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期间,猪圈里的老母猪产崽了,十三只粉嘟嘟的小猪娃挤在草堆里哼哼唧唧,粉嫩的小身子蹭来蹭去地,可爱极了。
栀兰把这些粉嘟嘟肉乎乎的小猪崽,小心翼翼地抱到门房的炕上。轻柔地为它们盖上旧棉被,小猪崽们似乎感受到了温暖,渐渐安静下来,偶尔发出细弱的哼哼声。
栀兰坐在炕上,她轻轻抚摸着它们柔软的背脊,仿佛在安抚一群刚出生的婴儿,笑眯眯地看着它们,心里涌起一种满足感。
门房里一共就巴掌大的地方。人、猪、杂物都挤在这个小屋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栀兰日夜守着这窝宝贝疙瘩,眼皮子都不敢多眨一下。小猪崽一个个的都活蹦乱跳地,稍一不注意,小家伙们就要从炕上跳到地上。
亏得的地方小,栀兰把地上都垫满了草,上面在铺一床破被子,小猪崽偶尔有掉下去的,也没摔坏。
她吓得赶紧把它们抱上来摸一摸,“我的这个小乖乖哟,你要是摔坏了可叫我怎么办?”
她用旧棉被在炕沿围了一圈,算是临时护栏。尽管如此,栀兰的心还是一直悬着,生怕哪个小猪崽有个什么闪失。
小猪崽们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哼哼声也变得欢快起来。看着它们欢欢实实地一天一个样,栀兰的心逐渐踏实了许多。
她眼底的红血丝一天比一天重,眼下的乌青也遮不住,显然是熬了好几个通宵。
逸卿知道这绝非长久之计,看着栀兰疲惫的模样,又瞅了瞅这拥挤不堪的屋子,他咬了咬牙说:
“盖房子!”
儿子的话一出口,栀兰手里的喂猪勺 “当啷” 一声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 “又要借钱”,虽然说家里亲戚不少,可不管到谁家里,去跟人借钱那个口,总是叫她觉得不太好开。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要去借钱,她的眼前就立刻浮现出德禄那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你瞅这日子叫你过的!” 德禄当初训她的这句话,让栀兰一想起来就难受得直想哭。
刚养猪的时候,栀兰去马场买了两麻袋猪饲料,她没有办法拿回来,就让德禄的车顺路给捎了回来。
卸完了车之后,德禄看栀兰浑身上下都是饲料,院子里的东西也乱七八糟的没归拢,就随口说了一句。
栀兰当时强着忍住眼泪,没说话。等德禄一出门,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她越想越委屈,越哭越想哭,整整哭了一下午。事后跟筱媛提起来还直心酸。
“妈妈,舅舅是心疼你。”筱媛安慰着她。
其实她心里也知道,德禄是看她过得太辛苦,心疼她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可她心里就是委屈 —— 她也不想把日子过成这样啊,但是她能有什么办法呢?
她一边哭一边跟自己嘟囔,“要是嘉濠还活着的话,我谁都不用求,谁的脸子也不用看,他不会让我受这份委屈的。”
她告诉自己:求谁都不如求自己。自己的事,再难也得自己把它扛起来。不要在别人面前哭天抹泪地,这个世界上,除了大大妈妈,没有人再会真的心疼你。
栀兰抹去眼泪,深吸一口气,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带着孩子们把日子过好!我宁愿干再多的活儿,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愿意低声下气地去求别人,去看别人的脸色。”
刚才听逸卿说还要盖房,栀兰的脑子里嗡地一下,刚想说缓一缓再盖,可是话到嘴边,栀兰又硬生生给咽回去了。
看看小门房里挤成一团的小猪崽,一个个肉乎乎的,多招人稀罕,可它们却连个安稳的窝都没有。
再想想屋里几个孩子挤在一个炕上,连个写作业的地方都没有。她没再说啥,默默捡起地上的勺子,继续往猪食槽里添着食。
自打搬到市里以后,日子越过越紧巴。往外花的钱一样不能少,柴米油盐、孩子们的学费、通勤费、日常开销,哪一样都省不下来。可往里进的钱却一分都没有。
逸卿的脑子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转着。
他知道这样硬靠下去肯定不行,下面的三个弟弟妹妹,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他们用钱的日子在后头呢。
他越想越着急,觉得应该赶紧做点一下子就能返本的生意,把日子缓过来。
但他毕竟只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说起来还只是个孩子。25岁的他,既没有做买卖的经验,更没有经济实力支持,想做大生意根本不可能。
面对这重重困境,逸卿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屋里,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着。
他每天都是愁眉不展地,连走路的时候,脑海里都在盘算着各种可能的出路,可想来想去,都像是走进了死胡同。
栀兰早晨打开儿子的房门,每天都是满屋刺鼻的烟味。看着儿子炕前一地的烟头,她心疼的滋味无法形容。
但她又没有办法帮他,只能暗自叹气,默默地扫走地上的烟头,悄悄地退出去……
“妈,我想过了,现在咱家这个情况,只能把现有的条件利用起来,扩大养猪规模,稳稳当当地把外债还清,以后等手里有了余钱,咱们再考虑别的。”
逸卿好像已经有了主意,他的思路很清晰,只有脚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栀兰愣了愣,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儿子终于想通了,她从心里高兴,“我也感觉这是条路子。咱们守着啤酒厂,饲料基本不用花大钱,好好干几年,日子就缓过来了。”
“我想把厢房先盖起来,有了房子,才能解除母猪产崽的后顾之忧。”逸卿认为,养猪是解决燃眉之急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了。
栀兰看着儿子眼中的坚定,没再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她心里明白,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当,不管这条路多难,她都得陪着儿子一起走下去。
她决定再赌一把,哪怕让她挨家挨户去求人,她也在所不辞,因为她心里明白,儿子是为了这个家。
栀兰跟逸卿算了一下,要盖那么大的一栋房子,没有五千块钱是下不来的。但是栀兰不怕,她说,“只要踏踏实实地好好干,就一定能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