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从城头掠过,掀起多尔衮的衣袍。他站在北京城高处,目光落在远处连绵的屋舍上。炊烟袅袅升起,灯火渐次点亮,交织成一片朦胧的光海。
这座城市,他们用铁蹄踏破,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审视它。
“王爷。”身旁的亲兵低声唤道。
多尔衮没回头,“说。”
“太后派人传话,请您去紫禁城议事。”
他微微颔首,却未动身。目光依旧停留在那片万家灯火中。“你说,这些百姓……此刻在想什么?”
秦兵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个问题。“回王爷,大概……在想明天能不能吃饱饭吧。”
多尔衮低笑一声,“是啊,吃饱饭,活下去,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入城那天,百姓瑟缩在街角,眼中满是惊恐和戒备。可今日,街市上已有人挑着担子叫卖,孩童在巷口追逐嬉闹,仿佛战火从未降临。
“走吧。”他收回目光,转身下了城楼。
紫禁城内,孝庄太后端坐在偏殿中,手中捧着一盏热茶,神色平静。小皇帝顺治坐在她身旁,虽年幼,却学着正襟危坐,只是眼神时不时飘向窗外。
“多尔衮来了。”侍女轻声禀报。
孝庄抬眸,见多尔衮大步走入殿内,微微点头,“摄政王辛苦了。”
多尔衮行礼,“太后召见,臣不敢怠慢。”
孝庄放下茶盏,声音不疾不徐,“这几日京中如何?”
“民心渐稳。”多尔衮答道,“开仓放粮后,市井恢复了些生气,商铺也陆续开张。”
孝庄沉吟片刻,“这是好事。但旧臣、士绅可有异动?”
多尔衮冷笑,“有些人仍不死心,暗中串联,妄图复辟前朝。不过,臣已派人盯紧了。”
孝庄点了点头,“京中士绅之心,不可不防,但也需恩威并施。”
多尔衮眉头微皱,“太后的意思是?”
“科举。”孝庄缓缓道,“吸纳汉人士子入仕,让他们看到前程,人心自然归附。”
多尔衮沉默片刻,“可如此一来,汉臣势力渐增,恐不利于我大清根基。”
孝庄微微一笑,“摄政王多虑了。天下终究是天下人的天下,若一味排斥汉人,只会让反抗之火越烧越旺。唯有让他们看到希望,才能真正安定。”
多尔衮思索良久,终是点头,“太后深谋远虑,臣明白了。”
孝庄看向顺治,轻声问,“皇帝,你觉得呢?”
顺治眨眨眼,稚嫩的声音带着几分认真,“皇额娘和皇叔父说得都对。朕觉得,百姓过得好,天下才能太平。”
孝庄欣慰地笑了,伸手抚了抚他的头,“皇帝说得极是。”
夜色渐深,多尔衮走出紫禁城,骑马穿过寂静的街道。月光如水洒在青石路上,映出他冷峻的侧脸。
忽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
“求求官爷!放过我家孩子吧!他还小,不懂事啊!”一个妇人跪在地上,紧紧搂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哭喊。
几名士兵手持长刀,厉声呵斥,“这小崽子偷了军粮,按律当斩!”
多尔衮勒马停步,“怎么回事?”
士兵们见是他,慌忙行礼,“王爷!这小贼偷了粮仓的米,被我们当场抓住!”
妇人见多尔衮气势不凡,吓得浑身发抖,连连磕头,“大人饶命!孩子饿极了,才……才……”
多尔衮下马,走到男孩面前。男孩瘦骨嶙峋,一双眼睛却倔强地瞪着他,毫无惧色。
“你不怕死?”多尔衮问。
男孩咬牙道,“怕!但饿死也是死,不如赌一把!”
多尔衮忽然笑了。他抬手示意士兵退下,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丢给妇人,“拿去,买些吃的。”
妇人呆住,随即痛哭流涕,“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男孩却仍盯着他,眼中满是疑惑,“你……为什么帮我们?”
多尔衮翻身上马,淡淡道,“因为本王不想看到这座城的灯火,因饥饿而熄灭。”
说罢,他策马离去,背影融入夜色之中。
男孩望着他的方向,攥紧了拳头。
城郊的一处破庙里,几名衣衫褴褛的汉子聚在一起,低声商议。
“多尔衮竟真的开仓放粮,还亲自赦免了一个偷粮的孩子。”一人低声道,“莫非他们真想收买人心?”
另一人冷笑,“不过是权宜之计!等他们坐稳了江山,必定原形毕露!”
角落里,一个清瘦的书生缓缓抬头,目光深邃,“不,这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众人看向他,“李公子,此话怎讲?”
书生淡淡道,“他们明白,刀剑可以征服疆土,却征服不了人心。唯有让百姓吃饱穿暖,才能长治久安。”
“那我们……就这么算了?”有人不甘道。
书生轻叹一声,“眼下,我们只能蛰伏。但记住——”他目光一厉,“民心可用,终有一日,我们会拿回属于我们的东西。”
众人沉默,烛火摇曳,映照出他们眼中燃烧的火焰。
多尔衮回到府邸,站在院中仰望星空。
亲兵上前禀报,“王爷,探子回报,城外有前朝余孽暗中集结,似有异动。”
多尔衮淡淡道,“盯紧了,但不必打草惊蛇。”
“是。”
待亲兵退下,多尔衮独自伫立良久。
他知道,这座城的万家灯火之下,暗流涌动。有人感激,有人仇恨,有人观望。
但他更清楚——唯有让这灯火长明,才能真正掌控这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