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暗流中的守护与成长
与徐建宏那场不见硝烟却刀光剑影的会面,其影响远比表面看上去要深远。回程的路上,徐卓远紧握着封瑶的手,车窗外的流光溢彩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明明灭灭,却照不进那层疲惫与复杂的思绪深处。父亲的质疑与功利,像一根根无形的刺,深深扎在他经年累月试图获取认可而不得的旧伤上。一次有力的回击,或许能暂时逼退对方的攻势,却难以瞬间抚平那些早已结痂又反复裂开的创口。
封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掌心传来的微凉和偶尔加重的力道。她没有试图用空洞的安慰去打破这片沉默,只是安静地陪伴,用自己的温度一点点驱散他周身的寒意。直到两人漫步至宿舍楼下,被暖黄路灯拉长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徐卓远才停下脚步,转身将她轻轻拥入怀中。他将脸埋在她的颈窝,深深地吸了口气,仿佛要从她身上汲取足以安定灵魂的力量。
“瑶瑶,”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泄露了内心的波澜,“今天……谢谢你。不只是因为你站在我面前,为我说的那些话,更是因为……你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对抗那个世界。” 那个由父亲构建的、以成就和利益为唯一准则的世界。
封瑶回抱住他,脸颊贴在他微凉的衣襟上,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说好的,要一起往前走。你的战场,就是我的战场。”她微微仰头,望进他带着倦意的眼底,“但是卓远,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认可和力量,最终来源于你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你父亲的观点或许重要,但它绝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你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
徐卓远身体微僵,随即缓缓放松下来。这个道理他何尝不懂?只是多年习惯性的对抗、隐忍,以及那深藏心底、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微弱期待,早已拧成一个沉重的心结。封瑶的话,像一把精准而温柔的钥匙,轻轻叩击在他心防最脆弱的地方,带来酸涩的触动,也带来一丝松绑的可能。
“我知道。”他低声回应,将怀里的人搂得更紧了些,仿佛她是狂风暴雨中唯一的锚点,“给我一点时间。”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去重构内心的评价体系,去真正相信,即使没有父亲的认可,他徐卓远本身,也值得被爱,值得拥有璀璨的未来。
---
封瑶对苏晴的暗中守护,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以请教采访后续事宜和深入讨论“校园生命关怀”专题为名,与苏晴保持着不算频繁但稳定的联系。她不仅细心留意苏晴社交账号上发布的每一条动态,特别是那些标注了外出采风或采访地点的信息,还不动声色地向与苏晴相熟的学长学姐打听她近期的行程安排。
这天傍晚,封瑶刷新朋友圈时,心脏猛地一缩——苏晴发布了一条新动态,配图是郊外那座颇有名气但正在修缮的“文昌古塔”,文字提到次日要去那里为专题补拍一组夕阳下的空镜,感叹古塔在余晖中别有一番历经沧桑的韵味。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前世那则令人心碎的新闻简报瞬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校报记者苏晴,于郊外古塔取材时,因年久失修的脚手架突然坍塌,不幸坠落,重伤不治……时间、地点,甚至那不详的“脚手架”细节都高度吻合!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封瑶,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苏晴的电话,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苏晴姐,我看到你明天要去郊外古塔拍照?”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是啊,瑶瑶,怎么了?你也对那里感兴趣?”苏晴的声音轻快,带着对次日工作的期待。
“我……我前几天好像偶然看到过一篇本地新闻,提到那座塔的维护状况不是很好,周边设施,尤其是那些脚手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封瑶斟酌着用词,既想引起重视,又不能显得过于未卜先知,“你明天去的时候,一定要千万注意安全,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较旧的建筑结构,千万别靠太近。”
电话那头的苏晴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哎呀,我们瑶瑶怎么这么细心,都快成我的安全监督员了。放心吧,我会注意的,而且这次有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王师兄同行,我们都会互相照看的。那边虽然旧,但应该也有安全措施吧。”
尽管苏晴答应得爽快,封瑶心中的不安却如同蔓延的藤蔓,越缠越紧。她思忖片刻,又给苏晴发去一条长长的信息,不仅详细列举了几条户外采访、特别是涉及老旧建筑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观察环境、远离松动结构、保持通讯畅通等),还特意“提醒”天气变化,建议他们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防止突发天气导致意外。语气恳切,甚至显得有些啰嗦,像一个过度担忧的家人。
