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冲锋号角如同撕裂阴霾的曙光,八路军主力部队如同决堤的洪流,从黑龙沟主谷地方向汹涌而出,瞬间冲垮了久攻“一线天”不下、已成强弩之末的关东军溃兵。腹背受敌的日军彻底崩溃,在漫山遍野的“缴枪不杀”声中,纷纷丢弃武器,举手投降。
绝处逢生的狂喜,如同电流般击穿了林枫和最后四名阻击队员紧绷的神经。赵大山这个铁打的汉子,也忍不住一屁股坐倒在地,靠着岩石,望着下方溃败的敌军,咧开干裂的嘴唇,无声地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泪却混着脸上的血污和硝烟流了下来。另外三名队员更是相拥而泣,那是劫后余生、使命达成的复杂宣泄。
林枫拄着步枪,勉强站稳,左臂的伤口因为最后的激动而阵阵抽痛,但他浑不在意。他看着主力部队的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般清扫战场,看着王猛带着满身征尘、却精神抖擞地向他大步走来,心中那块悬了许久、重逾千斤的巨石,终于轰然落地。
黑龙沟,守住了!技术火种,保住了!
“老林!!”王猛冲上来,一把抱住林枫,用力拍打着他的后背,声音嘶哑却充满了激动,“好样的!你们都是好样的!十二个人顶住了鬼子一个多小时!要不是你们,基地就完了!”
林枫感受着王猛传来的力量,疲惫地笑了笑:“是大家……一起守住的。”
接下来的几天,黑龙沟基地沉浸在一种悲喜交加的氛围中。悲的是,在此次保卫战中,尤其是“一线天”阻击,牺牲了众多优秀的战士和技术骨干,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刻在了根据地的英烈碑上。喜的是,基地历经劫难,终究屹立不倒,并且伴随着全国大反攻的浪潮,迎来了真正的黎明。
基地的重建和恢复工作迅速展开,这一次,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挣扎,而是为了发展而奠基。林枫在妥善安排完伤亡抚恤和基地重建事宜后,终于有时间稍微喘息,将更多精力投注到被他视为生命线的技术发展上。
“雷公”火箭筒在平安县攻坚战和黑龙沟保卫战中大放异彩,其价值得到了各级指挥员的高度认可,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北坡车间开足马力,新的、改进过的二代“雷公”也开始小批量试产,射程和精度都有了显着提升。
然而,林枫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知道,单靠一两种明星武器,无法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国防现代化。他需要更系统的技术积累,更全面的工业蓝图。
就在他埋首于案头,整理着之前那份关于战后工业建设的战略构想,并试图结合现有条件勾勒下一步技术发展路线图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悄然降临。
这天傍晚,海外徐工(徐致远)拿着一份用油布严密包裹的东西,神色激动而又带着几分神秘地找到了林枫。
“林科长!您看看这个!”徐工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有些颤抖,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里面露出的,是几本厚重、装订精良的书籍,以及一卷卷大幅的、绘制在特殊纸张上的蓝图!
林枫疑惑地接过,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些书籍的标题和蓝图上的标注时,瞳孔骤然收缩!
书籍是英文的,但他能看懂关键的词汇:《**内燃机设计与制造**》、《**小型发电机组原理与应用**》、《**初级工业标准化手册**》……而那些蓝图,则清晰地绘制着**小型车床的结构图**、**水力涡轮机的设计方案**、甚至还有**简易拖拉机**和**矿山提升设备**的分解图!
这些资料的专业程度和系统性,远超黑龙沟目前所拥有的任何技术文档!它们就像是一把钥匙,指向了一个黑龙沟尚且陌生,却又无比渴望的工业世界!
“这是……从哪里来的?”林枫的声音也忍不住带上了一丝激动。
“是通过……一位爱国华侨的秘密渠道,辗转送过来的。”徐工压低声音,脸上带着敬佩,“据说,是几位在欧美留学和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心系祖国,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搜集、复制,甚至部分是他们自己根据记忆和知识绘制的!他们希望这些图纸,能对祖国的复兴有所帮助!”
跨海而来的图纸!凝聚着海外游子赤诚之心的礼物!
林枫轻轻抚摸着那些质地优良的纸张,感受着上面清晰的墨迹和精细的线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这不仅仅是技术资料,更是一种跨越重洋的信任和期盼。
“太好了!这真是雪中送炭!”林枫珍重地将图纸收好,对徐工郑重说道,“徐工,这件事要绝对保密!这些资料的价值,无可估量!你立刻组织一个绝对可靠的技术小组,由你亲自负责,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的翻译、整理和消化!”
“是!林科长!”徐工挺起胸膛,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很快,一个由海外徐工牵头,真徐致远协助,并包含了根据地内几位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可靠的年轻技术员组成的秘密学习小组悄然成立。他们被安排在北坡一个更加隐蔽、重新加固过的山洞里,日夜不停地研究这些跨海而来的珍贵资料。
洞内灯火通明,与世隔绝。海外徐工凭借其语言优势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负责主要的翻译和讲解;真徐致远则结合黑龙沟的实际情况,思考着哪些技术可以优先转化应用;年轻技术员们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前所未有的知识,做着详细的笔记。
他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内燃机的复杂结构让他们惊叹,标准化生产的理念让他们深思,那些看似简单的农机具图纸,背后蕴含的却是提升整个根据地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然而,知识的消化吸收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概念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许多图纸上的精度要求以黑龙沟目前的加工能力难以达到,许多材料更是闻所未闻。
“这个曲轴的材料要求,我们根本达不到……”
“液压传动的密封问题,按照图纸上的要求,我们现有的橡胶件完全不合格……”
“还有加工精度,这个公差,我们的车床根本保证不了……”
困难和瓶颈接踵而至,兴奋过后,是现实的冰冷。年轻的技术员们开始感到沮丧和迷茫。
林枫定期来到这个秘密学习点,了解进度。他没有责备,而是鼓励大家:“不要灰心!我们现在达不到,不代表永远达不到!这些图纸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理论吃透,把原理搞懂!然后,结合我们的条件,看看哪些部分可以简化,哪些材料可以替代,哪怕先做出一个能用的‘土家伙’,也是巨大的进步!”
他的话给学习小组注入了信心。大家不再纠结于一步到位,而是开始尝试“山寨”和“简化”。没有合适的钢材,就用多次锻打淬火的土法尝试;没有精密轴承,就用铜套加润滑油替代;加工精度不够,就靠老师傅们的手工一点点打磨修正……
就在学习小组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啃着这些跨海而来的硬骨头时,林枫接到了王猛带来的一个消息:军区转来中央的通知,为了适应大反攻的新形势,统一和加强各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将在太行山军区召开一次**各根据地军工生产经验交流大会**,点名要求黑龙沟基地,就“雷公”火箭筒的研发生产和新技术的探索应用,做重点经验介绍。
这是一个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的绝好机会!但也意味着,黑龙沟基地,和他林枫,将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接受来自各方的审视。
林枫看着手中那份会议通知,又想起山洞里那些正在被艰难消化的图纸,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跨海而来的图纸,点燃了新的希望之火。而这即将到来的大会,是让这火焰悄然熄灭,还是使其形成燎原之势?
他深知,机遇与挑战,再次并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