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加入李教授实验室
加入李明瀚教授实验室的流程,比封瑶预想的更为高效和严谨。在徐卓远通过邮件正式回复接受邀请后不久,李教授的助理就发来了详细的入门资料和一份需要签署的保密协议。随资料附上的,还有一封李教授亲笔(电子笔)的欢迎信,字里行间透着学界泰斗的谦和与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星火杯”特等奖的热度在校园里持续了几天,各种祝贺、好奇的目光以及校报、校园网的采访请求纷至沓来。封瑶和徐卓远默契地选择了低调处理,除了接受一次无法推拒的校内官方采访外,将其余精力都投入到了期末复习和实验室的预备工作中。
这份喧嚣中的平静,是封瑶前世不曾有过的体验。曾经的她,要么因自卑而刻意回避关注,要么因渴望认可而沉溺于虚浮的赞美。如今,她更能清晰地分辨什么是外界的噪音,什么是内心真正需要守护和耕耘的土壤。
周六上午,封瑶和徐卓远约在图书馆僻静的研修室,一起研读李教授实验室发来的前沿论文。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在铺满纸张和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封瑶正凝神思考一篇关于小样本学习优化的算法模型,手机在桌面上轻轻震动了一下。她瞥了一眼,是父亲封卫军发来的消息,一张图片和一段语音。
图片点开,是家里餐桌的特写。正中摆着一盘色泽红亮、勾人食欲的糖醋排骨,旁边是几样清爽的小菜,以及两副碗筷。
封瑶心头微动,点开语音。父亲那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笨拙和努力放缓的声音传出:“瑶瑶,你妈特意给你做的糖醋排骨,说你比赛辛苦了,得补补。你什么时候有空回家?爸……爸去接你。”
没有催促,没有命令,只有小心翼翼的询问和隐藏不住的关怀。封瑶的眼眶瞬间有些湿润。前世,父亲总是沉默而严厉,父女间的交流少得可怜,更别提如此直白的关心。重生后,她主动打破坚冰,一次次沟通,一次次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长,终于让这座沉默的冰山,也开始融化成温暖的溪流。
她低头,飞快地回复:【爸,我看完这些资料就回去,大概下午三点左右?不用接我,我自己坐车回去很方便。帮我谢谢妈!看着就超级好吃!】
回完信息,她抬起头,正对上徐卓远带着笑意的目光。他显然也听到了语音内容。
“叔叔阿姨现在很好。”他陈述道,语气里带着欣慰。
“嗯。”封瑶用力点头,心底一片柔软,“感觉……他们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我。”而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改变。
徐卓远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瑶瑶,你有没有想过,将‘星火’项目的一些基础理念,或者说是它核心的‘辅助与增强’思想,进行一些下沉和应用场景的简化?”
封瑶微微一怔:“你的意思是?”
“李教授实验室的平台很高,面对的课题宏大而复杂。‘星火’的进化方向自然是向上攀登,接触更尖端的技术。”徐卓远条理清晰地分析,“但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攀登顶峰,也在于惠及更广阔的人群。我记得你提过,前世……后来有些遗憾,是关于没能更早地将所学用于实际,帮助身边一些具体的人。”
封瑶的心猛地一跳。她确实在某个深夜的交谈中,隐约向他提起过前世的某种遗憾——并非惊天动地,而是关于一些力所能及却未能及时伸出的援手,一些本可以用技术微小改变却最终错过的困境。她没想到,他不仅记得,还放在了心上。
“比如,”徐卓远继续引导,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轻点,调出一份简单的数据图表,“我最近在帮学院做一个本科生学习情况的抽样分析,发现一个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是‘做题家’模式上来、缺乏自主规划能力的,进入大学后,在面对突然增多的自由时间和需要自主探索的知识体系时,会产生极大的迷茫和焦虑,甚至导致学业滑坡。”
封瑶认真地听着,隐约抓住了他思维的脉络。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基于‘星火’的个性化路径规划和适应性学习提醒的核心算法,做一个极度简化的、面向大一新生的‘学业导航小助手’?不需要多复杂的界面,甚至只是一个嵌入校园App的小程序,通过简单的问卷和行为数据,为他们提供基础的选课建议、时间管理提醒、学习资源推荐,甚至……只是一个鼓励的‘星火’小图标。”徐卓远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犀利,“这或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可能就像一点微光,对于某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来说,就是方向。”
封瑶的呼吸微微屏住。
她想起了前世的自己。那个刚入大学,敏感、自卑,被周围天才环绕得无所适从,拼命学习却不得其法,像一只无头苍蝇,内心充满了无人可诉的恐慌和自我否定。那时候,如果有人,或者有一个哪怕很简单的工具,能给她一点点方向性的提示,一点点“你并不孤单”的慰藉,她的大学开端,是否会少一些灰暗,多一些从容?
