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成都,取得益州统治权,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摆在刘备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却也潜藏着无数机遇与挑战的庞大基业。
刘备深知,创业难,守城更难,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如何将新得的荆、益二州真正消化吸收,转化为争霸天下的雄厚资本,是比攻城略地更为严峻的考验。
他首先做的,便是确立名分,稳定人心。在诸葛亮、法正等谋士的劝进下,刘备领益州牧,正式成为益州名正言顺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他表奏天子(尽管天子在曹操手中),自封为荆州牧,使占据荆州的事实获得法理上的追认(哪怕只是形式)。此举旨在向天下宣告其统治的合法性,安抚荆、益士民。
紧接着,便是大规模的封赏和权力分配,这是凝聚核心团队的关键。
·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当时名义上的最高官职是左将军),实际上总揽荆、益二州军政大权,内政外交,皆由其统筹,地位尊崇无比。
· 关羽,受封为荡寇将军,授汉寿亭侯(曹操此前所封,刘备予以承认),假节钺,总督荆州事宜,成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镇守刘备集团的东方门户。
· 张飞,受封为征虏将军,授新亭侯,兼任巴西太守,镇守巴西郡,直面汉中张鲁,是为北疆屏障。
· 赵云,受封为翊军将军,负责成都宿卫及中枢军事,深得刘备信任。
· 黄忠,受封为讨虏将军,因其年高德劭,勇冠三军,备受尊崇。
· 魏延,因在入川之战中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为牙门将军,刘备甚至力排众议,在北上汉中时委以其镇守汉中咽喉——汉中的重任,可见其赏识。
· 高顺,依旧统领陷阵营,受封为陷阵都尉,爵位不高,但其统领的部队地位超然,直接听命于刘备与诸葛亮,作为战略预备队和攻坚力量。
· 法正,作为取川首功之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权势显赫,一时无两。
对于益州本土势力,刘备也极力笼络。重用董和、黄权、李严(原刘璋麾下健为太守)等有才能、有威望的官员,并广泛征召蜀中名士出仕,如秦宓、杜微等,以示不分彼此,共图大业。
在军事上,除了论功行赏,刘备更注重军队的整编与建设。将荆州带来的精锐与收编的益州军队进行混编,以老带新,提升整体战斗力。同时,大力开发益州的资源,设立司金中郎将,负责铸造器械;设立司盐校尉,专掌盐铁之利,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财政和物资支持。
内政方面,诸葛亮充分展现了其治国之才。他法度严明,但赏罚公平,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如后来着名的“诸葛堤”),鼓励商贸,使饱受战乱影响的益州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他重视教化,选拔人才,蜀中气象为之一新。
然而,潜藏的危机并未消失。北方的曹操,绝不会坐视刘备壮大;东方的孙权,对刘备独占荆州(尤其是南郡)早已心怀不满,联盟关系岌岌可危;益州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磨合也需要时间;南中的少数民族势力,亦需安抚或征讨。
这一日,刘备与诸葛亮、法正登临成都城楼,眺望这来之不易的基业。
刘备感慨道:“若非孔明、孝直,备安得有此立足之地!”
诸葛亮肃然道:“主公,益州虽定,然此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方为终极目标。下一步,汉中!”
法正亦道:“军师所言极是。汉中乃益州门户,巴蜀咽喉,不得汉中,则益州无险可守,终非王业之基。且张鲁暗弱,取之正当时!”
刘备目光坚定,望向北方:“不错!汉中,必须拿下!唯有跨有荆益,兼得汉中,我等方有与曹操、孙权逐鹿天下的真正资本!”
休整生息,巩固内政,同时剑指汉中——这就是刘备集团在取得益州后的核心战略。一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进一步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大战,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