话,徐卓远在原地站立了许久。晚风吹拂着他额前的碎发,带着初夏渐深的暖意,却吹不散心头那份厚重而滚烫的情绪。他拿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然后给封瑶发去了一条信息:
【父亲找到了母亲生前的一些专业笔记,说要给我。他还说,决赛可能会来。】
封瑶的回复很快,文字间仿佛带着能穿透屏幕的温暖笑意和由衷的喜悦:
【太好了,阿远。这是最好的赛前礼物。阿姨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的。】
决赛前三天,一个微风和煦的傍晚,徐卓远驱车,带着封瑶来到了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他母亲生前最爱的那片宁静海滨。不是记忆中童年模糊的、充满喧嚣游客的夏日海滩,而是初夏傍晚时分,人迹罕至的一处礁石海岸。
海天一色,无际的蔚蓝与远天的霞光融为一体。巨大的落日如同熔金的巨轮,缓缓沉向海平线,将漫天云层渲染成瑰丽的橘红、鎏金与梦幻的紫粉。海浪不疾不徐地、温柔地拍打着黝黑的礁石,溅起细碎的白色浪花,发出节奏舒缓的、如同母亲低吟般的哗哗声。
两人并肩坐在一块被夕阳烘得温暖的巨大礁石上,望着那无限延伸、仿佛能吞噬一切烦恼的海平线。
“母亲以前常带我来这里,”徐卓远望着波光粼粼、如同撒了无数碎钻的海面,声音低沉而平静,带着一种回忆的悠远,“她说,大海有一种力量,能吞噬掉所有嘈杂的声音,也能包容下所有汹涌的情绪。小时候只觉得好玩,听不懂。现在……好像明白一些了。”
封瑶轻轻地将头靠在他宽阔坚实的肩膀上,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安静地陪伴,用自己的存在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理解。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周身散发出的气息,与重生初识时那个冰冷、尖锐、充满防备的少年已然截然不同。与父亲关系的破冰,母亲专业痕迹的重新发现与传承,仿佛将他生命中两块长期缺失、甚至一度成为痛苦源泉的重要拼图,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而有力的方式,归回了原位。一种内在的平和,开始从他心底生长出来。
“瑶瑶,”他轻声唤她,这个重生后他第一次如此自然亲昵的称呼,让封瑶的心尖微微一颤,“如果没有你,不顾一切地再次走向我,我可能依旧被困在那个自己构筑的、冰冷而坚硬的壳里。怨恨着父亲的忽视与强硬,也憎恶着那个无法接纳世界不完美、更无法接纳自身软弱的自己。是你,用你的坚持、你的温暖、你的毫无保留,把我一点点拉了回来。让我知道,脆弱可以被理解,遗憾可以被弥补,伤口可以结痂愈合,然后……生出新的、更坚韧的力量。”
封瑶抬起头,望进他深邃如海的眼眸,那里清晰地映着夕阳最后一道余晖,和她自己小小的、充满感动的影子。
“阿远,”她伸出手,与他骨节分明的手紧紧相扣,指尖传递着彼此的温度和力量,“能有机会再一次走向你,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勇敢,也最正确、最不后悔的决定。”
前世那个在实验室孤独决绝、最终与她阴阳两隔的背影,与眼前这个学会拥抱温暖、接纳过往不完美、目光坚定望向未来的徐卓远,终于在她的凝视中彻底重叠、融合,成为了一个完整、真实、充满生命力的他。
夕阳终于完全沉入海平面以下,天边只留下一抹绚烂渐隐的晚霞,如同油画上最浓墨重彩的笔触。徐卓远从随身携带的皮质画夹里,取出了那张他珍藏的、名为“未完成的肖像”的素描——画面上,是封瑶在实验室小憩的安宁瞬间。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特制炭笔,就着天际最后残留的、朦胧而富有层次的光线,在画纸上细细补充、勾勒。沙滩、礁石、温柔的海浪、天际的霞光……此刻他们所处的环境,被他巧妙地融为背景,映衬着画中安睡的女孩。画中封瑶眉宇间最后那一丝属于前世的不确定与隐忧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被爱与安全感包围的安稳与幸福。
他在画纸的右下角,用清晰而郑重的笔触,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缩写“c.Z.Y”,和今天的日期。
“送给你,”他将这幅跨越了两世时光、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情感、终于在此刻达到圆满的肖像,递到封瑶手中。他的目光灼灼,里面是毫不掩饰的、深沉如海的爱与一生一世的承诺,“还有,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封瑶双手接过这沉甸甸的画作,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眶迅速湿润,视线模糊,但嘴角却高高扬起,绽放出如同雨后初霁般明媚灿烂的笑容。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他彻底告别阴霾、向自己、也向她完全敞开心扉的最终证明,是他们共同重生与成长最珍贵的见证。
海风吹拂着两人的发丝,交织在一起。夜色如同柔软的丝绒般温柔降临,远处,指引航船的灯塔开始规律地闪烁,坚定而恒久地为归航者照亮方向。
创新科技大赛决赛的挑战近在眼前,周明轩的窥探与敌意未曾停止,叶景澜这样理念不同、实力强劲的对手已然出现,苏晴心底或许仍藏着未解的疑惑……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未知的挑战与变数。
但此刻,在这片承载着他母亲美好回忆、也见证了他们情感升华的海岸边,徐卓远和封瑶的心中只有无比的平静与笃定。他们手握彼此,心怀跨越生死获得的勇气与智慧,已然无惧任何风浪。青春的遗憾正在被奋力弥补,亲情的裂痕迎来了愈合的曙光,而他们的爱情,在共同的重生、陪伴与成长中,淬炼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不可摧,足以照亮前路的一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