这不正是她重生后,想要弥补的某种遗憾吗?不仅是关于她自己,也是关于那些和她曾经一样,在成长道路上磕磕绊绊的、沉默的大多数。
“阿远……”封瑶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看着徐卓远,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被理解的震动,有对提议的赞同,更有一种被他如此细腻地呵护着内心隐秘角落的深深感动。他不仅在事业上与她并肩前行,更在灵魂的深处,与她共鸣。
“我觉得这个想法太好了!”她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眼神变得坚定而明亮,“这比单纯追求技术的极致,更有温度,也更符合‘星火’这个名字的本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在小范围内试点……”
两人就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修室里只剩下纸笔摩擦和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以及他们压低却充满激情的交流声。
下午,封瑶如约回到家。开门的是母亲周倩,系着围裙,手上还带着水珠,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回来啦?快洗手,排骨刚热过,正好吃。”
父亲封卫军也从沙发上站起来,略显局促地搓了搓手,努力想表现得自然些:“回来了就好,学习……累不累?”
“不累。”封瑶笑着摇头,换上拖鞋,很自然地走过去,抱了抱母亲,又对父亲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
饭桌上,那盘糖醋排骨果然成了主角。酸甜适口,酥烂入味,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味道。父母没有再过多追问比赛细节,只是不停地给她夹菜,聊着家长里短,邻居趣事,气氛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融洽。
封瑶吃着排骨,听着父母的唠叨,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她意识到,弥补遗憾,并不总是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有时,它只是一盘恰到好处的糖醋排骨,一句父亲笨拙的关心,一个母亲释然的微笑,以及,一个有能力也有心,去为他人点亮一盏微光的选择。
饭后,她主动收拾碗筷,周倩在一旁帮忙,犹豫了一下,还是轻声问道:“瑶瑶,你张阿姨……就是妈妈以前单位的同事,她女儿今年高三,听说你得了‘星火杯’特等奖,特别佩服你。那孩子……成绩中等,压力很大,有点没信心。你看……方不方便,偶尔有空的时候,在微信上跟她聊几句,鼓励她一下?不用费太多时间,就随便说两句就行……”
若是前世,封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或者联想到母亲又在拿她与人比较,从而心生抗拒。但此刻,她看着母亲眼中那混合着恳求、骄傲和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只觉得心软。
她接过母亲手里的盘子,微笑着说:“好啊,妈。你把我的微信推给张阿姨吧。我虽然不一定能辅导功课,但聊聊心态,分享一下经验还是可以的。”
周倩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放出惊喜和如释重负的笑容,连连点头:“好,好!妈就知道你心善……”
回到自己整洁的小房间,封瑶打开电脑,准备继续上午和徐卓远讨论的“学业导航小助手”的初步构想。窗外,夕阳西下,天边晕染开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她想起徐卓远的提议,想起母亲刚才的请求,想起前世那个孤立无援的自己。
重生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修正自己命运的轨迹,更在于当自己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光和热时,能够回过头,为那些仍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点亮一星半点的灯火。
星火虽微,可暖人心,可引前路。
她打开文档,开始敲下第一个字。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心田间悄然生长的善意与力量。那颗徐卓远赠予的、镶嵌在钢笔笔夹上的蓝宝石,在台灯光下,折射出一点坚定而温柔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