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石匠的转变,如同在工坊的齿轮间加入了润滑剂。标准化生产流程得以顺利推行,生产效率显着提升。然而,林枫很快遇到了新的瓶颈:砂岩模具虽然容易加工,但极其脆弱,铸造几十个弹头后便会磨损甚至开裂,严重制约了批量生产。寻找更耐用的模具材料,成为当务之急。
林枫将目光投向了金属模具。但加工金属模具需要更高的硬度和精度,现有的条件几乎无法实现。他尝试着用质地更坚硬的青石,效果依然不理想。工坊的生产,似乎陷入了一个小小的僵局。
就在林枫为此苦恼时,孙石匠叼着旱烟袋,蹲在工坊角落,看着年轻人忙活,冷不丁冒出一句:“林教官,咱这山里头,有种‘臭石头’,黑黢黢的,比一般石头沉,用火烧过以后,特别硬实,以前老辈人拿来磨刀。”
林枫心中一动,“臭石头”?难道是……煤精或者某种高质量的耐火石?他立刻让孙石匠带路去寻找。果然,在沟内一处崖壁下,他们发现了一种黝黑、质地致密的岩石。取回样本烧灼后,其硬度和耐热性远超砂岩。
“就是它了!”林枫大喜过望。虽然加工这种黑石远比砂岩困难,需要孙石匠这样的老师傅动用凿子、锉刀一点点精雕细琢,但一旦制成,其使用寿命将是砂岩模具的数十倍。工坊的生产,终于突破了关键的材料限制。
就在工坊逐渐步入正轨,第一批使用黑石模具铸造的、质量稳定的弹头成功产出,并开始复装成完整子弹时,王猛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天清晨,黑龙沟内的空地上,全排战士整齐列队,气氛庄重。队伍前方,摆放着一张临时搭起的木桌,桌上铺着干净的粗布,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十支步枪。这些枪并非全新的制式武器,而是经过工坊精心修复、调试的“混合体”——有修复如新的“汉阳造”,有更换了关键零件的“三八式”,甚至还有两支用不同零件拼凑而成,但性能可靠的“杂式”步枪。
王猛站在队伍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声音洪亮:“同志们!今天,把大家集合起来,是要举行一个仪式!一个授枪仪式!”
他指着桌上的步枪:“这些枪,有的是咱们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有的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破烂!但是,经过咱们林枫同志,还有工坊里所有弟兄们的手,它们活了!变得比原来更好使了!”
“为什么要把这些枪,郑重地交到你们手上?”王猛的声音变得深沉,“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武器!它们是我们黑龙沟兵工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它们代表着,咱们八路军,咱们抗日队伍,有了自己修理、维护武器的能力!有了靠自己双手壮大自己的开始!”
队列中,战士们眼神热切,胸膛挺得更高。他们明白这些枪的意义。
“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志,出列!”王猛拿起一张名单。
“一班,赵虎!”
赵虎大步出列,走到桌前。王猛亲手将一支擦拭得锃亮的“汉阳造”递到他手中。赵虎接过枪,啪地一个立正,敬礼,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自豪。
“二班,李铁柱!”
李铁柱几乎是小跑着出来,接过一支修复好的“三八式”,爱不释手地摩挲着枪身。
“三班,孙老蔫……”
“民兵队,王小川……”
十名在之前战斗和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战士和民兵,依次上前,从王猛手中接过了这意义非凡的枪支。他们接过的不再是单纯的武器,而是一份信任,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授枪仪式结束后,王猛示意林枫讲话。林枫走到队伍前,看着战士们手中崭新的“旧枪”,心中百感交集。他从穿越初期的惶恐,到如今站在这里,见证着自己和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同志们,”林枫的声音有些激动,“这些枪,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有孙石匠大哥一凿一凿刻出来的模具,有黑娃他们一锤一锤锻打的零件,有大家日夜不停拉风箱流出的汗水!它们证明了一点: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今天,我们能修好十支枪!明天,我们就能造出更多的子弹!将来,我们还要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好的枪!让鬼子看看,咱们中国人,有的是智慧和骨气!”
“自力更生!抗战到底!”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
“自力更生!抗战到底!”震天的口号声在黑龙沟的山谷中回荡,惊起了林中的飞鸟。
这简单的授枪仪式,没有鲜花,没有锣鼓,却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它象征着黑龙沟基地不仅是一个藏身之所,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战斗堡垒。林枫的名字,也随着这批修复的枪支,深深烙印在每个战士的心中。
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时刻,负责外围警戒的哨兵气喘吁吁地跑来,向王猛报告了一个紧急情况:在距离黑龙沟入口约十里外的山梁上,发现了可疑的烟火信号,并且似乎有零星枪声传来。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外部威胁的幽灵,再次悄然逼近。这来之不易的根基,能否经受住下一次风雨的考验?
(第二十章 完)
(第一卷《烽火淬炼》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