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壁垒”的理论验证与原型测试取得了空前成功。月球基地和Udc以最高效率调动所有资源,一场规模浩大的“筑墙”工程,在太阳系边界悄无声息地展开。
工程的核心,并非传统的物质堆砌或能量场生成,而是一场宏大的 “法则共鸣仪式”。
数以千计经过特殊改造的、集成了“织法者”逻辑单元、“星语者”共鸣水晶原理以及“盖亚之心”网络接口的 “谐振信标” ,被隐秘地部署到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内侧的关键引力节点上。这些信标本身不具备强大武力,它们的作用是作为“放大器”和“中转站”,将来自内太阳系的文明韵律,更高效、更聚焦地投射出去,并相互连接,构成壁垒的骨架。
陆凡坐镇“远航者”号,此刻的飞船已不仅仅是星舰,更成为了整个“共鸣壁垒”系统的 “主调律核心” 。他与来福深度协同,以自身为振源,持续引导并稳定着那覆盖整个太阳系范围的、宏大的法则谐振场。这对他的精神力是极大的考验,但伴随着壁垒的逐渐成型,他也能感受到自身法则在与整个文明的共鸣中,变得更加圆融、深邃。
苏文瑾和赵明宇则分别负责技术协调与安全保障,确保数以千计的信标部署到位,并警惕着外部可能出现的干扰。
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周。
当最后一个关键信标被激活并接入网络时,量变引发了质变。
一道无形无质、却能被高维探测器清晰捕捉的、流淌着混沌色彩与银色光丝的 “光幕” ,以太阳为核心,如同一个缓慢膨胀的、温柔而坚韧的泡沫,缓缓扫过内行星轨道,掠过小行星带,覆盖木星、土星的庞大星域,最终稳定在了柯伊伯带外侧,与奥尔特云的交界之处!
“共鸣壁垒”,正式激活!
它并非一道坚不可摧的墙壁,更像是一层弥漫在空间中的、具有特定“频率”的 “规则生态” 。任何进入其中的规则结构,都会受到这无处不在的谐振场的持续作用。
就在壁垒成型的瞬间,监测数据便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些原本在太阳系边缘躁动、试图凝聚的“次级实体雏形”,其活动强度骤降!仿佛被投入了粘稠的胶水,它们吞噬规则碎片、凝聚自身结构的过程变得极其艰难、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迹象!弥漫在破碎区的“悖论之蚀”背景浓度,也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被壁垒的谐振场持续地“稀释”、“调和”!
而那团最早诞生、也是最具威胁的成熟次级实体,在壁垒成型的冲击下,发出了更加狂躁、却明显透露出力不从心的尖啸!它那由悖论构筑的身躯在壁垒边缘剧烈翻滚、冲撞,却仿佛撞上了一张充满弹性的巨网,每一次冲击的力量都被那复杂的谐振结构分散、吸收、转化,不仅无法突破,自身结构反而在一次次的徒劳冲击中,出现了细微的磨损与松动!
壁垒之内,风浪渐息。
文明的摇篮,被一层温柔的法则之光所笼罩,暂时隔绝了外界的恶意与混乱。
月球基地和地球各地,通过“盖亚之心”网络感受到这一变化的民众,自发地爆发出欢呼。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弥漫在劫后余生的人间。
然而,在这片由文明自身意志构筑的安宁之外,在那更深邃的、壁垒的谐振场也无法完全渗透的奥尔特云外围,被吸引而来的“注视”,并未因壁垒的出现而消失。
相反,那隐晦的规则扰动信号,变得更加清晰了。
它们不再仅仅是模糊的“注视”,而是开始展现出某种……行动。
监测部门捕捉到,在奥尔特云那由冰封物质和原始规则构成的迷雾深处,一些难以理解的结构正在生成。那不是“虚空低语者”那种充满了否定与混乱的悖论聚合体,而是一种更加古老、更加冰冷、更加……有序的存在。
它们像是某种基于绝对理性的观测站,或是计算节点,悄无声息地锚定在太阳系的引力边界之外,开始以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方式,扫描、分析着这层新生的“共鸣壁垒”,分析着壁垒内部那个刚刚击退了“牧者”、并展现出独特“变量”特质的文明。
它们没有表现出敌意,也没有试图冲击壁垒。
只是冷静地、持续地观察着。
如同生物学家在无菌室外,观察着一个刚刚诞生了独特菌落的培养皿。
这种纯粹的、不带感情的“观察”,比“虚空低语者”那充满了恶意的躁动,更让人感到脊背发凉。
“它们……是什么?”赵明宇看着传感器传回的、那些结构体散发出的、近乎绝对零度的规则签名,声音干涩。
“不知道。”苏文瑾摇头,脸色凝重,“数据库里没有任何匹配记录。但它们的规则结构……稳定得可怕,其技术层级,可能远超‘牧者’。”
陆凡也通过壁垒的共鸣,隐约感知到了那些遥远结构体的存在。它们散发出的“秩序”感,与“牧者”同源,却又更加深邃、更加基础,仿佛……更接近“主宰”那个层面,却又有所不同。
是“牧者”背后的更高层级文明?
还是“时之骸”记录中,那冷漠的“沉默观测者”?
无人知晓。
文明的摇篮,在自身的努力下,暂时获得了安宁。
但在摇篮之外,那无垠的、黑暗的宇宙深空之中,更多、更强大的存在,似乎才刚刚开始注意到这个角落的“热闹”。
它们会只是满足于观察吗?
还是会像对待其他“变量”一样,在某个时刻,伸出干预之手?
“共鸣壁垒”能挡住混乱的侵蚀,但它能挡住这来自更高层级的、冰冷的“理性”吗?
摇篮之内的星火,仍在摇曳生长。
而摇篮之外的黑暗,已然投来了更加复杂难明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