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的农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春耕时节,百姓们忙着耕地播种,可不少老农却皱着眉头——手里的犁又重又笨,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一天下来也耕不了几亩地,要是遇上春耕缺水,更是耽误农时。
马谡在巡查农田时,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回到洛阳,立刻去找诸葛亮:“丞相,百姓们用的犁太笨重了,效率太低,咱们得想办法改良农具,不然会影响粮食产量。”
诸葛亮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拿出一张图纸,递给马谡:“你看,这是臣画的‘曲辕犁’图纸,犁辕是弯曲的,比原来的直辕犁更轻便,只要一头牛就能拉动,还能调节深耕浅耕,适合不同的土地。你负责将这个图纸交给军械坊,让工匠们赶造一批,然后在各地推广。”
马谡接过图纸,高兴地说:“丞相,这曲辕犁太好了!俺这就去办,保证让百姓们尽快用上新犁!”
军械坊的工匠们接到图纸后,立刻开始赶造。他们按照图纸,将犁辕改成弯曲的,还在犁铧上加了铁片,让犁铧更锋利,更容易入土。第一批曲辕犁造出来后,马谡带着工匠们来到洛阳城外的农田,找了个老农试用。
老农半信半疑地套上一头牛,拉起曲辕犁。没想到,这新犁真的很轻便,牛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拉动,而且耕出来的地又深又整齐。老农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新犁太好了!比俺原来的犁强十倍!一天能多耕好几亩地!”
周围的百姓们看到新犁这么好用,都围过来看,纷纷要求订购。马谡笑着说:“大家别急,工匠们会造更多的曲辕犁,而且朝廷会补贴一部分钱,让大家都能买得起!”
消息传开后,各地的百姓都纷纷前来订购曲辕犁。马谡还派人到各地举办培训班,教百姓们如何使用新犁,如何根据土地情况调节深耕浅耕。在冀州,一个叫李二的年轻农民,用新犁深耕土地,还配合诸葛亮推广的“区田法”,在田里挖沟施肥,到了秋收时,他的一亩地比原来多收了两石粮食。
李二高兴地拉着粮食,来到洛阳城,想亲自感谢马谡。马谡见到他,笑着说:“你不用谢俺,要谢就谢陛下和丞相,是他们让大家能用上新犁,能多收粮食。”
李二摇摇头:“俺也要谢您!要是没有您推广新犁,俺也收不了这么多粮食。俺带来了一袋新收的麦子,您尝尝,这是用新犁耕出来的地种的,比原来的麦子饱满多了!”
马谡接过麦子,打开袋子,里面的麦粒果然颗粒饱满,散发着淡淡的麦香。他拿起几颗麦粒,放进嘴里嚼了嚼,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好吃!”马谡笑着说,“你放心,朝廷会继续推广新农具、新方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曲辕犁,诸葛亮还让工匠们改良了水车。原来的水车只能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使用,而且效率不高。改良后的水车,在水流平缓的地方也能使用,还能通过齿轮传动,同时带动磨盘磨面,一举两得。
在豫州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安装了改良后的水车。水流带动水车转动,不仅灌溉了农田,还磨好了面粉。村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力推磨磨面,节省了不少力气。一个老大娘拿着刚磨好的面粉,笑着说:“这水车太好了!俺们再也不用累死累活推磨了,还能多灌溉几亩地,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农具的革新,让季汉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到了秋收时节,各地都传来丰收的喜讯,洛阳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百姓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刘备看着各地送来的丰收奏报,对诸葛亮说:“孔明,没想到改良农具能有这么大的效果,百姓们能多收粮食,朕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笑着说:“陛下,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臣还想改良纺织机,让百姓们能织出更多更好的布,不仅能自己穿,还能卖到其他地方,增加收入。”
刘备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管是改良农具,还是改良纺织机,朕都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