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籍肩负着刘备与诸葛亮的重托,携带着措辞恳切、表示坚决支持长子继位并暗示将来互为奥援的密信,以及一批不显眼却价值不菲的金玉细软作为打通关节之用,秘密潜入了已然暗流汹涌的襄阳城。他利用自己曾是荆州旧吏的身份以及多年来经营的人脉网络,避开了蔡瑁、张允严密的监视,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于一座僻静宅院中,见到了形容憔悴、眉宇间充满了忧惧之色的刘琦。
此时的刘琦,正处于人生中最黑暗和无助的时刻。父亲刘表缠绵病榻,意识时常昏沉,早已无法有效处理州务。襄阳的权柄,几乎完全落入了继母蔡氏及其兄弟蔡瑁、外甥张允等人的掌控之中。这些人不仅在刘表病榻前不断进谗言,诋毁他“不成器”、“结交匪类”,更是在实际上将他软禁在府邸之内,限制他接触州中将领和重要官员,连探视父亲的次数都被严格管控。他空有州牧长子的名分,却如同被困在黄金牢笼中的囚鸟,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继承权被一点点剥夺,随时可能面临被废黜甚至秘密处决的危险。
见到代表刘备而来的伊籍,刘琦如同在无边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紧紧抓住伊籍的双手,虎目含泪,声音哽咽:“机伯!皇叔……皇叔他竟还记得我这将死之人!如今襄阳城内,豺狼当道,父子隔绝,琦旦夕恐惧,性命悬于他人之手!皇叔仁德之名播于海内,若能施以援手,救我于水火,琦……琦此生愿为皇叔牵马坠蹬,永不相负!” 言辞恳切,近乎哀鸣,将一个被逼到绝境公子的惶恐与期盼表露无遗。
伊籍心中亦是不忍,但他牢记使命,按照诸葛亮事先反复推敲的定策,搀扶刘琦坐下,压低声音,冷静地分析道:“公子切勿过于悲伤,亦不可自乱阵脚。您乃景升公嫡长,名正言顺,此乃最大之优势。蔡瑁等人虽暂时掌控襄阳,然其行乃篡逆之举,荆州忠义之士,心中必多有不平。然则,公子如今身处龙潭虎穴,强敌环伺,若继续留在襄阳,无异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绝非长久之计。”
刘琦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声问道:“然则如之奈何?蔡瑁防范严密,我……我如何才能脱身?”
伊籍目光炯炯,献上诸葛亮所授之策:“为今之计,唯有设法离开襄阳,外求镇守,掌握一郡之地,尤其是兵权,方能扭转乾坤,化被动为主动!公子试想,只要您手握精兵,据守要地,即便蔡瑁等人在襄阳擅行废立,公子亦有力量与之抗衡,号召荆州忠臣义士,清君侧,正名分!”
刘琦闻言,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机伯所言甚是!然……蔡瑁等人岂会容我外放掌兵?他们会轻易放我离开吗?”
伊籍成竹在胸地微微一笑:“公子可知江夏郡?此郡地处荆州东陲,与孙权辖境接壤,位置险要,肩负着防御江东之重任。前任太守黄祖与孙氏有杀父之仇,彼此攻伐多年,去岁黄祖战败身死,太守之位至今空缺。此正乃天赐良机!公子可借探病之机,向景升公痛陈江东之患,言明愿替父分忧,请命出镇江夏,整军经武,以防备孙权重蹈覆辙为名。此乃公忠体国、为父解忧之举,名正言顺!蔡瑁等人虽百般不愿,然于此关乎荆州安危之大义名分面前,亦难以公然强行阻止!只要景升公首肯,他们便无可奈何!”
刘琦听罢,只觉得茅塞顿开,一条生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他不再犹豫,依计而行。此后数日,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刘表病榻前声泪俱下,不仅表达了对父亲病情的深切忧虑,更反复陈述江夏防务之重要,以及自己身为长子,愿为父亲分忧、为国守边的决心。他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只求一效力的机会。
病重昏聩的刘表,本就对长子心存愧疚,又见其如此“懂事”和“忠孝”,加之被“江东威胁”的言辞所触动,终于在蔡瑁等人不在场的一次探视中,用微弱的声音答应了刘琦的请求,正式任命他为江夏太守,即日赴任。
蔡瑁、张允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怒,急忙入宫试图劝阻,但刘表已然下诏,木已成舟。他们虽权势熏天,却也不敢在明面上公然违抗州牧已成之命,只能暗中切齿,一面加紧对刘琮的扶持,一面计划等刘琦离开襄阳核心后,再设法通过控制钱粮、安插亲信、甚至制造“意外”等方式,慢慢收拾他。
刘琦得以虎口脱险,几乎未曾停歇,立刻带着少数忠于自己的部属和门客,如同逃离牢笼一般,星夜兼程赶往江夏。抵达江夏治所西陵城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笔修书,遣心腹火速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