苏晴看着手机屏幕上封瑶发来的、条理清晰甚至有些事无巨细的提醒,心里划过一丝奇异又温暖的暖流。这个女孩,从第一次采访接触时就觉得投缘,如今看来,对自己似乎格外关切。这种关切超越了普通朋友甚至合作者的界限,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急切的守护。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还是认真回复道:“收到啦,小管家婆,你这份心意我记下了。我保证,一定严格遵守你的‘安全守则’,完完整整、平平安安地回来,到时候还要给你做后续报道呢。”
放下手机,封瑶轻轻舒了口气,但紧绷的神经并未完全放松。她能做的已经做了,改变不了修缮进度,也无法强行阻止苏晴前往,这种明知危险迫近却无法明言、只能旁敲侧击的感觉,让她再次深刻体会到身为重生者那份沉甸甸的、无人可诉的秘密与无力感。她只能暗自祈祷,自己的干预能像蝴蝶效应一样,扇动改变命运的微风。
---
家庭的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滋养着封瑶重生的心灵。张雪华女士为了能更好地与女儿联系,开始努力学着使用微信,时不时给封瑶发些家里的照片——新换的窗帘、阳台上盛开的花,或者她新学做的、卖相已经进步不少的菜肴;父亲封卫军的话依然不多,但会在家庭群里转发一些他认为对女儿专业学习有用的文章链接,有时是关于心理学的权威研究,有时是前沿的科技动态。这种笨拙而真诚的努力,封瑶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项目进展的喜悦与挫折,甚至偶尔会和母亲在睡前通个电话,聊聊与徐卓远的日常相处。电话那头的张雪华,从最初的谨慎试探到后来的欣慰叮嘱,母女之间那道因前世悲剧而产生的无形隔阂,正在被爱与时间慢慢融化,修复。
---
项目比赛的日子日益临近,团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何阳几乎以实验室为家,抱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元件,反复进行着系统的压力测试和稳定性优化,眼下的乌青显示着他的投入。徐卓远在完善答辩稿和演示流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繁重的课业,常常忙得只能在实验室的折叠床上小憩片刻。封瑶则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协调、后勤和精神支持工作。她利用前世的经验和更为细腻的观察力,帮助团队查漏补缺,梳理答辩逻辑,准备可能遇到的刁钻问题,同时也在何阳烦躁、徐卓远疲惫时,适时地送上鼓励和舒缓的玩笑,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稳定器”。
就在比赛前一周,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了实验室门口——林浩,计算机学院另一位颇负盛名的学霸,技术能力极强,也是这次创新项目比赛中,被誉为“心桥”最强劲对手的“智学助手”团队的核心成员兼实际主导者。
林浩个子很高,穿着简单的运动服,却掩不住眉宇间的锐气和自信。他目光在实验室内扫过,最后径直走向正在埋头调试设备接口的徐卓远,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像是纯粹的学术探讨:“徐卓远,听说你们的‘心桥’项目进展不错,那个基于微表情和语义分析的情绪识别模块,很有想法。”
徐卓远从代码屏幕上抬起头,神情是一贯的清淡,但眼神锐利了几分:“谢谢。你们的‘智学助手’在个性化推荐算法上的优化,听说也很有突破。”
林浩笑了笑,那笑容带着几分审视的意味,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一旁正在整理用户调研数据的封瑶,又掠过抓着头皮苦思冥想算法的何阳,最后落回徐卓远身上:“比赛归比赛,不影响同行交流。有没有兴趣赛前找个时间,两个团队一起聊聊?互相启发一下,说不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意料。封瑶微微蹙眉,停下手中的动作,前世并没有这一出。林浩此人能力极强,但性格也以争强好胜、善于谋略着称。他的“邀请”,恐怕不止“交流切磋”那么简单,更像是战略性的试探,意在摸清“心桥”的底细,或者想在赛前给主要竞争对手施加心理压力。
徐卓远显然也心存同样的疑虑,他沉默了片刻,与封瑶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随即点了点头,语气平静无波:“可以。时间地点你们定,通知我们就好。”
“痛快。”林浩似乎很满意这个回答,留下联系方式,便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背影带着一种志在必得的从容。
何阳看着林浩消失的方向,挠了挠头,小声嘀咕:“黄鼠狼给鸡拜年?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觉得没安好心。”
封瑶走到徐卓远身边,低声道:“来者不善。他可能是想探我们的底,或者扰乱我们的备战节奏。”
徐卓远的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滚动的代码,眼神却比刚才更加沉静和锐利。“无论他想做什么,”他平静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经过磨砺后愈发沉稳的力量,“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用最终的作品说话。” 他看到封瑶眼中流露出的担忧,递给她一个安抚的眼神,“放心,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封瑶闻言,嘴角微微扬起,悬着的心落下大半。她清晰地看到,徐卓远身上那种因父亲肯定而寻求外在认可的焦灼与不确定,正在逐渐转化为一种源于内心强大、团队信任和对自己作品自信的从容。这种变化,比她记忆中前世的他,更加成熟,也更加耀眼。
新的枝桠在命运的土壤中悄然萌发,既有对重要之人暗中守护的紧张与牵挂,也有强劲对手出现带来的挑战与变数,更有在亲密关系中与自我认知的深化中获得成长。所有交错的轨迹之下,是少年们愈发清晰坚定的前行步伐,和那份在并肩作战中形成、心照不宣、彼此支撑的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他们已不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