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十八年开春,中原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兖州和豫州的屯田区,因为去年冬天雪少,今年开春旱得厉害,小麦长势不好,预计要减产两成。户部的奏报递到洛阳时,刘成(刘备)正在和诸葛亮、马谡、魏延、张嶷商议春耕的事。
“两成减产不算少啊,”刘成看着奏报,眉头皱了起来,“中原是咱们的粮仓,要是减产,漠北和凉州的军粮就会紧张,得想办法补上。”
魏延第一个开口:“陛下,不如从荆州调些粮食过来?荆州去年收成好,多囤了不少粮。”
张嶷却摇头:“魏将军,荆州的粮要留着防备东吴旧部,要是都调去中原,荆州空虚了怎么办?而且荆州到中原的粮道要走半个月,路上损耗也大,不划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吵了起来——魏延觉得军粮要紧,荆州可以暂时从简;张嶷觉得荆州防务不能松,损耗也是个大问题。
刘成看他们吵得差不多了,看向马谡:“幼常,你怎么看?”
马谡一直在旁边翻看着屯田区的地图和往年的收成记录,听到问话,便说:“陛下,魏将军和张将军说得都有道理,不过咱们可以不用只盯着‘调粮’这一条路。兖州和豫州虽然旱,但去年秋天种的粟米还剩不少,粟米耐旱,咱们可以组织百姓把小麦田改成粟米田,再派水工去挖水渠,引黄河水灌溉,能减少减产的损失。另外,咱们可以让中原的军屯区多养些鸡鸭,既能给士兵补营养,多余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卖,换些粮食,补贴军粮。”
诸葛亮点点头,补充道:“幼常说得对,‘节流’比‘调粮’更稳妥。另外,咱们可以跟交州商量,让他们多运些稻米过来——交州一年两熟,稻米产量高,而且走海路到中原,比荆州的陆路快,损耗也少。”
刘成眼前一亮,马谡的办法结合了农业调整和副业补充,诸葛亮又加了海路运粮,比单纯调粮周全多了。他看向魏延和张嶷:“你们觉得幼常和丞相的办法怎么样?魏延,你负责跟交州对接海路运粮;张嶷,你去中原,协助百姓改种粟米、挖水渠,有什么事随时传信回来。”
魏延和张嶷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马谡的办法确实解决了他们的分歧,既不用动荆州的粮,又能补上中原的减产。“臣遵旨!”
接下来的半个月,马谡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帮张嶷拟中原改种的章程,详细写了粟米的播种时间、灌溉方法;一边帮魏延算海路运粮的路线,比如从交州的南海港出发,走哪条海路能避开风浪,多久能到中原的广陵港。
刘成偶尔会去马谡的官署,有时会提醒他:“挖水渠的时候要注意,别挖到百姓的田地,要是占了地,得给人家补偿,比如多给些种子或者免半年赋税,别让百姓吃亏。”马谡听了,立刻在章程里加了“占田补偿”的条款,还特意标注“补偿要当面给百姓,不许官员克扣”。
一个月后,中原传来消息:张嶷已经组织百姓改种了五千亩粟米,水渠也挖了一半,小麦的减产损失预计能降到一成;交州的稻米也已经装船,再过几天就能到广陵港。魏延拿着奏报,笑着对刘成说:“陛下,还是幼常的办法管用,这下军粮不用愁了!”
刘成看着奏报,又看向旁边正在整理西域商道奏报的马谡,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马谡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处理政务了,再过几年,等诸葛亮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他,季汉的朝堂就能平稳过渡,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因为诸葛亮去世而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