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刚过,秋高气爽。宫中传出旨意,由淑妃娘娘出面,于西苑太液池畔的“澄瑞亭”举办一场赏菊诗会,邀请京中勋贵子弟、才女名媛参加,名为赏秋,实为雅集。
消息一出,京中瞩目。谁都知道,这绝非一场简单的诗会。四公主赵萱正值妙龄,淑妃娘娘此番用意…不言而喻。而近来风头正劲的贾环,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诗会当日,西苑内丹桂飘香,菊花竞艳。澄瑞亭临水而建,视野开阔,早已布置得典雅非常。
勋贵子弟们锦衣华服,三五成群,谈笑风生;闺秀们则矜持端坐,或低声细语,或凭栏观景,目光却不时扫向入口处。
贾环来得不早不晚,一身月白锦袍,衬得他身姿挺拔,面容清俊。
他并未刻意张扬,只与相熟的几位年轻官员寒暄几句,便安静地坐在了角落,品着茶,欣赏着池中残荷,气度从容,与周遭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
不多时,环佩叮当,香风袭来。淑妃娘娘携着四公主赵萱,在一众宫娥内侍的簇拥下,翩然而至。众人忙起身见礼。
赵萱今日穿着一身鹅黄宫装,外罩杏子红缕金百蝶穿花披风,娇艳如枝头新蕊。
她笑意盈盈,目光却似不经意般,在人群中流转,最终…落在了角落那个安静的身影上,唇角微不可察地弯了弯。
诗会开始,自有翰林院学士出题,限韵赋诗。众人纷纷绞尽脑汁,或冥思苦想,或挥毫泼墨。佳作频出,喝彩声不断。
轮到贾环时,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沉吟片刻,方从容提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诗作呈上,负责评点的老翰林览罢,眼中精光一闪,不禁击节赞叹:
“好!好诗!‘莫道秋容淡,请看菊有芳。宁知霜后节,独殿岁寒场。’此诗…不尚辞藻,却立意高远,以菊喻人,托物言志,尽显风骨!贾探花…果然名不虚传!”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纷纷传阅诗稿,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贾环之名,再次以才华而非功勋,深深印入在场众人心中。
赵萱坐在淑妃身旁,听着众人的赞誉,看着场中那个宠辱不惊的青年,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羞涩。她侧过身,仿佛随意地对身旁一位相熟的郡王家的郡主低声道:
“这贾环…瞧着年纪不大,诗却做得这般好…听闻他前番在南边…也立了大功?”
那郡主也是个伶俐人,见公主主动问起,忙笑道:
“可不是嘛!公主您久居深宫有所不知,这位环三爷,可是如今京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才学好,胆识更是过人!生擒宁王…啧啧,那可是泼天的大功!”
她压低了声音,“更难得的是…听闻他极为重情义!对府里的表姐妹…都是极好的。”
赵萱故作惊讶,纤指轻掩朱唇:“哦?表姐妹?”
郡主见她有兴趣,更是卖力说道:
“是呢!一位是姑表亲的林姑娘,一位是姨表亲的薛姑娘,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品才貌!听说…环三爷对她们…极为照拂,情同手足呢!”
赵萱听罢,轻轻“哦”了一声,目光再次投向贾环,并未再多问,只是端起茶杯,浅浅啜了一口,姿态优雅。
这番“不经意”的打听,落在周围有心人眼中,自是品出了别样滋味。看来…四公主对这位贾探花,确是青眼有加。但贾探花…似乎…也并非毫无牵挂之人。
诗会继续进行,气氛愈加热烈。贾环又即兴作了两首咏菊诗,皆是不俗,引得众人连连称妙。
赵萱偶尔也会出言点评几句,言语间对贾环的才华不吝赞赏,态度落落大方,既不失公主身份,又显露出对才子的敬重。
待到诗会散时,已是夕阳西下。众人告辞离去,议论纷纷,话题自然离不开今日大放异彩的贾环,以及…四公主那耐人寻味的态度。
贾环随着人流走出西苑,神色平静。他知道,今日这场戏…只是开始。
回府的马车上,他闭目养神。
这出戏…他必须演好。为了…他们四个人的未来。
而宫中的淑妃,听完心腹宫女的回报,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一步…走得不错。
【叮!‘西苑诗会’剧情完成!贾环‘才华展示’成功!赵萱‘主动打听’贾环背景!‘公主青睐才子’印象初步建立!‘贾环重情义’形象得到侧面烘托!为后续‘帝王感念真情’铺垫!舆论造势取得阶段性成果!】